赵延楠 况时祥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温阳汤治疗缺血性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温阳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及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比对照组更加明显,组间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温阳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疗效显著。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益气活血温阳汤;神经功能缺损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局部动脉的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软化、坏死,临床主要表现为言语不利、口角歪斜或半身不遂等,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缺血性中风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正常生活,因此积极探索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预后,防止病情复发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我院近期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采取益气活血温阳汤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我院近期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共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均在45~80岁。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中医诊断标准,且经脑部CT确诊,排除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意识模糊者;脑出血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等。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合并疾病情况、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
1.2 观察指标
1.2.1 安全性观测
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检查,血糖、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
1.2.2 疗效性观测
中医证候学观察,其中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感觉异常按轻、中、重分别记2、4、6分,次症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按轻、中、重分别记1、2、3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降压、脱水、抗凝、溶栓、脑保护剂等综合对症治疗,治疗组采取益气活血汤治疗,水煎至300 mL,分两次服,基本药物:党参、黄芪、制附片、白术、干姜、熟地、法夏、水蛭、当归。两组均治疗30d后进行疗效性和安全性观测。
1.4 疗效判定标准及统计学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中医疗效判定标准以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将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作为主要评价标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治疗前后样本均数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如表1、表2所示。
两组患者血、尿、粪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指标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说明,治疗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表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缺血性中风相当于“中风”。中风病机不外虚、火、风、痰、气、瘀六端。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治疗上“若专用补气者,气愈补而血愈瘀”。首创补阳还五汤,着重补气的同时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四圣心源》论血瘀指出“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此言气滞血瘀因于阳虚。王清任重用黄芪补气亦是补阳,补半身失去“五成之气”,故曰补阳还五汤,且其方后加减亦言病久加用附子。故而中风之气虚血瘀,血瘀为标,气虚、坎阳之虚为本。当治以益气活血温阳。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补中益气则后天生化有源。然血从气生,佐以干姜之温升,使中气上归于肺气血俱生,且干姜亦可温经通脉。肾为后天之本,故用制附片、熟地温补肝肾以培后天之母,使脾胃有所禀。脾恶湿,故用法夏燥湿化痰,宣通肺胃,补中有行。水蛭、当归为活血之法,以治其标。诸药合用,共凑益气温阳、活血化瘀之功。
本研究取得了满意疗效,治疗组愈显率(63.3%)比对照组(43.3%)高,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及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益气活血温阳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