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改东风的吹拂下,课堂教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为了“创新”,不少教师出奇作怪,动辄播放视频,讲个故事,开个展览会,办个文学沙龙……乍一看,新鲜,热闹,甚至“震撼”,然而热闹过后,学生几无所获。那种一味为了“氛围”而过于花哨的小伎俩是要不得的。笔者仅以季羡林先生《成功》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语文活动,真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让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达成教学目标,形成语文能力。
一、成语听写小会
季老旁征博引,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名言、故事,这是本文语言的特色,但也给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带来了困难。教学中,老师从学生喜欢的央视热门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导入新课,借助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成语听写小会”。屏幕上翩翩起舞的好看的蝴蝶,深深浅浅透明的淡蓝色圆圈背景,透露出一股活泼调皮、轻松自由的气息。“成”“语”二字犹如两个调皮的孩子,分别自两侧向上、向下画两道艺术的美妙的弧线,连蹦带跳地汇聚屏幕中央。学生在审美愉悦、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快速阅读文本,紧张圈划成语,个个跃跃欲试。听写时,又有“直接听写成语、根据意思听写成语、从名言故事中提炼成语”等多种形式。“言简意赅、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等十多个难写、难懂的成语,学生很快就全部掌握了。
教师根据本课的语言特点,精心设计这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既快速掌握了本课的成语,解除了文本阅读的语言障碍,又感知了本文旁征博引,多用成语、名言、故事的语言特色,还为学生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提供了帮助。真可谓事半功倍,一石数鸟。
二、合作探究:文题“成功”能否用“勤奋”替换,为什么
这一活动间接地指向于本课教学目标“理解文章观点的独到和深刻”,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关注作者对成功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季老“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提出成功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确有个体差异,而天资之于成功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比尔·盖茨天生就是个傻瓜,他也许就不能成为微软公司创始人;倘或姚明天生个子矮小,他也许就不能成为NBA球场的篮球巨星。然而天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无能为力。机遇不但存在,而且作者自身的留德经历成就了如今的自己,更是雄辩地证明“机遇有时对人的影响极大”,但它“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作者之所以强调“勤奋”之于成功的重要性,是因为这三个条件中,惟有“勤奋”是我们能够掌控的。加之当时不少人自命为天才,缺乏“勤奋”这一治学、干事业的优良品质。由此看来,强调“勤奋”的重要性及其现实的针对性就自然而然地凸显了出来。
余秋雨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依据,合作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天资”、“勤奋”、“机遇”三个条件之于“成功”的重要性的过程。讨论交流后,学生自然明白了勤奋是成功的关键,但以“勤奋”为题目就不能全面地概括文章内容,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就有失偏颇。
三、小型辩论赛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就“成功的诸多因素到底什么最重要”展开辩论。
这一活动设计旨在通过辩论,互相激发,碰撞,从而激活学生自身学习、生活和阅读的相关体验(诸如季老的经历,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尔·盖茨、刘翔、贝多芬、杨丽萍、陈景润、方仲永、江淹等大量的事实材料),深切理解关于“成功”道理的精髓。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有关“成功”要义的建构是建立在自身的体验感悟以及大量的事实材料之上的,是真正意义的感悟,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上的肤浅理解,因而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形成认知的共鸣,从而在今后的行动中努力地践行文章所阐明的道理。
综上所述,语文课活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不管活动的方式多么新颖别致,它都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倘或偏离了文本内容,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那么一切的活动形式都是无本之木,课堂气氛再怎么活跃,学生参与的热情再怎么高涨,都只是表面的虚假繁荣,学生并无实质的收获。学生活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依据文本内容的感知和体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火花互相碰撞,在亲身体验中动态生成语文知识,最终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课堂活动设计需要老师们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拟定的教学目标,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确保活动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有效地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李存月,教师,现居江苏海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