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重视古诗词的词句特点以及主旨大意,淡化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感悟能力的培养,导致初中生文学素养以及语文综合能力普遍偏低的现象,而新课标的要求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换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一、做好课前预习,务实课前基础
由于初中的语文教学课堂只有45分钟,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安排所有的教学内容将会导致语文课堂很仓促;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课前的预习环节,在学习一篇古诗词时,教师应该使学生在课前从三个方面进行课前预习。首先,让学生将所学诗词的作者的生平事迹、所处的历史年代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等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范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主旨大意的理解;其次,学生在课前应该将诗词认真诵读几遍,通过互联网或者词典等工具将不懂的词句进行查阅,课前预习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诗词主旨大意,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的阅读技巧,更深刻的感受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另外,学生应该将预习过程中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疑难之处重点勾画出来,以便学生可以在教师讲课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讲,经过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听课难度,极大地提高诗词教学效果。
二、品味诗境,感悟主题
1.形象思维,呈现诗词意境
在课前熟读古诗词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将诗词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像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准确的描述出古诗词的主旨大意。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自感悟诗词的时间,使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描绘诗词中的画面,然后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得出古诗词意境美的共同点,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归纳,完善学生对诗词意境的解读。初中的古诗词都有着非常美的意境,比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桥人在天涯。”词人通过寥寥数句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夕阳西下,一条小溪在屋舍的前面缓缓流淌,干枯的藤蔓上一只昏鸦在不断地哀叫着,远处的古道上一匹瘦马在慢慢前行。这样悲凉的画面使学生也会顿感凄凉。
2.制定教学目标,培养文学素养
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改变,既要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熟练掌握,也要使学生的文学素养、情感价值观全面提高。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词句的意思等之外,更应该重视学生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情感以及所要揭示的道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想象力、感受力以及文学素养,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迁移比较,读写结合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同一类型、同一风格的古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理解古诗词。比如在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他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这种深厚的情谊在诗人的笔下就融化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情景当中:诗人目送友人乘船离去,直至消失在漫无边际的长江水面,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就如同那日夜奔流不息的长江水一样。教师可以与李白的另一首有名的送别诗《赠汪伦》相比较,在这首诗当中诗人将他和汪伦深厚的友谊融化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所描绘的场景当中:诗人乘船离去,看着站在那边目送自己的友人,低头看着深不见底的桃花潭水,不由自主的感叹他们的情谊比这深不见底的桃花潭水还要深。通过两首诗的比较,使学生对诗句有更全面的认识,更易于学生总结学习古诗词的规律。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与初年纪的小学生相比,初中生已经形成了较为强烈自主学习与探究意识,因此,在初中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从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初中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欲望,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既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也可以适时增加一些课堂知识检测环节,一方面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优化了古诗词教学流程。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精髓,诗词精炼、优美的词句描绘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使学生学会品味诗词中蕴藏的意境美,不断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杨益平,教师,现居江苏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