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双
摘 要:从四个方面阐述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即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的生态协调,全面协调的社会持续,注重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协调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2-0001-01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邓小平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给我们留下了思想遗产。在党的十八报告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之际,重温邓小平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一、保护环境和资源,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的生态协调发展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邓小平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人类自身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很早他就强调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保护的制约作用,认为中国的环境、资源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盲目增长引起的,而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人口的控制。因此,要解决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不协调问题,首先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其次,要发展科技,合理利用、节约资源。要掌握和发展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针对生态日益恶化的现实,号召全国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并要求长期坚持。
二、全面协调的社会持续发展思想
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的小康。社会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科技、教育、经济相互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一是农业、能源、交通、科技协调可持续发展。邓小平特别关心农业、能源、交通和科技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认为:农业是基础产业,如果农业不发展,生产不出来足够的粮食解决吃饭问题,中国就会受制于人,农业的基础打好了,中国人可持续发展就有了立足点;能源和交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由于这个基础产业的落后,大大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要加强这方面的投资,要坚持十到二十年,宁肯欠债,也要加强。……多搞一点电,多搞一点铁路、公路、航运,能办好多事情”[1];科学技术和教育是重要的产业部门,如果“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2]。二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邓小平特别注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他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
三、注重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必须既求经济效益,又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关注当代人的利益,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邓小平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讲求经济效益。认为“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建设才过得硬”,“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
四、强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沿海、中部、西部全局协调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邓小平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让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带动后发展的地区,通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他认为,沿海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地区经济协调持续地发展。
总之,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全面、全方位、全局的“大持续”体系。在中国面临深化改革多重挑战之际,回味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总布局等决策,无不践行发展着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82.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8.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9.[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