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顺红 钱满
[摘 要]学习三类“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认识”中的某一知识后,学生的作业、考卷中常会出现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面对这些错误,教师应对“图形与几何领域”中三类“计量单位的认识”的教学进行调研和实践,试图寻找提高“计量单位的认识”的教学效益的途径。
[关键词]计量单位 途径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体积单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23
途径一:引导计量单位的建模——参照物的选取更具代表性和科学性
1.单位长度的建模中参照物的选取(以“认识厘米”教学为例)
片断A:认识1厘米
(1)看一看。
师:课前下发的这根红色小棒长1厘米,请将它拿在食指与大拇指之间,眼睛看着手中的这1厘米小棒,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常用厘米做单位。
师:现在抽掉小棒看一看,自己比划。
(2)想一想。
师:请大家放下手中的物品,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找一找。
师:你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
成效反馈:
教学“认识厘米”一课,在认识1厘米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用花哨的课件,也没有出示别样的学具,而是选用硬的、细的1厘米长的小棒来帮助学生建模。小棒给学生的第一感觉就是直直的、一根根的,而不是一块块的,不会因为学生的触摸而变形。所以,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的活动中,充分感知了1厘米的长短,从而将1厘米的长度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当教师让学生在信封中摸出1厘米长的物品时,几乎没有学生出错。
2.单位面积的建模中参照物的选取(以“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为例)
片断B:1平方分米表象的建立
(1)说一说。
师:信封里有三个正方形(边长分别为0.9分米、1分米、1.1分米),借助尺子量一量,再想一想,哪个正方形的面积正好是1平方分米?你是怎么定夺的?
(2)画一画。
师:徒手在纸上画一个面积尽可能接近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画好后把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重叠上去,看看相差多少。
(3)找一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学生汇报后,师出示课前准备的象棋盒面、闹钟面等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的实物)
(4)估一估。
师:拿出课前发给每个小组的卡纸,估一估,这张卡纸的面积大概会是几平方分米?想一想,你是怎么估的?再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摆一摆,然后准确说出卡纸的面积应该是几平方分米。
……
成效反馈:
通过说一说、画一画、找一找、估一估等环节,学生比较好地理解了单位面积。特别是让学生从三个正方形中确定1平方分米大小这个环节,帮助他们加深了对1平方分米表象的建构,强化了对“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正好是1平方分米”的理解。在后测中也发现,学生用平方分米估测桌面、凳子面、电脑显示屏面等物体的面积都比较精准。
3.单位体积的建模中参照物的选取(以“体积单位的认识”教学为例)
片断C:认识1立方米
师(课件呈现集装箱图片):那要测量这么大的集装箱体积,用立方分米方便吗?
生(摇头):不方便,太麻烦了!如果用1立方分米测量的话,那得量到什么时候啊!
师:那该用什么单位呢?
生:立方米。
师:的确。那你们觉得1立方米有多大?(生用手比划)
师(出示1米的尺子):是这样吗?
生:不是,这个是1米。
师(出示1平方米的模型):是这样吗?
生:不是,这个面积是1平方米,还要更高。
师(出示1立方米的模型):是这样吗?这就是棱长为1米的立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看了它,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好大,可以装好多东西!
……
成效反馈:
以往教学此课,我们看到教师所带的教具中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却少见1立方米的模型,而在课堂上完整、标准地呈现1立方米的模型,更有助于学生清晰、明确地建构起1立方米的表象。
途径二:厘清计量单位的归属——重视联系、对比、辨析
1.“长度、面积、体积的认识”单独设置起始课教学
(1)浙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
教学过“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的教师都知道,这节课的知识点多,为能正常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落在面积单位的认识上,而忽视了认识面积的教学。正因为前面的知识点没有充分展开教学,学生没有充分的感悟,导致后续学习也是模糊、不够清晰的。因此,浙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在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前安排了“认识面积”的教学。在这节课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充分体验、感悟,使学生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等,深刻理解了面积的意义。同时,这样教学,也让学生充分感知了面积是有大小的,会用观察法、重叠法、数格子法等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面积大小。这样单一内容的教学,教师放慢了教学的脚步,使学生学得扎实。
(2)“认识长度”中的“比长短、比高矮”。
“认识厘米”是学习我国法定长度单位的开始,虽然在这一课前没有安排长度的认识的教学,但浙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安排了“比长短、比高矮”一课,它可以视作“认识长度”的前身。作为长度单位认识的起始课,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等活动,充分地感受到身边的物体有高低、线段有长短、河流有深浅、路程有远近、门有宽度、书本有厚度等,同时让学生明白信息中所指的高低、长短、深浅、远近等都是数学学习中讲的长度,使学生建构起比较完整的长度概念。在后续学习中,为学生看到描述物体的高低、长短、深浅、远近等词时,能马上归属到长度单位的计量做好铺垫。
(3)“体积和体积单位”拆分教学。
“空间与几何”领域中的计量单位是从一维几何(长度单位)的认识,到二维几何(面积单位)的认识,再到三维几何(体积单位)的认识。有了前面的经验,可把“体积和体积单位”分成“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初看会觉得教学内容太少、太简单,其实不然,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中让更多的学生说一说、指一指,对体积有更深刻的感悟。“认识体积”一课教学建议:结合具体的情境、身边的物体,充分理解体积的意义;知道抽屉、书包、盒子能容纳其他物体本领的大小,体会到不同的箱子、物体占据不同的空间大小等现象的实际存在;会用观察等多种方法来比较物体、立体图形的体积大小。
2.对比教学,明晰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可以和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对比教学来引入,起到强化新知识的作用。
这样可让学生感受到面积含义不同于长度含义,当然单位面积(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也不同于单位长度(1米、1分米、1厘米),让学生体会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那学生完成练习时就容易厘清计量单位(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归属了。
(2)教学“体积单位的认识”时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对比教学。
如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木箱子的体积正好是200厘米,可行吗?200平方厘米可行吗?”通过对比,强化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厘米属于长度单位,表示物体或者线段有多长;平方厘米属于面积单位,表示图形或者物体表面有多大;而木箱的体积指整个木箱占据空间的大小,所以不能用长度或者面积单位来描述体积的大小。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新知——计量物体的体积必须要专门的、专用的体积单位。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