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摘 要]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亲身经历操作、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想象、去操作、去实践,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 操作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50
数学实践训练设计要摒弃习惯做法,提升可操作性。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方式,开辟新视角,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从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获得最真切体验,实现教学的既定目标。
一、训练设计,摒弃习惯做法
教师在设计学生的实践训练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解读、文本生本衔接等因素,摒弃习惯做法,寻求不同角度切入,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成更深刻的认知。实践训练内容要体现生活性、实践性、趣味性、探索性、阶梯性,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非常规解析,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衔接,并通过对比归纳、知识重组等方式,完成训练认知体系的构建。
小学数学实践训练内容设计需要考量的因素众多,如教材具体要求、学生接受实际、实践操作环境等,都是影响实践训练效果的重要变量。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为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感知体验,教师设计了一组多向思维的训练题:(1)用三种不同方式做三个三角形。(2)利用不同长度的六根小棒,最多能够围成多少种不同的三角形?(3)你从家里到学校可以走不同路径,能否运用三角形原理来证明直线距离最近?这些问题提出后,学生都积极思考起来,迫切地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室里探索气氛比较浓烈。上述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多维度探索性题目,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说明训练题目的设计是成功的。如用不同方式做三角形、用小棒围三角形等活动的实践性很强,学生需要调动思维进行多方向操作,这对建立三角形立体概念有很重要的帮助。其中,用三角形原理证明直线最短,这是对学生思维进行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训练,有效激发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维活动。
二、操作引导,回避传统思维
教师在学生实践训练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的认知形成网络,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有重要帮助。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先对课例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根据课例进行能力迁移,实质上就是“依葫芦画瓢”。这种训练度太低,导致学生形成的认知过于简单,根本不可能实现认知上的飞跃。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为帮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更直观的认识,我通过大屏幕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这些图形,判断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哪些图形是梯形。学生非常认真地观察,但还有很多学生面露难色,于是我故意在图上移动直尺,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感知。这时,有学生提出要求:“老师,我能不能到屏幕前看一看?”我点头答应了。这个学生拿个三角板在大屏幕上量了又量,然后兴奋地跑了下去。接着,又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上来观察时将一张纸铺在大屏幕上,画了图形的几个角。就这样,有好几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了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思维,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体现个性,寻求更多创新的角度,自然给思维训练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实践评价,促成曲径通幽
学生在数学实践训练中,根据教师的引导,能够找到更多的解题思路,从而使自身的实践体验更丰富,对数理认知更深刻。因此,教师在数学实践训练中要注意给予学生多方鼓励,在评价方式选择和评价语言运用时注意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个体给出不同的评价,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助力。同时,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发挥求异思维,这是学生建立科学认知体系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时,我要求学生用身体摆出一个对称图形,这下可热闹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交流展示时,第一个学生伸出双臂,好似大鹏展翅,我点头赞许。第二个学生来个标准的蹲马步,其他学生都笑了,我也给予高度评价:“不错,有创意!”第三个学生歪着头一瘸一拐打着转来到台上,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我对这个学生伸出大拇指,说:“好,很精彩!”这时其他学生都愣住了,以为老师是讽刺这个同学。我对学生说:“刚才这位同学的动作是我教给他的,目的是想让大家知道什么是不对称、乱移动、歪旋转,这是从反面给大家举例,大家应该感谢这位同学。”学生这才恍然大悟,纷纷鼓起掌来。不管是不是教师故意安排的,这位学生的反例表演,让其他学生对对称、平移和旋转有更深刻的认知。上述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其激励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总之,数学训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发性散思维进行实践探究,一定可以获得常规训练无法企及的效果。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