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瑾 谭英
导演张艺谋2014年的电影作品《归来》,改编自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结局和尾声的部分。讲述了主人公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多年未见,阴错阳差两人终究与相逢机会失之交臂,等陆焉识再次归来时,患病的冯婉瑜却已认不出他来。繁华落尽,他们怀着各自强烈而执着的爱,在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的故事。本文着眼于分析影片《归来》的情节结构的创作特点,着力于抽丝剥茧,缕出导演的创作意图、影片的发展脉络和人性刻画。
“情节”一词来源于戏剧。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情节是事件的安排”。(引自亚里士多德《诗学》)在影视领域,情节又称故事情节,“是影视作品人物活动及其经历的矛盾斗争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和场面、细节、情节线索等因素构成”。在大卫·波德维尔看来,“电影叙述文本中的所有事件,一部分是在影片中被演员演出来的,一部分是观众推演出来,二者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故事。除此以外电影叙述中还有一部分与剧情无关的事物,如风景和某个物件。那么被演员演出来的和那一部分和剧情无关的元素就成为电影文本的情节”。
情节的结构安排方式,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环节。情节结构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突出和深化作品主题和推进影视作品内容发展两个层面上。
电影《归来》以主人公陆焉识和冯婉瑜在大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起伏为线索,纵向展开情节。其中,陆焉识的两次归来和冯婉瑜的始终守候以及之间展现出的深沉爱情,是电影情节结构中鲜明的主要线索。此外,陆焉识一家三口对于理想和生命的坚守,构成了影片《归来》故事铺陈和情节展开的副线线索;权衡之后的放弃,成为了电影情节结构的第三条暗线线索。
一、情节结构主线:人生的归来
(一)第一次“归来”:一别与秋鸿,差池讵相见
影片《归来》开端淡化了男主人公陆焉识的身份背景和经历,直截了当地用视听语言展示了一个落魄如囚的中年男人在下着暴雨的深夜潜逃回家的画面。陆焉识第一次“归来”的场景,奠定了影片略显压抑的基调和情绪结构。此情节一出,对比影片序幕中明调背景展现的女儿丹丹在舞台上刻苦训练、光彩照人的一幕,设置了影片的悬念,将全片的矛盾在开端暴露出来。随着陆焉识第一次“归来”的失败,电影的全部矛盾得以交代,关于时代、身份、情感、生命、理想……毫厘之间,相隔万年。
“归来”的失败不仅仅是陆焉识回家这个简单的行动失败,更是意味着陆焉识回归正常生活理想的失败、父女关系建构的失败、母女情谊维持的失败、陆焉识同妻子冯婉瑜相见相守的失败、女儿职业理想破灭的失败,进而暗示着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陆焉识们”抗争的失败。
(二)第二次“归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影片中的第二次“归来”是在3年后,陆焉识被平反,真正意义上的“归来”。然而,跟随年逾中年陆焉识的目光,看到的迎接自己“归来”、饱含复杂情绪的女儿丹丹。丹丹的冷漠中有对父爱缺失和备受牵连的仇恨和冤屈,有对眼前这个白发苍苍中年男人的陌生,有对生活逐渐丧失理想和希望的麻木,有对母亲患病仇视自己的痛苦和悔恨。
“归来”的陆焉识看到的是物是人非。朝思夜盼的家一如他离开前整洁、干净,却怎么也让人联想不到家庭应具备的“温馨”二字。心心念念记挂着的妻子已开始衰老,更重要的是由于罹患心因性失忆症的缘故,全然认不出她深爱着的丈夫陆焉识,甚至不让他回到家里生活。直至影片的结局,男主人公陆焉识也没能回归他原本平凡的生活,没有回归到他原本的身份角色中去。陆焉识和冯婉瑜都在等待,等待那个“陆焉识”回来,等待他们的生活和爱得以在有限的生命中得以延续。
(三)真情、真理和生命的“归来”
电影《归来》以两次“归来”为主线搭建影片的情节结构。将大时代背景下“陆焉识和冯婉瑜们”的生活境遇和情感历程,通过主人公人生经历的两次“归来”的境遇,凸显影片对于爱、自由和生命的呼唤,“围绕”两次“归来”的主要情节,结构丰富电影中陆焉识一家的人物性格,在有限的影片篇幅和叙事时间中将人生的回归主题尽力表现出来,唤醒人们的思考和体J晤。
二、情节结构副线:希望与梦想的坚守
(一)陆焉识的坚守:关于希望
陆焉识面对生活的巨大坎坷和挑战,始终未曾低下他清高而骄傲的头颅。在被关押的日子里,他心怀希望,拼尽全力偷跑回家。常人无法想象,在那个特殊的大时代背景下,陆焉识这样一个身份特殊的男人是怎样跋山涉水回到妻子身边的。当他满怀希望和憧憬赶回本该温暖家庭的时候,妻子却被病痛折磨得认不出眼前的自己。
在陪伴妻子的日子里,他始终坚守着一份希望,希望以自己的坚守和执着,唤回妻子的记忆和爱。在历经一次次的失败后,陆焉识依旧抱有对妻子病愈破镜重圆的希望以及对于自己生活的希望。凭着这份始终坚守的希望,陆焉识等到了形式上和妻子女儿的团聚,等到了妻子和女儿的和解,等到了自己和女儿冰释前嫌。影片的结局,年近老迈的陆焉识陪伴着妻子冯婉瑜在风雪交加的火车站执着地守候着那个“陆焉识”的到来,妻子的眼中依旧充满着希望,身边陪伴守护的陆焉识则饱含祝福和对于妻子康复的朴素希望。
刚回到家中的陆焉识充满了对妻子恢复记忆的希望,然而随着一次次现实的打击,陆焉识心中的希望似乎变成了妻子冯婉瑜所希望的内容:“陆焉识”回来。而这对饱经沧桑的老人心中的希望坚定着从未被浇灭。
(二)冯婉瑜的坚守:关于爱情
冯婉瑜坚守的是对于特殊身份丈夫陆焉识纯粹、深厚的爱。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陆焉识与社会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对于女主人公冯婉瑜而言,他只是自己深爱的丈夫。
从冯婉瑜后来对陆焉识叙述的一些糊涂疯话中不难听出,冯婉瑜一个弱质的女教师为了自己深陷囹圄的丈夫想尽了办法,甚至遭到了以“方师傅”为代表的一些人的威胁和迫害。观众通过镜头叙述的情节,并没有直面冯婉瑜的遭遇,但是从女主人公的眼神、语言、稍显过激的反应和女儿丹丹只言片语的讲述中不难知晓,在影片整体的情节结构之外发生的那些背景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勾勒出的故事背景更衬托出冯婉瑜的坚韧、坚守。
冯婉瑜对于爱情的执着坚守在影片中幻化做两类具体行为。第一类行为是失忆后的冯婉瑜清楚地记得过去的日子里和丈夫陆焉识有关的细节和场景;第二类场景是冯婉瑜着关于爱的约定,每个月的5号都到火车站去接站,多年来风雨无阻地守候着。
(三)丹丹的坚守:关于梦想
电影《归来》中,女儿丹丹坚守的是自己的梦想。虽然因为现实环境的原因和生活境遇的限制,年轻的丹丹最终没能成为舞蹈舞台上的女主角,但是丹丹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和热爱。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舞蹈梦想她刻苦练习,为追求和坚守自己的舞蹈梦想她选择背弃自己的父亲,为追求和坚守自己的舞蹈梦想她选择付出家庭破裂的代价一手阻止父亲第一次的“归来”和父母的团聚。直到后来,丹丹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并没有走上她梦寐以求的舞蹈之路,但是当她穿起舞蹈服和舞蹈鞋对着父母翩翩起舞的时候,她心中的舞蹈梦想得以延续,她依旧渴望自己的家人能够理解她的舞姿中传达出的坚守和梦想。
三、情节结构暗线:放弃与新生
(一)陆焉识的放弃与新生:等待“陆焉识”
影片《归来》中,男主人公陆焉识的人生轨迹和与妻子冯婉瑜的情感轨迹中都暗含了一条“放弃与新生”的情节线索。影片中,陆焉识恢复自由回到家以后,为了心因性失忆的妻子放弃了自己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的爱好、事业甚至是生活,开始了帮助妻子冯婉瑜找寻记忆的漫长旅程。
在得知妻子的病情或多或少与“方师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陆焉识找到了方师傅的家,当他见到同样病入膏肓、精神几近崩溃的方妻后,他放弃了讨要说法、放弃了追寻真相,也彻底放弃了重拾自己“陆焉识”的身份。此时的放弃,是陆焉识新生后的一种坚韧和饶恕。权衡之后,陆焉识放弃了恢复自己的身份,放弃了让妻子认出自己,而是选择了以“念信人”身份回到妻子的身边,陪伴妻子,给她创造和讲述“信里面陆焉识的故事”。陆焉识以全新的身份回到妻子的生活里。眼前的妻子已经认不出“念信人就是自己心心念念记挂着、深爱着的丈夫。陆焉识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和身份,新生了自己对于妻子那份深刻执着的爱与守候,重获新生的陆焉识将亲情和爱情当做他此生不变的追求和信仰。
(二)丹丹的放弃:将舞台深埋心里
《归来》中女儿丹丹放弃的则是自己的舞蹈事业。某种程度上说,丹丹做出这个放弃舞蹈事业的选择,根本的决定权在于社会大环境、家庭背景。离开舞台的丹丹将舞蹈事业的梦想深深植根在内心深处,选择走上了纺织工人之路。她放弃了做舞蹈演员的工作,但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选择成为了一名新时代新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层面上讲,丹丹获得了新生。
此外,贯穿角色丹丹的情节结构线索“放弃与新生”还体现在她与父母的情感关系之中。丹丹放弃了对于父亲的冷漠、偏见和仇恨,获得了父母的理解、原谅和尊重,她的情感归宿最终归于新生的圆满。
影片《归来》的情节展开围绕一条主线——“人生的归来”、一条副线——“希望与梦想的坚守”和一条暗线——“放弃与新生”三条线索展开。三条线索紧密结合,交相呼应,共同串联起影片复杂的人物、故事、背景、和环境,使得影片《归来》结构完整和人性真实,将大时代下知识分子代表陆焉识一家的生活和境遇、陆焉识与冯婉瑜坚贞而又朴素的爱情、社会人生的思考表现得淋漓尽致,论及生命、论及爱情、论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