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露萍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教师主要以语言为工具来传授学生知识,打开学生的心扉,启迪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解除学生的痛苦烦恼,将学生引向美好的未来。教师是“以口为耕”,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释疑。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抑扬顿挫是教师语言的节奏美,诙谐幽默是教师语言的机智美,声情并茂是教师语言的情感美,逻辑严密是教师语言的理性美,启迪心灵是教师语言的哲理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无论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还是踏入社会参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能力的获得,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之外,更多的还是来自日常生活语言环境的影响。而教师课堂上的语言,就对学生有着极大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的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优美的语言能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那样。
相反,枯燥无味、缺乏活力的语言,往往会压抑学生的求知欲,会滋长学生的抵触情绪,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粗俗的教师语言是对学生精神的严重伤害,它能摧毁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而教师的“暴力语言”则会对学生身心造成永久性的摧残,常常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早年,重庆某中学一位老师,当众斥责一名迟到的女生:“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也没有资格。”这名女生不堪羞辱,课后留下一纸遗书,爬上该校教学楼8楼纵身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事件对学生家庭造成了永久的伤痛和无可弥补的损失,对学校的学生也留下了巨大而长久的心理阴影。这种“暴力语言”引发的恶性事故,见诸报端的已经有多起。
在学校里,教师语言中用得最多的是所谓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主要是指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一种以口语为主,多种语言形式相互配合、综合运用的语言系统,因此它既有口语特点,又有书面语特点。它的表现形式是口语,但其依据又必须是课文内容。它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教学语言更应是使用语言的典范。试想,一名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干瘪,枯燥乏味,照本宣科,表情呆板无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昏昏欲睡那才怪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如何能传授知识?又如何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更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担负着这样的任务:为学生提供认知社会、品味人生的借鉴,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在课堂教学目标中,语文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语言要抑扬顿挫,错落有致,使学生的心理处在兴奋状态,促使学习效率提高。
语文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充满感情色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首先追求声情并茂,在讲课中倾注自己的喜怒爱憎之情,借助教师自己的语言技巧,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或慷慨激昂,或悲痛深沉,或欢快愉悦,使自己的语言产生感人的力量。有经验的语文教师,特别注意在语言锤炼上下功夫,力求做到准确、简洁、理性和生动。在教授《春》这篇课文时,笔者就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想象,体会到大自然景物的美好,从而使身心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若能辅之以喜、怒、忧、思、悲、恐、惊的面部表情,并配以相应的手势,则更能加强课堂情感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的内涵的理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加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清晰、流畅,还要富有生命力。学生不喜欢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教师,更不赞赏教师的自鸣得意,夸夸其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真挚,亲切,诚恳,平易近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的语言富于亲和力,特别是能说真话、抒真情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词学大师唐圭章先生讲苏轼的《江城子》时,就用它略带方言的口语,低低地,深沉地一遍又一遍地吟诵:“——不思量哇,自难忘——”,老师的眼中噙满了泪水,学生的眼中也噙满了泪水,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
又如孙双金老师在讲解《黄河的主人》时,从教师、学生和文本对话着手,其课题教学的创意就在于“小题大做”。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从课题开始,从题目不仅可以引发思维的火花,还可以引发情感的共鸣。孙老师先后作了两次有关黄河的动情的描述,师生分别吟诵了赞美黄河的诗句,还配上了激情澎湃的音乐,加之孙老师有气势的语言,这样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赞美黄河的感情。
语言是具有时代性的。当今社会,新词语层出不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适时、恰当、有选择性地将各种语言吸纳到教学中来。这不但能丰富口语,而且会大大促进师生互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到《琵琶行》中“一曲红绡不知数”这句时,打比方说:“此等身份,大约也相当于今天唱一支歌拿几十万块钱的红歌星了。”学生在笑声中对琵琶女“昔盛今衰”的命运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它曼妙,细腻,唯美,豪迈;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仁爱;教师的语言更是一种品位,情趣,意境,修炼、充满魅力。教师的语言修炼是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尤其是一个语文教师,重要的标志就是拥有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述清楚之外,就是怎么样表述得更生动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处。我想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都要研究和雕琢的。只要我们能够重视语言艺术的修养,苦练基本功,积以数年,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定会出现一派新气象。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用自己诗一般美丽的语言,去拨旺学生们求知、审美的生命之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