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华
鲁迅的小说《故乡》自1923年被选入商务印书馆版《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在随后的近百年时间里,一直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国语教育(语体文)的范文,到批判旧社会的有力工具,再到文学艺术的杰作,它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语文教育功能。纵观《故乡》在近百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编排设计,能给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诸多有益的启示。
《故乡》 初中语文 教科书
一、20世纪上半期:了解社会现实的媒介,学习国语的典范(1923~1949)
1.民国新学制时期《故乡》在初中国文教科书中的呈现
1922年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正式实施“新学制”,规定中学由四年延长为六年,分为初级中学(三年)和高级中学(三年)。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颁布,明确规定“由语体文渐进于文体文”,语体文在初中三年国语教科书中的比重分别是四分之三、四分之二、四分之一[1]。《故乡》作为优秀的语体文,新学制时期入选多部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中(表1)。
从表1中三部教科书的选文标准可知,当时作为“时文”的《故乡》被看做内容积极、切合实际的佳作,是文质兼美并适合于初中国语教学的佳作。
2.民国课程标准时期《故乡》在初中国文教科书中的呈现
随着时代发展及各方努力,民国时期的语文教学也逐步走向规范、科学,指导语文教学及教科书编写的《初级中学国文暂定课程标准》(1929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修正版)》(1936年)相继颁布。国文教科书编排已经相对成熟:课文多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即把相近主题或体裁的课文编在一起;课文都有注释、解题、课后问题等内容。三个《课程标准》均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养成欣赏文艺之兴趣”,在“教材标准”中要求精读的选材标准为“含有改进社会现状的意味”[2]。显然,要含有改进社会现状的意味,首先就要了解社会现状。能准确反映当时中国农村现状的《故乡》又受到了该时期教科书的青睐(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本时期,不论专业出版机构还是中学自编的初中国文教科书,都把《故乡》选入其中:有的在“小说”专题(文艺书局版),有的在“故乡”专题(立达书局版),有的则在鲁迅作品专题(大光书局版)。
文艺书局版《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第10单元教学提要:“本课主要目的是模范的创作的提供及创作方法学习。创作方法的启示:创作中如何才能很好的反映社会变革问题、怎样认识并抓取题材的问题……”课文后的“问题”为:“①这一篇创作里面,说明了封建社会的农村实际状况,它所展开的中国农村,究竟到了怎样的阶段?②闰土这一人物,你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怎样的一种典型?他老年和幼年不同的原因何在?水生宏儿又是说明着什么?③具有抒情诗气氛的这篇小说,你从这里面所了解的作者的思想批判。”不难看出,教科书编写者认为青少年学生阅读《故乡》重在了解“农村实际情况”。
二、20世纪下半期:从批判旧社会到学习作文技巧的转变(1950~2000)
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成立,成为全国编写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专门机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50年里,人教社编写出版了9套中小学教材[3]。在9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故乡》的入选频率非常高:1952年 第六册第4课,1956年《文学》第三册第13课,1958年第四册第10课,1978年第三册第17课,1982年第三册第7课,1987年第三册第21课,1993年第四册第1课。
需要说明的是,《故乡》虽然没有出现在196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但人教社1961年还出版了一套十年制学校语文教科书,《故乡》在该套书第十六册(八年级下册)第4课;1960年还出版一套九年一贯制试用语文课本,《故乡》在该套书第十册(即小学五年级下册)第19课;1964年版初中语文正式出版1~4册后,因时局变化,编写工作终止,而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明确规定:第六册23课是《故乡》。
通过对本时期教科书中该文“学习提示”、“注释”、“思考练习”等辅助系统的考察,可以把该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1.批判为主,技巧为辅(1950~1977)
1952年版课文的后面都附有注释、提示。《故乡》的提示多达10条。这10条提示中,7~10条简洁地探讨文中的人物描写,分别是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而前6条都在利用课文内容对旧社会进行“彻底”的批判,如“这篇小说,主要通过闰土的生活境遇和性格的变化、闰土和作者关系的变化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中国农村的贫困、落后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从而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抗议”。“作者不但通过闰土这个典型人物控诉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同时通过杨二嫂的形象从另一方面深刻地暴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1956年,中学语文进行了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实践,《故乡》被选入了《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三册第13课,同时入选的还有《孔乙己》(12课)、《论雷峰塔的倒掉》(14课)、《我们不再受骗了》(15课)、《鲁迅》(16课)。人民教育出版社同时编辑出版了六册《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在“编者的话”中一再强调该书和教学大纲的关系,并多次使用了“应当”、“必需”、“应有”等措辞,更是凸显出该书的权威性[4]。《教学参考书》中关于《故乡》的课文分析写道:“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闰土是个农民”,“杨二嫂刻薄自私的言行,充分地表现出她的小市民的恶劣习性。”“讲授这一课,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农民生活日趋恶化的痛苦和作者对农民的深厚同情,学习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精神,培养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品质。”可见,即使是文学课本,该文的教学仍然是强调对旧社会的批判;明确的阶级划分(闰土是农民,杨二嫂是小市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