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论述颇丰,以至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习惯论思想。笔者就叶圣陶关于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养成自动阅读的好习惯、养成随时练笔的好习惯、养成平时积累的好习惯、养成自觉说话的好习惯等五个方面的当代价值和实践路径做了归纳和论述。
叶圣陶 习惯论 当代价值 实践路径
叶圣陶,1894年生人,今年恰好是先生诞辰120周年。从1921年起,叶圣陶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其中《开明国语课本》2010年以来成为网络搜索的热词,各大知名论坛好评如潮,受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他的语文教育论著《叶圣陶教育文集》已经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研究者爱不释手的必读书,特别是在当今语文课改如火如荼、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剑走偏锋之时,重温叶圣陶的教育经典,厘清语文教学改革方向,就显得尤为必要。其教育思想,尤其是他的语文教育习惯论思想,无论是对当下的教育研究者还是一线语文教师都有学习和实践的价值。
一、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叶圣陶认为,每一个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养成认认真真地把字写好的习惯,这将让他终身受用不尽。他说:“最好开始教写字就多注意,先要求写得端正,成为习惯,在端正的基础上再要求写得快,成为习惯。这样就又端正又快,双方兼备。”[1]叶圣陶不仅是这样要求别人,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并以此来叮嘱子女。叶圣陶的儿子叶至诚回忆说,自己的字虽然写得不漂亮,但笔划一定清楚,一页五百字的稿纸,如有一两处差错,一定抛入纸篓重抄,保持绝对清洁。他说:“我的这个习惯,是家父当年叮嘱的。”
在目前全国中小学生书写质量普遍下滑的形势下,书写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2]无独有偶,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中小学书法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书写法则,养成正确的书写态度,具备最基本的书写技能。江苏省教育厅在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苏教基[2012]4号)中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要在语文课程或校本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普通高中要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教育有关的选修课程。”这些要求简直与叶圣陶提出的要养成把字写好的习惯如出一辙,从一定意义上说,无论是“课标”提出的“写好汉字”,“纲要”提出的“书法教育”,还是江苏省教育厅提出的“书法课程”,其实质都是对叶圣陶提出的“认真写字”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在一线教学中,我们的实践路径是:首先要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做到姿势正确、握笔规范、纸张铺正。姿势正确,即要求基本的坐姿要正确,要身正头直,自然放松,切忌头歪眼斜;握笔规范要求采用三指执笔法,注意执笔的高度和角度;纸张铺正指书写的作业等要竖直的放在桌面上。其次,要坚持不懈。文件的刚性规定要求每位语文教师或书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上好书法课,实施好“书法教育”。我们为每位中小学生发一本好字帖,一支毛笔,一本练习册,规定学生每周上交五张临帖作业;平时的硬笔书写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同学之间可成立书法兴趣小组,共同研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老师应该在书法课或语文课上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讲解书法要领,即使不能突飞猛进,但长期坚持,潜移默化,定会功到自然成。学校要加强书法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研学《书法指导纲要》,把握其基本要求,提高教师的书法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二、养成自动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说:“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1]他还对“阅读书籍的习惯”做了具体的阐释: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纵观大意的,能够纵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出它的疏漏之处。[3]他认为,一个人有了上述读书的习惯,就能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叶圣陶把阅读的最终目的归结为培养学生的“自动性”,这里的“自动性”是指学生要养成自己阅读的习惯。他说:“尝谓语文教材在培养学生阅读之能力……必于教学之际培养起自动性,终臻不待教师指导而自能领会之境,于是可以阅读书籍报刊而悉明其旨矣。此则阅读教学最后之目的也。”[4]此外,叶圣陶还把阅读的内容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还写了《精读的指导》《略读的指导》《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等专论文章作详细分类、举例解读等,在此不作赘述。
叶圣陶的阅读习惯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相得益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2]因此,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的能力、思维的能力、审美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写作水平,因此语文学习必须强化阅读意识,培养阅读习惯。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措施,效果往往不好。
实践路径是: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校读书节活动。从学生个人阅读、班级阅读延伸到家庭阅读,使读书成为习惯,成为一个家庭的自觉行为。同时每学期进行三至四次阅读成果交流展示,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表彰阅读优秀学生、优秀家庭、优秀班级等。对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进步的喜悦。当学生获得成功后,便会坚持更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逐渐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家庭、班级就会逐渐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长期坚持,读书习惯便会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了。
三、养成随时练笔的习惯
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1]他还提出根据生活的需要来确定训练的具体内容,越是生活的需要越要练好。如叶圣陶提倡学生养成写日记练习写作的习惯。他说:“我又曾经想,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1]理由是:“日记的材料是个人每天的见闻、行为以及感想,包括起来说,就是整个生活。我们写日记,写作这件事就跟生活发生了最密切的关系……由此锻炼得来的写作能力,必然深至着实,绝不会是摇笔展纸写几句花言巧语的勾当。”[5]对于有些同学在写作中经常会说一些套话、空话等不良习惯,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曾恳切地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6]因此,叶圣陶认为养成平时多练笔的习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
《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2]。因此,练笔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实践路径是:一是让学生自主命题。让学生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出发自内心的真实文章;可以让学生去找让他们最难忘的细节片段,发挥他们的想象,写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二是让学生自由选材。即不过多的干涉学生选取材料表情达意的自由,也就是说让学生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和感受,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最受感动的内容。如此,让学生不过多的受外界干扰,基于自己的社会认知、材料积累,率性而为,倾情表达,从而达到“说真话、抒真情”的目的。三是让学生进行仿写、缩写、扩写和改写。可以设计不同梯度、不同长度的专项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写作内容内在联系的感悟能力和对不同写作方式的运用能力。四是成立文学社、创建小记者站。让学生有一方自己的写作小天地,为他们的写作搭设更宽广的舞台。可以安排语文老师为小记者站辅导员,加强小记者培训,组织小记者采访、写作、交流,对校内现象进行及时宣传报道。如可针对学生流行带手机现象,小记者深入调查,对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生活水平、学习水平情况等方面进行分类比对,对带手机的好处、副作用进行真实地解读,让同学们在班会课上展开热烈地讨论,从而引发学生的广泛关注与深思。学生在活动中,善问、巧言,问到点子上,答道精要处,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表达更流利,延伸了训练长度,拓展了训练宽度,达到“无形”“无痕”的境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写作的水平。
四、养成平时积累的习惯
叶圣陶说:“写一篇东西乃至一部大著作虽然是一段时间的事,但是大部分是平时积累的表现。平时的积累怎样,写作时候的努力怎样,两项相加,决定写成的东西怎样。”[6]在一定意义上说,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他还认为:“要在语言知识方面都有相当把握,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非日积月累不可。积累的多了,写东西才能运用自如。”“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6]
《课程标准》关于“积累”的相关表述共有二十处,如语言的积累、写作素材的积累、诗文背诵的积累等,可以看出课标编写者对于积累的重视。语文学习积累的方法很多,实践路径是:比如做读书笔记。笔记的意义,一在储存,二在内化;因为摘录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思考的过程。笔者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计划,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第二、第三、第四学段的学生,作文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侧重以“片段式摘录”为主。每周利用阅读课和双休日集中摘录一二次,主要摘录一些优美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对于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读书笔记的形式主要以“片段式摘评”和“心得式读后感”为主。“片段式摘评”,要求少摘多评,重在评;“心得式读后感”,要求学生在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选准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确定一个中心,写出自己的思考。例如,每周写两则摘评、一篇读后感。高中三年坚持下来,很多学生的读书笔记写了厚厚的几大本,记录着他们高中三年课外阅读的思考和心得,记录着他们成长的历程。
五、养成自觉说话的习惯
叶圣陶说:“无论课内课外,不放过可以利用的机会,运用适当的启发或暗示,使学生乐于说话,而又不肯随便说话,哪怕三句五句,总要尽可能说得有头有尾:该是个积极的有效的办法。”[1]他始终认为听、说、读、写四项同样重要,要利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养成学生自觉地说话的好习惯。注意说话训练,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叶圣陶强调的“自觉地说话”便是今天课程标准提出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智慧、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终生受用的能力,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2]因此,不但要养成学会倾听的习惯,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提取对自己有效的信息,还要遵循口语交际中互听互说、双向交流的特点,重视聆听及应答的训练。
实践路径是:学校可以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把展示交流的舞台还给学生。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都是学生唱主角,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常态。课堂上,同学们不仅争着回答问题,展示自我,还敢于向其他同学提问,甚至挑战教师的权威。可以说,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是课堂教学鲜活起来的重要法则,对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至于语文教学其他方面“习惯”培养的路径和方法,叶圣陶在他的很多文章里都有专门的论说,在此不一一阐述。
习惯养成了,便可终身受用!习惯养成了,便可以由“教”达到“不需要教”!这便是叶圣陶创立的“教育哲学”,这便是叶圣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集13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叶圣陶.叶圣陶集14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3).北京:人民教出版社,1994.
[6]叶圣陶.叶圣陶集15卷.南京:江苏育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徐华(1966-),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市新浦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