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维刚
理性认识个人账户及其发展趋势
文/金维刚
编者按:
关于个人账户的利弊、存废和功能拓展,近年来,各式观点交锋,地方实践也多有探索。有的认为个人账户是制度的组成部分,要坚守;有的认为个人账户对高收入、健康者积累过多,在参保人没病时不能接济他人,大病时又杯水车薪,要废止;也有的认为个人账户用途太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参保人的需求,要拓宽用途;还有的提出,当务之急不是存废,而是解决结存过多的问题。个人账户何去何从,本期特邀从事相关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家及管理者就此话题一辩明了。
金维刚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
在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实行“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下,个人账户的设立主要用于支付参保人员的门诊医疗费用或住院时在统筹基金起付线以下的医疗费用,有些地区还允许支付统筹基金起付线以上的个人自付费用。个人账户积累的资金在应对未来个人可能需要支付的较高的医疗费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医疗保险制度引入个人账户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个人账户缺乏作为社会保险基本属性的互济性、对个人账户使用的监管难度大、管理成本也比较高,等等。不仅如此,在我国职工医保筹资结构中,纳入个人账户的缴费资金所占比重偏多,纳入统筹基金的缴费资金相对不足,并导致个人账户在基金积累中所占比重偏高并呈现上升态势。2014年我国城镇职工医保个人缴费平均费率为2.14%,从单位缴费(平均费率为7.53%)中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为27.3%,相当于单位缴费基数的2.05个百分点,当年个人账户收入3127亿元,占全年职工医保基金收入的38.9% ;个人账户累计结存3913亿元,占年末职工医保基金累计结存的41.4%。同时, 有26.7%的统筹地区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不抵支,这与个人账户大量资金结余形成反差,令人深思!
导致个人账户资金结余较多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在职工医保筹资方面纳入个人账户的资金所占比重偏高之外,资金使用的政策限定范围偏窄、使用效率不高,是导致结余过多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由于个人账户对于门诊大病、慢性病的保障能力不足,在门诊与住院之间医保待遇不平衡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这类患者倾向于选择以住院替代门诊,在减少个人账户支出的同时,也加大统筹基金支出负担。
不仅如此,个人账户积累资金面临着贬值风险。由于个人账户仅按3个月的定期利率计息,难以实现保值;积累资金越多,贬值损失越大。
我国在职工医保制度中设立个人账户,曾经借鉴了新加坡等国家的相关经验。但从新加坡中央公积金中的个人保健账户的主要功能来看,其支付范围与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侧重于支付住院以及费用较高的门诊项目和非住院的手术,包括支付本人及其家人的住院医疗费、日间外科手术费以及部分病种(洗肾治疗、癌症放射治疗等10多种疾病)的门诊费用;允许支付投保中央公积金局设立的健保双全计划等大病医疗保险的保险费等,其功能定位比较合理,使用功效较高。
根据人社部2009年7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指导意见》,一些地区探索调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使用办法,控制个人账户划入比例,充实统筹基金;扩大个人账户使用范围,逐步提高门诊费用的报销范围和比例,并试行建立门诊统筹。譬如,一些地方探索拓展个人账户使用范围,允许使用个人账户资金支付目录外药品和疫苗、支付家庭成员的医保或医疗费用、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支付健康体检项目、支付购买健身卡;等等。
那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究竟应当何去何从呢?
首先,鉴于个人账户在医疗保障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不能因为其资金结余较多而部分地区统筹基金入不敷出,现在就轻易取消。特别是在个人账户资金归属个人所有的情况下,政府也不能随意取消个人账户。
第二,在统账结合模式下,应当实行“大统筹、小账户”。适当减少从单位缴费中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所占比重,相应提高单位缴费纳入统筹基金的比重,增强统筹基金的承受能力,适当扩大对于费用较高的门诊大病以及慢性病的支付范围和支付标准。
第三,在符合基本医疗保险需求的前提下,适当扩大个人账户使用范围,但也不能随意扩大到支付健康体检项目、支付购买健身卡、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等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领域。
第四,从未来的长远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医保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统筹基金筹资以及支付能力逐步增强、纳入统筹基金支付的门诊大病以及慢性病的范围不断扩大、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逐步融合并统一、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诊所广泛建立、分级诊疗以及基层首诊等措施付诸实施的条件下,未来个人账户也将逐步淡出并最终完成其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