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 张舜 余雅 黄莉 张文
·论著·
乡村医生对提高农村地区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作用的研究
吴波 张舜 余雅 黄莉 张文
目的 通过采用以乡村医生(简称“村医”)为基础的“一对一”健康教育宣传模式,对重庆市农村地区居民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评价该模式在提高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方面的作用。方法 在重庆市区(县)中抽取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及人口特征均能代表重庆农村地区的开县作为研究点,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交通情况、经济状况具有代表性的1个村,共抽取居民310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知识知晓率基线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和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来源于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系列《健康促进手册》中的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2010版)。在基线调查中发出问卷310份,回收问卷310份,有效问卷310份。在进行基线调查后,在项目点通过村医一对一方式的开展健康教育。6个月后再次在项目点进行现况调查,发出问卷310份,回收问卷310份,有效问卷310份。使用SPSS 19.0软件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基线调查中核心信息的总知晓率为30.6%(855/2790),通过村医一对一方式的健康教育干预后,农村居民核心信息总知晓率提升到77.8%(2170/2790)(χ2=1248.4,P<0.01)。其中“连续咳嗽、咯痰2周以上应该怀疑得了肺结核”知晓情况最高,达到了92.9%(288/310);“咳嗽喷嚏掩口鼻、不随地吐痰能减少肺结核的传播”的知晓率从40.3%(125/310)提高到89.7%(278/310) (χ2=166.0,P<0.01);“勤洗手、多通风、强身健体可以有效预防肺结核”的知晓率从25.2%(78/310)提高到81.9%(254/310) (χ2=200.9,P<0.01)。通过干预前后的调查发现,调查对象接受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的方式中,“医务人员宣传”这一项目的选择比率从干预前的26.1%(81/310)上升到干预后的42.9%(133/310)(χ2=19.3,P<0.01)。结论 以村医为基础的“一对一”健康教育宣传模式对提高农村地区结核病知识知晓率有显著的效果。
结核, 肺/预防和控制; 乡村医生; 健康促进; 觉知
肺结核长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第五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简称“流调”)结果显示,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仅为57%[1],中国的肺结核患者结核病防治知识缺乏,特别是农村地区[2-3]。农村贫困地区是肺结核患者主要集中的地方,但农村居民对结核病的有限认知、经济水平的差距和地理位置上的不方便,限制了结核病发现的效率。据传染病防治知识传播理论,在各种传播方式中,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能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特别是针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结核病患者来讲,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口头交流会比复杂难懂的文字宣传材料更可行,取得更好的效果。目前农村地区已建立了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结核病控制体系,村卫生室在农村结核病控制中处于基础环节。 2004年的社会学评估显示:50.6%的农村结核病患者有症状后首选村卫生室就诊,重庆市的调查也显示多数村民就诊首选村卫生室[4]。因此,乡村医生(简称“村医”)是一个重要结核病防治知识的传播源。利用村医对农村居民开展一对一的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现况调查比较辖区内居民的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变化,从而可以评价“一对一”健康知识宣传方法在提高农村地区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中的效果。
一、基线调查
在重庆市区(县)中抽取经济发展水平中等、自然地理条件及人口特征均具有代表性的开县,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交通情况、经济状况等具有代表性的1个村。根据以往重庆市公众对结核病知晓率调查结果估算样本数,按单纯随机抽样原则,共抽取15岁及以上居民310名。发出问卷310份,回收问卷310份,有效问卷310份。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和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来源于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系列《健康促进手册》中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2010版)。知晓率的计算方法如下:核心信息总知晓率=被调查者正确选择核心信息总题数/有效问卷数×核心信息总题数×100%;某单条核心信息知晓率=回答正确的某条核心信息总数/有效问卷数×100%。
二、社区干预
采用村医“一对一”直接沟通交流的方式,对在村医处就诊的居民和村医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时接触的居民进行结核病宣传教育,时间为6个月。在干预结束后,对目标人群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抽样人群同基线调查,抽样总数310名,发放问卷310份,回收问卷310份,有效问卷310份。
三、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均为结核病防治机构相关工作人员,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规范调查标准,调查完成后对问卷内容进行检查,如有疑问重新询问核实。调查问卷录入前再次对问卷进行审核,对填写不完整的问卷予以剔除,及时发现异常数据,确保录入准确。
四、统计学处理
资料录入前编码,采用双人双录方式,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核对无误后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基线调查情况
(一)一般情况
在基线调查中,共调查310名居民,其中有效问卷310份。其中男129名,占41.6%(129/310);女181名,占58.4%(181/310)。年龄范围以中老年为主,其中45岁以上者占68.1%(211/310)。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者占92.3%(286/310)。家庭年收入偏低,主要以30 000元以下为主,占69.4%(215/310)(表1)。
表1 基线调查中310名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二)基线调查中接受结核病宣传的情况调查
调查对象接受结核病知识主要是通过医务人员、聊天和广播电视等宣传方式获得,这3种方式占57.4%(178/310),其中“医务人员宣传”是重庆农村地区中占比例最高的宣传方式(表2)。
表2 基线调查中310名调查对象接受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的方式
注 “其他”是指没有列入调查问卷的知识获取方式
(三)基线调查核心信息知晓情况
调查对象对核心信息的总知晓率为30.6%,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系列《健康促进手册》中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2010版),有部分新增和更改的核心信息知晓率较低,比如对哪些肺结核患者实行减免政策和实行结核病减免政策的内容知晓率最低,分别为3.9%(12/310)和19.7%(61/310);其次是“勤洗手、多通风、强身健体可以有效预防肺结核”的知晓率为25.2%(78/310)。过去经常宣传的几条核心信息比如“结核病是我国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之一”、“肺结核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和“连续咳嗽、咯痰2周以上应该怀疑得了肺结核”知晓率则较高,均达到35%以上(表3)。
表3 310名基线调查对象结核病核心信息知晓情况
注 单条核心信息知晓率=回答正确的某条核心信息总数/有效问卷数×100%;核心信息总知晓率=被调查者正确选择核心信息总题数/有效问卷数×核心信息总题数×100%
二、实施干预后的现况调查结果
(一)干预对象接受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方式的改变
通过干预前后的调查发现,调查对象接受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的方式中,“医务人员宣传”这一项的选择比率从干预前的26.1%(81/310)上升到干预后的42.9%(133/310)(χ2=19.3,P<0.01)。
(二)核心信息知晓率变化
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后,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从30.6%(855/2790)提高到77.8%(2170/2790)(χ2=1248.4,P<0.01)。其中“连续咳嗽、咯痰2周以上应该怀疑得了肺结核”知晓情况最高,达到了92.9%(288/310);“咳嗽喷嚏掩口鼻、不随地吐痰能减少肺结核的传播”的知晓率从40.3%(125/310)提高到89.7%(278/310)(χ2=166.0,P<0.01);“勤洗手、多通风、强身健体可以有效预防肺结核”的知晓率从25.2%(78/310)提高到81.9%(254/310)(χ2=200.9,P<0.01)(表4)。
(三)不同特征干预人群结核病核心信息总知晓率的变化
通过对人群特征进行分类,进一步对不同特征人群的核心信息知晓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表5)。不同性别的总知晓率提升,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文化程度的总知晓率提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按家庭年收入水平分组的人群总知晓率提升差异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村医的健康促进活动所覆盖的人群广泛。
表4 干预后310名调查对象的核心信息知晓率变化
注 单条核心信息知晓率=回答正确的某条核心信息总数/有效问卷数×100%;核心信息总知晓率=被调查者正确选择核心信息总题数/有效问卷数×核心信息总题数×100%;表中括号内数值分子为“知晓人数(名)”、分母为“调查人数(名)”
表5 不同特征干预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
续表5
注 核心信息总知晓率=被调查者正确选择核心信息总题数/有效问卷数×核心信息总题数×100%;表中括号内数值分子为“知晓题数”、分母为“有效问卷数×核心信息总题数”
本研究中的基线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农村地区人群中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总知晓率为36.5%,低于第五次全国流调显示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7%[1]。在2010年全国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全民调查中,我国西部的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总知晓率为48.5%,中部为61.7,东部为59.1%[5]。广东省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中,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总知晓率为78.4%[6]。在深圳市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中,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总知晓率为52.9%[7]。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2011年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分析中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总知晓率为47.6%[8]。从以上相关调查整体情况来看,本研究中的基线调查的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总知晓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可能的原因是区重庆市农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条件落后。因此在农村地区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促进工作的难度还很大。从基线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居民主要通过医务人员宣传(21.6%)、聊天(21.6%)和广播电视(14.2%)这3种途径了解结核病防治知识,大型宣传活动和报刊杂志仅占2.6%和1.6%,墙体广告、宣传栏和标语仅占1.9%。这说明了农村地区居民文化程度不高,导致通过传统的大型宣传活动、宣传栏和报刊杂志等宣传方式来传播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如何采用合适的方法提升对农村地区的健康促进活动效果,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本研究根据农村地区居民主要通过医务人员宣传和聊天了解结核病防治知识的调查结果,在采用6个月的村医“一对一”直接沟通交流的健康促进方式后,发现核心信息知晓率有了明显的提升,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从30.6%(855/2790)提升到77.8%(2170/2790)(χ2=1248.4,P<0.01)。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通过对农村地区开展以村医为基础的“一对一”健康教育干预模式,能有效地提高目标人群的核心知识知晓率。这也提示我们,在农村地区推广更加适合当地实际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健康促进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有2条核心信息与公众的意识和行为有明显的关系,其中“咳嗽喷嚏掩口鼻、不随地吐痰能减少肺结核的传播”的知晓率从干预前的40.3%(125/310)提升到干预后的89.7% (278/310)(χ2=166.0,P<0.01);“勤洗手、多通风、强身健体可以有效预防肺结核”的知晓率从干预前的25.2%(78/310)提升到干预后的81.9%(254/310)(χ2=200.9,P<0.01)。通过这2条核心信息知晓情况的提升,村民的预防结核病和减少结核病传播的意识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年龄段和文化程度都与农村地区居民肺结核知识知晓情况有关,这提示我们在农村地区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促进活动要根据不同人群采取相应的措施。重庆农村地区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留守在农村地区的很多是老年人,同时老年人文化程度都偏低,该人群接触传统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的机会少,年龄越大,对结核病的知晓率越低,部分研究显示有同样的结果[5,9]。如何针对这些老年人有效开展结核病知识健康教育,是一个难题。村医“一对一”交流的健康促进方式,克服了上述弱点,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结核病知识知晓率,65岁以上老年人的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从干预前的39.2%(208/531)提升到干预后的79.7%(330/414) (χ2=155.9,P<0.01)。同样,对于文化程度低的其他农村居民,也有明显的效果,对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通过干预其核心信息总知晓率分别提升到了72.6%(1104/1521)和68.4%(363/531)。
本研究说明,根据农村地区实际经济和文化水平状况,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健康促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村医的一对一交流沟通花费少,获得效果明显,值得在贫困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
[1]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中国防痨杂志,2012,34(8):485-508.
[2] 孟宪鹏,田本淳,王全意,等.结核病患者的结核病防治相关知识现况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 2008, 24(8): 575-577.
[3] 王萍玉,谢书阳,张功文,等.落后地区农村居民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状况.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6): 1110-1112.
[4] 刘颖,熊晶,王静,等.重庆市农村肺结核患者结核病知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5):323-325.
[5] 于兰,吕青,夏愔愔,等.2010年全国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全民知晓率调查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60-64.
[6] 蒋莉,钟球,李建伟,等.广东省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中国防痨杂志,2012,34(12):813-816.
[7] 吕建文,杨应周,吕德良,等.深圳市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11,33(5):295-298.
[8] 杨津明,杰恩斯·斯马胡勒,邰新蓉,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2011年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2):960-964.
[9] 罗丹,刘飞鹰,崔哲哲,等.广西常住人口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现况调查. 中国健康教育,2008,24(6): 446-448.
(本文编辑:薛爱华)
Study on raising awareness rate of tuberculosis knowledge in rural areas by village doctors
WUBo,ZHANGShun,YUYa,HUANGLi,ZHANGWen.
DepartmentofControlandPrevention,ChongqingInstituteofTuberculosisControlandPrevention,Chongqing400050,ChinaCorrespondingauthor:ZHANGShun,Email:zs52077@sina.com
Objective To publicize the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knowledge through the one to one mode of health education to the residents of rural areas by village doctors, and evaluate the model’s role in improving the awareness rate of tuberculosis knowledge. Methods According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physiographic condition and population feature, we selected Kai county as our research site. Through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e selected one village that had representative traffic and economic condition. There were 310 residents selected with random sampling method. At first, the selected residents had been surveyed with questionnaire in the baseline investigation for awareness rate of tuberculosis.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s general condition and core information of tuberculosis. The information comes from core awareness information of tuberculosis (2010 edition) in the health promotion manual of China tuberculosis control program. In the baseline investigation, we handed out 310 questionnaires and all were returned and valid. Then the village doctors carried out one to one mode of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two villages. After 6 months, we carried out 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 again to evaluate the effect. This time, we again handed out 310 questionnaires and all were returned and valid. We used SPSS 19.0 to analyze awareness rate of tuberculosis. We used Chi-square test, andP<0.01 was conside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The general awareness rate of TB knowledge was 30.6%(855/2790) in the baseline investigation. After the one to one mode health promotion of 6 months, this rate increased to 77.8%(2170/2790) (χ2=1248.4,P<0.01). The awareness rate of information “cough and expectoration for more than 2 weeks should be suspected of TB disease” has been increased to 92.9%(288/310).The awareness rate of information “covering nose and mouth when coughing and sneezing, spiting will reduce the spread of tuberculosis” has been increased from 40.3%(125/310) to 89.7%(278/310) (χ2=166.0,P<0.01). The awareness rate of information “wash your hands frequently, ventilation and physical fitness can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pulmonary tuberculosis” has been increased from 25.2%(78/310) to 81.9%(254/310)(χ2=200.9,P<0.01).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getting knolwedge from medical personnel” has increased from 26.1%(81/310) to 42.9%(133/310) (χ2=19.3,P<0.01). Conclusion The one to one mode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by village doctors has been proved effectively in raising the awareness rate of tuberculosis in rural areas.
Tuberculosis, pulmonary/prevention & control; Rural doctors; Health promotion; Awareness
10.3969/j.issn.1000-6621.2015.03.013
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2012-2-249)
400050 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防治科
张舜,Email:zs52077@sina.com
201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