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平
【摘要】《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劳技教育教学不仅要靠学校教育,还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资源和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生产实际,从中获取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中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多渠道实施和多学科渗透。为此,我在劳技教育教学中注重了家庭教育的整合,从而提高了劳技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 整合 劳技教育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22-01
一、把操作能力的培养视为孩子教育重要的必修课程。
(一)劳技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和必要补充。
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 未来和希望。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走入社会,家庭是孩子重要的生活 空间,是培养和教育孩子的重要园地。劳技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 延伸和必要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独生子女剧增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变 化,家庭教育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二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孩子的压力逐步加大,面临的诱惑也逐渐增多;三是生活条件的改善,居住面积的增大,电脑、电视的普及,造成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这些问题带来的家庭教育缺位、错位、不到位现象比较普遍,最突出的就是重智育、轻德育,教育方式多训斥、少疏导,以及用溺爱或暴力等极端方式对待孩子,由此酿成的悲剧屡见不鲜。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 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 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 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为我们改进和加 强家庭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我结合教育部基础 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编写了这套《家庭教育》系列丛书编写了指导思想。明确了以儿童少年养成教育为宗旨,以儿童少年身体、心理发展特征为依据,以培养引导儿童少年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做人为主要内容。
(二)把操作能力的培养视为孩子教育重要的必修课程。
1.渗透教育学家孙云晓的《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教育的核心理念。
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我们通过培养好习惯来缔造孩子的健康人格。而家庭教育正符合劳技课堂教学,即——保护好奇心,激发创造欲;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创造; 引导动手实践。新的劳动与技术课程理念也明确提出:“劳动技术教育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技术问题,激发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
2.应以科学理论来指导家庭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实践能力。
有些家庭在教育上存在着误区,认为孩子劳动是浪费学习的时间,恰恰相反,劳动使孩子身心健康,精神愉快,聪明能干,尤其利于养成依靠自己,自信自强的性格品质,能锻炼其动手能力。况且,动手与动脑有关,“手巧”才能“心灵”呢?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庭访问、家庭联系本等形式改变“学生是专门读书的”陈腐思想,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反对家长中片面追求分数的倾向,要把孩子的双手解放出来。
二、帮助家长掌握合适的劳动技术,把指导孩子动手操作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
(一)要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而且自己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劳动技术。
比如:我通过家长学校开设兴趣小组,聘请一些“种植能手”、“厨师”、“园丁”、“编织能手”、“养殖能手”、“电脑专家” 来讲座或指导,也组织学生家长去参观种植园、养殖场,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技术的教育和训练。
(二)积极鼓励家长培养孩子的劳动情感,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什么都想尝试,很想模仿大人的劳动。对孩子感兴趣的,又是努力一下能成功的劳动是孩子最愿干的事。如当孩子看见父母洗衣服,搓出肥皂泡很有趣时,可以教孩子怎样洗,并让他们动手洗自己的手帕、红领巾和袜子等。
当孩子看见大人扫地感兴趣时,大人可以教他怎样扫地才会扫干净,孩子对上街买东西感到很神秘又愿去尝试时,就可以让孩子去买点油、盐、酱、醋等零星东西,并可以教孩子算数、付钱。特别要注意,切忌在孩子喜欢做事时泼冷水,比如说一些使孩子扫兴的话,“好了,好了,越帮越忙,手帕没洗干净,衣服倒给弄脏了。”这样会把孩子愿意干家务的积极性给打消了。学生在家如此,在学校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更要从他们感兴趣的劳动开始。
综上所述,拓宽多种教育资源,让劳技教育教学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并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能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提高劳技教育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