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震萍
伴随着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整体性的发展,童书出版也成为了出版界的一大热点。图画书、儿童畅销书、国际大奖丛书等等,在网上与实体书店的数量和种类惊人地递增,一时琳琅满目、五彩斑斓。然而,众多出版社相互克隆的“撞车”现象十分普遍,而且较多集中于外国儿童文学经典。这对国内读者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也必然给出版社的发展埋下某种危机。
一、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
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泉根教授曾经乐观地宣布:“我国原创儿童文学的生产已呈现出‘东风压倒西风之势。”他以国内权威的图书发行调查机构的统计结果来证明,国内本土原创少儿类图书在我国小读者中受欢迎程度已高于国外引进版,经济效益也占到了少儿图书市场近半的比例。这一扭转的确可喜,然而还远远不够。中国少儿图书的出版,直至以本土原创作品占据绝大多数的时候,才真正实现了“东风压倒西风”,而这一目标,必定要通过本土化的道路才能完成。
本土化,是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充分结合具体地域实际情况,积极转换、调整、融合的发展战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本土化,是立足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特色,针对本土受众的审美趣味与审美需求,打造富于民族风格与地域特色的精神产品的发展策略。全球的现代化进程带动了各民族地区的开放与交流,打破了因循自守的传统封闭格局。然而,单一的全球化发展方向,带来的必然结果是高度的相似性与特色和差异的消失,以及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吞并与改造。
对于弱势或后发地而言,放弃原有的文化特色,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优势,相反却将扼杀本土发展的生机。只有保持本民族特色,才可能开辟一条新路,也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而增强竞争力。
我国对外国儿童文学的全面引进始于五四时期,不过百年的历史,而洋经典却已经在中国儿童的阅读中稳踞牢固地位。中国的孩子从小是读着《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长大的,最受他们欢迎的卡通形象来自美国迪士尼和日本的动漫,近年最热销的少年读物是英国的新作《哈利·波特》……中国出版界的确打开了全球化发展的思路和格局,传统经典的一版再版与国外新作的高价引进,为中国的小读者上了一道道充满异国风味的国际大餐。且不论中国小读者的肠胃是否适应“西餐”与“日本料理”,关键是,何时才能让世界各国的读者也能经常面对“中餐”大块朵颐呢?
二、是向钱,还是向前
其实,中国文化市场的本土化自觉早已经出现,对原创作品的呼声也一日高过一日。然而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效益为先的原则导致了出版界的急功近利,唯钱是用。一旦某个品种或某位作家的作品受到欢迎,各大小出版社往往一哄而上,争先推出,导致重复雷同之作比比皆是。刘绪源指出:“(即使是)最优秀的儿童文学,比如,像怀特那样的作品,如果真的抢占了全部图书市场,一走进书店,到处都只有《夏洛的网》《吹喇叭的天鹅》《精灵鼠小弟》,那么,除了最初的惊喜,很快,它也会造成一种无法排遣的单调,让人无以承受。”
作为经济实体,出版社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以经济效益为考虑的首选。但经济效益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在对手如林的出版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强韧的生命力,必须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走特色之路。在这方面,许多出版社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尝试。如2009年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阅读树”丛书,共21种,内容全部为国内原创图画故事,物美价廉,广受欢迎。
信谊出版社的思路也颇值得借鉴。台湾“信谊基金会”于1978年成立了我国台湾第一家幼儿图画书与教育玩具专业出版社,1987年又创设了“信谊幼儿文学奖”,以促进原创图画书的发展为宗旨。2005年,南京信谊儿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它是信谊基金会在大陆的分支机构。这个出版机构在数年间编辑和出版了大量本土图画书,还设立了“信谊图画书奖”,推出了一系列原创图画书精品,如《团圆》《宝儿》《一园青菜成了精》等。台湾一直很重视本土文化与文学发展,台湾童书出版的质与量都优于大陆,可见本土化发展策略的积极影响。
三、是找宝,还是寻根
在国际市场上要展示“中国制造”的特色,必须扎根本土,以稳定的民族风格为基础,以鲜活的本土生活经验为内容。越是贴近本土文化、具有中国民族风味的作品,越是能在世界范围显出独特性与价值。因此,中国原创作品的出版,必须走本土化道路。
中国儿童文学出版业的目光,更应放在凸显本土精神的作品上,这些作品可以从以下三个线索去寻找:
第一,回归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博大精深的传统哲学、艺术、伦理观念,乃至日常生活方式,仍然渗透在当下的现实中,构成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儿童文学作为精神产品,必然离不开整体社会的文化浸润,也同样不能忽视文化传统的绵延。
第二,扎根地域
中国文学史上不仅有南北之分,更有地域派别之异,这是土地辽阔的国家必然产生的现象。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事实上也形成了一些以特定地域为中心的创作群体,不仅有南北之异,还有东西之分。这种地域性的百花齐放,正是一个文学大国应有的气象。
第三,立足现实
文学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即使是幻想之花,也要开在现实的土壤上。真正好的作品是应当有根的,以贴近现实的态度,显示文学的“真”,才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具有本土气质的作品,必然应当立足本土的现实生活,写出中国孩子的喜怒哀乐,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
中国儿童文学界正信心勃勃地向“儿童文学大国”的目标迈进,无论创作、研究还是出版,都在这条道路上谋取着整体与自身的同步发展。本土化策略,是中国儿童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既能融入国际文化舞台,又能显示自身实力的有效发展途径。
(作者单位:文学少年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