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
2014年11月13日,辽宁日报推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大型新闻策划,以“本报编辑部”名义发表的《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信》(以下简称公开信),引发全社会强烈反响,成为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
公开信引发的反响之强烈,舆论争议之激烈,在辽宁日报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近些年的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的新闻报道中也极为罕见,以此来分析当前党报所面临的互联网舆论情况,很有借鉴意义。
我们收到了什么样的回应
大学老师在课堂上发牢骚、“呲必中国”的现象由来已久,近些年尤其如此。因为所涉及的问题重大而敏感,编辑部经过了慎重考虑,做了大量严谨细致的采访。确定报道的切入口非常慎重,只探讨高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怎样讲中国,对高校中的其他问题都不涉及,以防止问题扩大化,使报道失控、走偏。公开信的写作也经过了反复的研究和斟酌,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感受,语气平和理性,充满善意。
公开信发表后,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巨大。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一天内的单条阅读量超过10万次。全国各地各网站先后转发公开信全文,特别是署名“国平”的评论文章《“呲必中国”不应成为高校课堂必备课》在各大网站发表后,瞬间引爆互联网舆论场,半天之内点击量均居各家网站新闻内容之首。网络大V纷纷加入论战,一时之间,互联网上反对的声浪高涨,形成了“围攻”态势。
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上赞成和支持公开信观点的评论文章在公开信发表三天之后大量出现,如求是网文章《围攻辽宁日报为哪般》,光明网《别让呲必中国成为下意识习惯》等,使得网上舆论有了更多理性客观的声音。
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舆论场
总结起来,我们面对的是三个舆论场。
第一个舆论场是传统的主流舆论场,也就是传统党报的读者群体所营造出的舆论场。他们通过信件、电话、短信、电子邮箱等传统手段发表意见,90%以上是持赞同和支持态度的。这个舆论场中的意见发布者都是有名有姓、真实存在的人,而在他们背后,是更大的一个意见相同但并没有发声的群体。
第二个舆论场是社交媒体舆论场,也就是QQ群、微博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用户营造出的舆论场。他们的支持意见占到了70%-80%左右,即使是少部分坦率表达反对意见的网友,也多是理性平和的。
以上两个舆论场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他们的反馈往往是一对一的,或者只局限于在某一个固定的圈子当中转发,不宜于大规模传播,导致其中理性、正面的声音无法自然发散。
第三个舆论场是自媒体舆论场,也就是由网络论坛、网络和微信自媒体用户组成的舆论场。
在这个舆论场中发声的人,大多以经营舆论场为主业,他们通过言论和帖子博取关注度和粉丝量,以成为网络意见领袖为荣,或者以高点击量获利。这种诉求使他们的网络言论既不是负责任的,也不是建立在对事实和对象充分研究和了解的基础上的。
在这些表达反对意见的帖文中,嘲讽、谩骂、扣帽子、人身攻击的语句不绝于耳,但总结起来,观点都非常类似,所不同的只是角度、语言风格和文字激烈程度,有的根本就是为反对而反对,甚至有些帖子明显能够看出并没有认真阅读公开信原文,而是在读完其他网络大V的转述之后一挥而就的。
这个舆论场具有核爆炸一样的传播力。一篇有影响的大V文章,动辄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次的阅读量,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前两个舆论场中成千上万真实的声音。可以看出,舆论场中的较量,不仅是观点正确与否的较量,也不仅是文章质量高低的较量,更是发布者影响力和人气的较量。
这就是公开信发表后我们所面对的舆论场。如何放大前两个舆论场,如何打通三个舆论场,如何管理和引导第三个舆论场,这是党报和党的思想宣传工作面对的最大课题。
我们的思考
1.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应该积极介入舆论场,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和敏感话题上主动发声,旗帜鲜明地表达立场
近些年来,辽宁日报在思想道德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重大策划,树立了新闻策划品牌。这些策划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上敢于发声,鲜明地表达党报的立场。与此前的策划相比,《大学课堂上的中国》所探讨的问题有着更为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文化背景,再加上新媒体的传播威力,所产生的社会反响更为巨大。当然,选择这个话题所承担的政治风险和文化风险也大,更需要党报和主流媒体的担当和勇气。
2.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和思想
当前,传统媒体都在研究媒体融合,在融资、技术平台、组织架构和新闻报道方式上进行了各种尝试,从公开信所取得的社会反响上看,平台、技术只是工具,传统媒体要想成功转型,原点还是内容和思想。有思想、有见地,能够对社会问题进行鞭辟入理的分析,写出振聋发聩的报道,党报才能赢得尊重,在新媒体舆论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党报在关注全局性重大问题时,势必面临极大的舆论压力,新闻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至关重要。
互联网反对声浪高涨,编辑部承受着巨大压力。公开信发表第三天,中宣部新闻阅评以《辽报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针砭时弊》为题,肯定了公开信,认为辽宁日报直面问题、振聋发聩,敢于亮剑、勇于担当,积极引导主流舆论,体现了政治敏感和责任担当。这篇新闻阅评,让我们坚定了信心。同时,中宣部、省委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也有效地防止了新闻报道出现偏差,使应对更加稳妥,准确把握住了舆论场的走向。
在介入重大话题报道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党报的立场和独立性。
一个话题能够引起热议,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有支持、有建议,也会有反对、有谩骂。面对冷热两极,一定要做到客观、理性,不介入到具体观点甚至细微字句的争辩和争吵当中,及时系统地研判舆情,审慎选择接续报道的角度和力度,不急躁冒进,不感情用事,着眼大局,出于善意,把积极稳妥地推动问题的解决作为初衷和目的,既保持党报的立场和独立性,又不激化矛盾,形成对立。
当一家党报介入到舆论场漩涡中,主流媒体应该形成共识,联合联动开展舆论引导。
党报作为党的喉舌,应该保持同一立场,形成合力来引导舆论。但在当前互联网舆情非常复杂的情况下,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站稳立场,并不容易。“国平”文章的适时推出,其意义正在于凝聚主流媒体的共识,形成一致的声音。而其后多家中央级和地方媒体发表的评论,对凝聚共识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