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珠
摘 要:小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无从下笔或者只会记流水账,不会为日记进行选材,本文主要从日记讲评、开展活动、评语引导、家长参与、写前交流等方面为提高学生日记选材的能力进行阐述。
关键词:日记选材 讲评活动 家长交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5B-0026-01
一、为什么要对小学生日记选材进行指导
小学生写日记就是一种练笔,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而且还能巩固学到的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它不受题材和体裁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写生活、写心情,有极大的发挥空间。
可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写日记时,却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一)认为没有东西可写
有些孩子在写日记时常常愁眉苦脸,“我今天写什么呢?”“老师,还是定个内容吧,让我自己写,我就不知道写什么了。”甚至还有家长打电话来反映情况,孩子在家为今天日记写什么内容而发愁着急……出现的种种现象说明:孩子们因为觉得无内容可写,把写日记变成了一种负担。
(二)只会记流水账
每次批改孩子的日记,总会发现有一部分孩子记的日记内容只是流水账:今天几点起床,起床后刷牙、洗脸、吃早饭,早饭后上学校,上了三节课后放学回家吃中饭,中饭后……这些孩子几乎天天记着这样千篇一律的“流水账”,可想而知,他们的写作能力怎能得到提高呢?
二、如何进行日记选材的有效指导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说:“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孩子的生活当中并非没有东西可写,而是孩子缺少发现的眼睛,不会从生活中选取素材。针对这种状况,我在如何帮孩子选材上采取了以下几点有效措施。
(一)日记讲评,扩宽孩子的思路
在日记讲评课上,我把重点放在“如何选材上”。我挑出一批写得好的日记。这些日记中,有的写生活琐事:在学校、在家、在上学的路上发生的事情;有的写学校见闻:课堂实录、课间活动、课间操、午休;有的写天气的变化:今天真热呀,早晨下雾了;有的写动植物:家里养的小乌龟、小金鱼;有的写读后感,给老师提建议……听着听着,孩子们豁然开朗,他们纷纷感慨:原来一天当中有这么多东西可以写下来呀!
(二)开展活动,丰富孩子的素材
作为班主任,我经常会在班上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削苹果比赛、水果拼盘比赛、唱歌比赛、歇后语知识竞赛等等,另外,我们还定期开展一些校外实践活动,参观、春游、家庭烹饪等。活动当天如果你让孩子写日记,即使你什么也不说,孩子们也会文思泉涌,写作的内容更是生动有趣,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由此可见,教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大大丰富孩子日记的内容。孩子们亲身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写日记就真正成为他们的一种倾吐表达的需要了。
(三)评语引导,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好多孩子在日记中,往往不能将该写具体的地方写具体,这主要是因为孩子在生活中没有学会留心观察,在每次批改中,我注意用自己的评语来引导孩子,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和能力,例如,“这件事情后来怎么样了?我真想知道。”“这件事情真有意思,我真想听听当时的声音和现场观众的反应”……孩子在老师的点拨下,会有意识地在以后的生活中留心观察。学生一旦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慢慢积累素材,写日记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
(四)家长参与,激发孩子的兴趣
为了激发孩子写日记的兴趣,我还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写、教师批”的模式,邀请家长也参与孩子的日记评价之中。孩子每次写完日记后,请家长先阅读,给出一定的评价,这个过程是一对一的辅导过程,有它独立的教育优势,家长可以就孩子的选材、立意等方面提出旁观者的看法和建议。实际操作中,家长非常乐于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拓宽孩子的写作思路,积极地为孩子选择素材出谋划策。在家庭氛围的引导与激励之中,孩子们写作的自信心和兴趣大大增强了。
(五)写前交流,发散孩子的思维
打开思路的最好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无拘无束地漫谈这次日记都可以写什么,进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特别想写的内容。在每次布置日记时,我会装作无意地问问孩子们:“今天你有什么新发现呀?”“今天你想记下什么呀?”留心观察的孩子会立即告诉你他已经想好的素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会说出许多日记的素材来,这样,说的孩子兴致盎然、滔滔不绝,听的孩子也会若有所悟,举一反三。其实,日记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写作形式,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是小学阶段很好的练笔形式,只要帮助孩子打开思路,坚持训练,孩子们的作文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看清世界需要一双慧眼,让孩子从一天的生活当中为日记选取素材,同样必须拥有一双慧眼。亲爱的语文老师们,让我们智慧而精心地为孩子擦亮发现的眼睛吧,直到他们洞开心扉,好奇而新鲜地盯着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去发现、去感悟、去记录吧!
参考文献:
[1]张瑞萍.试论小学生自由写作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7).
[2]李婧伟.小学日记教学的指导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3,(6).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