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丛丛
本人在课余时间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在细读完整本书之后,收货颇丰。结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重点阅读了其中的备课篇。余教授的“备课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主题: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练习,撰写教案,集体备课。每次上完课之后,老师都会感到困惑:自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为什么学生却没有如自己所愿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在一次次的反思之后,终于找到其中的原因: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我们的课堂低效无效的原因是备课不充分、不到位、不得法、不深刻。要想让我们的课堂成为有效的课堂,必须要有有效的备课,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备课。
我发现:自己几乎每天上课之前所进行的备课行为像是例行公事一样,粗略看看教材和教师用书,大致想想在课堂上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备课的时候,老师们往往关注怎么教、怎么学,具有强烈的教学意识,却很少思考教什么、学什么,缺乏鲜明的课程意识。正是这样,才造成了刚才所说的自己在课堂上也费了时力,但是却并没有收到如期的效果。
一、研读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前提
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因此,钻研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在这一部分于教授提到了整体研读,主要是指钻研单元教材。从整体上认真分析一个单元的教材,能使我们理清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和纵横练习,正确的确定单元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比如说咱们的教材每个单元都包含了两篇文章,但是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将两篇文章都给学生讲到,这样的话,我们在精度了所有文章和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之后,每个单元选出其中的一篇来作为学生的精度材料,进行教授。这样一来,虽然是减轻了课堂上的任务量,但是学生却能够最大限度的接受知识。
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重视与其他课程资源的的结合,以便相互补充,相互整合取长补短。比如说在咱们英语听力学习上,学生教材上虽然也有听力的练习和材料,但是材料的难度却并不适合咱们的学生,学生听起来肯定也是相当吃力的。这样的话我们选取了以B级真题上的听力来作为学生主要的听力材料。难度适中并且还以通过B级考试为目标做了针对性的训练。
另外在使用教材上,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教材,教师有责任去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对于教材,教师要敢于突破教师用书上的条条框框,打破陈旧的观点,敢于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在以教材为基本的同时,我们也要发现由于教材的相对固定性,我们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不断的衡量、分析教材的内容,创造性的用好、用活教材。比如在新理念综合教程的第二册第六单元Internet。在讲到互联网通讯这一内容的时候,要紧密结合学生现在都较为熟悉的一些热门软件,比如微信、人人等。因为谈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对他们来说也比较在行,所以上课的效果肯定比往常要好很多。
二、確定目标是有效备课的保证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自“有效教学”的理念进入课堂后,教学是否有效不再以“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为指标,而是更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发展。教师要明确一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获得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根据书中所提到的以及自己上课时的情况,总结出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因素?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能够扩展他们的思维,成为课堂的共鸣点?而这些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教师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三、转变角色是有效备课的关键
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才会成为一堂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氛围热烈,关系融洽的课。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互动的课才会让人兴奋,才会充满激情。也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有效参与课堂。咱们的老师在课下都会这样埋怨:不管我在讲台上怎么卖力的讲,怎么启发,怎么引导,学生就是对我的讲课就是无动于衷,就是不参与,看着老师一人在台上演一场“独角戏”。这样的话,老师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讲课的情绪肯定也就受到了影响。殊不知,并不是学生不想参与进来,而是你没有给他们机会。你始终都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师者为尊”的高度,一直都在向学生灌输你的思想,你的理解,却不愿倾听他们的想法。因此,老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四、备课形式是有效备课的载体
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只要将我们的备课落到了实处,我们的课堂也就向有效课堂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有效备课要拥有“一课三观”:学生观,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心智特征;效益观,学习要讲究效率,追求效益;创新观,要敢于打破教参的束缚,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亮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