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萍
【摘要】胡庚申教授以翻译选择适应论为基础,结合达尔文的自热选择,提出了“生态翻译学”。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之一,他的小说自问世以来已经被多次翻译成英文。笔者运用翻译生态学的理论,翻译生态环境探讨导致鲁迅小说英译本差异的原因。进而促进我们对两本鲁迅英译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对比研究 鲁迅小说
一、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Eco-tanslatology)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of translation studies),亦或生态学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一方面,译者为了生存而适应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译者需要作出选择来完成翻译工作。在此基础上,翻译过程可被分为两个阶段:1)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也可以被认为是译者适应以原文和源语为主要组成成分的翻译生态环境的过程;2)译者,作为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元素,选择译文的最终形式。
二、从译者生态环境的不同分析鲁迅作品英译本的差异
“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最早是有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初探”一文中提出的,后来更为明确地用来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近几年,“翻译生态环境”定义更为宽泛,是指由所涉及文本、文化语境与“翻译群落”,以及有精神和物质所构成的集合体。因此,我会从社会背景和目标读者两个个方面的区别来分析杨宪益和蓝诗玲英译鲁迅作品的区别。
1.社会背景的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初,杨宪益被调任到外文出版社担任翻译专家。他大部分的翻译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其中包括鲁迅全集里的很多小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特别的时期。旧的制度刚刚被推翻,新的国家才建立,人们的革命情感很复杂。而鲁迅,作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反封建的革命事业上的一代文豪,在当时的人民心中占据了至高的地位。因此,对鲁迅的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不允许有任何的改变。所以,在杨宪益的英译本中,他为了保持原著的形式、风格和风味,他尽量采取直译。
经过了二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已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因为冷战等原因,中国的文化却始终未引起西方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蓝诗玲作为交换生来到中国,带着将翻译作为两种文化和社会之间交流的工具这一理念,她试图通过自己的翻译将中国的文学让西方人熟知。因此,在她的英译本里,她会对原著做些小的修改,让英语读者读起来更轻松,更易懂。比如:……拍案说道:“惩一儆百!你看,我做革命党还不上二十天……”(《阿Q正传》)
V1: ...so banging his fist on the table he said,“publish one to awe one hundred! See now,I have been a member…
V2:‘Killing the chicken,and youll scare the monkeys! he declared,thumping the table…
“杀一儆百”是个文化载义词,杨将其表达的意思直接翻译成了英语。而蓝诗玲却巧妙地使用了一个英语谚语来代替他。虽然传达的意思相同,但蓝的版本更能吸引读者,也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2.目标读者的不同。译者在翻译作品的时候,都会根据读者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策略。杨宪益的夫人戴乃迭曾说:我们的翻译不仅是为了美国人或是澳大利亚人,还包括身在亚洲或非洲懂英语的人。因此,我们不能知道我们的目标读者是谁。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很难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只能强调“信”来保持原著的风格。作为汉学家的蓝诗玲,翻译这些文学作品是为了满足以英语为母语人的需求。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明显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她尽量简化读者难懂的表达和文化形象,有时还会重组句子结构以便符合英语的表达形式。比如:有一天,我路过大街,偶尔在旧书摊前停留,却不禁使我觉得震悚,因为在那里陈列着的一部汲古阁初印本《史记索隐》,正是连殳的书。
V1:One day,passing the main street,I happened to pause before a secondhand ookstall,where I was startled to see an early edition of the Commentaries on Ssuma Chien's“Historical Records” from Wei's collection on display.
V2:One day…I was shocked to discover-sandwiched between other books-a valuable Ming dynasty edition of a classic historical commentary.
三、 结语
如同一则英语名言“No context,no text”,翻译生态环境对于翻译文本的产生至关重要。对于具体翻译来会所,大到内容风格,小到选词造句,总会与翻译生态环境相关联。成长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带着不同的翻译需求;受不同机构的委托;面对不同的目标读者,杨宪益和蓝诗玲两位翻译大家为我们带来了两个不同英语版本的鲁迅小说集。
参考文献:
[1]Hu Gengshen.Translation as Adaption and Selection[J].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03.
[2]Hu Gengshen.Adaption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J].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06.
[3]Lovell,Julia.The Real story of Ah-Q Tales of China,The complete Fiction of Lu Xun[M].New York:Penguin Group,2009.
[4]Yang,Xianyi & Gladys,Yang.trans.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 .By Lu Xu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9.
[5]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 2004(3).
[7]胡庚申.译论研究的一种尝试——翻译适应选择的实证调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8]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9]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译论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