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
【摘要】禁忌语是日常交流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禁忌语也会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中西禁忌语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帮助人们在以后的文化交流中避免尴尬,保证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禁忌语 文化差异 交际
一、引言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它们的禁忌语会有差异。在双方交际过程中,由于不了解对方的禁忌语,在言语的使用上,难免会出现失误。而中西双方受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体系、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会造成相同事物的不同禁忌范围或者不同事物的相同的禁忌范围。随着中西交流的不断加强,对双方禁忌语的了解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而且还可以对英语教学有启发意义,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二、中西禁忌语的相同之处
虽然中西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在一些表达上体现着相同的禁忌,而这些禁忌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信仰的禁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对宗教信仰上的禁忌都会尤为重视。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徒不可随意使用上帝(God)或者上帝(Jehovah)的名字,他们认为这是对上帝的不尊重。不仅要避免对上帝的不敬,同时在提及魔鬼的时候也有禁忌。他们认为提到魔鬼会给他们带来厄运,所以会使用其他的词如“the deuce,the dickens,Old Nick”等来替代“the Devil”这个禁忌语。中国在宗教信仰上的禁忌也很多,对自己信奉的神仙不可亵渎。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不可胡说、乱说。对于那些要想把菩萨神像放在家里信奉的人,他们会说“请菩萨”,不会说“买菩萨”。在中西文化中,宗教上的信仰和神灵的信奉使人们对亵渎神灵的词语会有所禁忌。
2.辱骂性词语的禁忌。在中西方交际过程中,辱骂性词语是被禁忌的。这些词语过于粗鄙,会使人感到不快。在西方,这些辱骂性词语常常会使用动物的名称如“pig,swine,cow”来表示。而在英语中,“shit,hell,damn”等词都属于辱骂性词语,所以要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而在中国,像“他妈的、该死的、挨炮的、你大爷的、你妹”这些词都在辱骂性词语之列,所以要禁用。对辱骂性词语的禁用保证了一个文明礼貌的交流方式能够顺利进行,也会使交际双方避免尴尬。
3.病和死方面的词语的禁忌。死亡是每个人最终必经的阶段,但是人们对死亡依然会很畏惧,这就导致了在交际的过程中对死亡相关的词汇都会有所禁忌。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中国,人们都会尽量地去避免使用这些词汇。在西方,人们会使用像“to fall asleep,to be taken to paradise”等词组来代替“die”这个禁忌语。而在中国,在谈论到某个人死亡的时候,会很少直接用“死”这个词,这样会对死者不尊敬,人们会说“去世,去了,走了”等等。在中国,对于不同身份的人的死亡,用的词汇会不同,比如,在古代,帝王的死亡,会用“驾崩”;对于那些未成年孩子的死亡,人们会说“夭折”;因公务而死亡的人,会说“殉职”。
人们不仅对有关死亡方面的词有所忌讳,对涉及到疾病上的词汇也会禁忌。在西方,谈到癌症,人们不会用“cancer”,而用“ the big C,long disease(不治之症)”等词组来代替。而在中国,如果自己生病,别人询问时,会说“身体不舒服”。这些都体现了对疾病上的词汇的禁忌。
4.有关人体隐私部位与生理行为的禁忌。中西文化中禁忌直接提及人体的隐私部位与生理行为,特别是和性有关。比如在英语当中,“bottom”有“屁股”之意,人们在庆祝举杯喝酒的时候,都会站起来碰杯,就有了“Bottoms up”这个词,但是“屁股”涉及到人的隐私部位,人们为了避免这个禁忌语,就使用了“Cheers”。人体除了排汗、流眼泪,其他的生理行为在提到的时候都会比较含蓄。比如上厕所的时候,中国会说“去洗手间”,同样西方会说“go to bathroom”。在中国就餐的时候忌讳提到大小便。“怀孕”是和性行为有关的,在提到的时候会有些避讳,在中国,人们会说“有了,有喜了,有宝宝了,要当妈妈了”等。在西方,也会使用“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表达方式。
三、中英禁忌语的不同之处
由于中西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禁忌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姓名与称谓方面。在西方英语国家,特别是在美国,他们的价值观强调得是人人生而平等。如工作上的上级和下级,或同级之间,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为了表示友好,他们会直呼其名。孩子也可以直接称呼父母或者老师的名字,他们不认为这是一种不尊敬的行为。在西方,在姓名方面,晚辈可以沿袭用父名或父辈名,如著名演员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沿袭了父亲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Sr)的姓名。
中国传统文化对姓名和称谓的影响很大。即使是为了表达亲切,孩子也不可以直呼长辈或者老师的姓名。在中国古代,平民在取名字的时候必须要避讳和皇帝的名字一样,比如,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他本来叫赵匡义和赵匡美的弟弟都改名叫赵光义和赵光美。在家里,孩子的姓名不能和长辈祖先的姓名相同,不然会被认为是不敬的行为。
2.个人隐私和话题方面。在主体意识方面,西方强调的是个人主义,所以西方人会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于隐私非常重视。在西方,人们对于年龄、收入、体重、婚姻状况、从事职业、宗教信仰和政治倾向等隐私都比较敏感。询问别人的隐私,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西方人会选择一些无关自身隐私的话题进行攀谈,比如天气、衣着,休闲方式、球赛等等。
中国属于集体主义文化,人口众多,居住比较密集,人与人的接触和联系比较密切,很自然对他人的事情比较关心,在隐私方面就没有西方那么忌讳。在日常的话题中,都会涉及个人的隐私。比如,逢年过节,亲戚长辈会经常问晚辈“今年多大了”,“有没有找对象”,“在哪里工作”,“月薪是多少”等问题。这些在西方是禁忌话题,而在中国这是对对方关心和问候的一种方式。
3.关于“性”的表达方面。中西方在与“性”有关的生理行为上都会有所禁忌,但是禁忌的程度会有所不同。60年代,西方出现了“性解放”,对“性”的禁忌没有以前那么严格。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会经常使用“make love,have sex with”等与“性”有关的词语。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也受到“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了对“性”的直接描写。但是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造成人们在提到与“性”有关的行为时,还是比较避讳,如在提到“性行为”时,人们会使用“夫妻生活,同房”等词语来表示。
4.数字方面。中西方对数字都有禁忌,但是双方禁忌的数字不同。在西方忌讳的数字是“13”,相传出卖耶稣的犹太是他的第十三个弟子,而当时晚餐的日期也在13号,“13”这个数字给耶稣带来了不幸和灾难,所以西方人对这个数字不喜。比如宾馆里面没有13号房间,订婚和旅行安排的日期会避免13号。
中国人很忌讳“4”这个数字,因为它的发音和汉语当中“死”的发音相近,人们认为和这个数字相关的事物会给自己带来不幸。在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门牌号的时候,都会尽量避免这个数字。“五”在中国的月份当中是个禁忌数字,农历五月阴雨天较多,衣、物容易受潮,稻田也容易遭到虫害,所以人们称它为“恶月”。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在这天人们喝雄黄酒,插艾草等辟邪驱毒。
5.颜色方面。在中西禁忌的颜色当中,红色和白色的禁忌差别最大。在西方文化当中,红色(red),是个禁忌词,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火和血,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a red battle”译为血战,它又表示激进、暴力革命。红色在中国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如男婚女嫁的时候会贴大红喜字;在革命时期,它象征着革命的进步和胜利,如红色政权;它又意味着顺利和成功,如某个明星的境遇比较好,被称为走红;它又有美丽、漂亮之意,女子拥有美丽的容颜,被称为红颜。
白色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的是乳汁、百合花,它意味着纯净、圣洁。在西方婚礼的时候,新娘会穿白色的婚纱,会用白色的丝带来装饰房间。白色在中国是个禁忌语,它象征着死亡,如人过世,被称为办白事;它也象征愚蠢、无利可得,如白痴、白费力。
禁忌语是言语交际中的一部分,由于中西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造成禁忌的范围、内容会有所不同。对中西禁忌语的对比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开阔语言学习的领域,而且可以使中西跨文化交际达到理想效果,避免误会。
参考文献:
[1]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康家龙.语言的艺术[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3]李桂媛.英汉禁忌语及委婉语探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4]李金珠.中西方禁忌语异同分析[J].唐山学院外语学报,2008.
[5]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6]王超.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1.
[7]王攀.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13.
[8]徐佳丽.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7).
[9]赵晴.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