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
【摘要】对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影响英语专业学生课程设置的几大因素: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选择,计划的执行,教师培训,考核标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课程设置 高职高专 英语专业 教学目标
一、当前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教学目标设置过多,教材选择不合理。当前市面上为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所设计的教材大体雷同。而其中尤以基础英语教材受到各大院校的普遍重视并将其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大学两年的主修课目。该教材的单元构成部分通常包括口语、听力、阅读、习题(翻译、语法或词汇)、作文。通过单元的构成模块,可以明显的看出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就目标的设定而言,无可非议。符合我国为高职高专生设定的教学目标,即,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全方位提高。但各院校将其作为学生每学期的学习目标,导致学生每学期的学习目标过多,教师任务过重,受教学时数,教学周的限制,教师对每部分的讲解都不能深入,不利于教师自我能力的发挥,成为完成任务的工具,缺乏灵活性。学生们的学习更是囫囵吞枣,难以学精学透。当前的教材设计虽然动机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目标设置过多的问题。导致学生们无法进行大量的专项学习与训练。使每个单项能力都没能得到真正的开发。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也就是说学多、学杂,不利于成就。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只有一门深入。所以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教育者必须改变现有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出版最适宜的英语教材,合理规划单元教学目标。
2.课程计划不细致。作为课程设置一部分的课程计划对于有效教学成果的取得不可忽视。因为好的教材只有在科学详尽的课程计划的作用下,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教师是课程计划的主要实施者。而当前教师的备课以完成任务为主,对课程目标的掌握不准确,对课程的分析不透彻,对教学对象的了解也不够深入,教师的职责已经由最初的“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了可以查询资料的电脑。没有用心的设置课程计划,没有用心的教学,必然带来消极的教学效果。
3.对课程设置实施情况的监督、反思、矫正意识不强。通常主管部门会有这样一种错误意识,即,完成课程设置即是完成自己的工作,殊不知,这仅仅是工作的开始,后续对课程设置的监督、反思、矫正都是工作的一部分。如果仅仅设置,而没有后续的保障,如何才能发现当前课程设置中存在不足,并加以改正,从而找到最佳的课程设置模式。实际上课程设置是个变量,它随着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改变。所以,课程设置者要时刻保持警醒,力求使课程设置永远处于变化中的最佳状态。
4.评价标准较笼统。当前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评价标准主要有两大块: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考试成绩体现在一张卷面上。主要测试学生们的基础知识;而平时成绩通常包括出席、课堂表现等。对这部分的评价弹性较大,也比较笼统,存在着不公平性。例如有的学生活跃,而有的学生文静,如果教师没有详细的评价标准,那么就不能给出合理的评价结论。从而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心态,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平时成绩的考核不细致,导致学生不重视学习过程,只关注最终的卷面结果。如果教师给出卷面测试范围,对于学生们来说,考试已经没有任何压力。没有压力的学习,也就缺乏动力,所以能实质上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最终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亟待推出。
二、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课程设置改进措施
1.教学目标集中化,教材选择合理化。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配备不合理的现象。主管部门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明确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教材。针对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第一学期就开设以听说读写译全面综合能力提高为目标的基础英语课程显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任何学习只有集中深入的研究,才会有质的突破。所以在各个单向能力都没有进行集中训练之前就进行综合训练显然本末倒置了。所以要将教学目标集中化,明确学生们在每个学期的重点培训目标。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合理的选择或自行编辑教材就该提上日程。对教材的选择或编辑要坚持几个原则;不偏离教学目标;培训重点突出;内容设置合理;时代感强。
2.设置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明确和适宜教材的选择或编辑为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前提保证。由于各地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存在着学年制的差异,在此仅以两学年制为例来制定教学计划。可将其分成四部分,即,两个上学期,两个下学期。包括主修课程和辅助课程。主修课程就是对该阶段教学过程中重点的教学目标进行主要的有针对性培训的课程。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专项学习能力的培养,力求每名学生,每项能力都能达到教学标准。辅助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们在进行主修课程的专项训练的过程中不忽视一些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辅助课程的练习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考核为辅。每周一次课教师负责布置新任务,同时检查旧任务的执行情况。确保不使学生偏离他们的学习重点。例如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要进行不间断的自在学习、记忆,才能保证英语其余各项能力的有效进行。所以该项的训练从始至终都是辅助课程,随时受到教师的监督、考察,以期为英语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经历了高中洗礼的大一新生,读写译的能力相比较而言还是可以的。而听说能力就差很多。实际上听说能力的提高是见效最快,效果最明显,最能提高学生自信心的科目。也是我国对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即,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口语和听力能力,语音课程的设置是必须的。只有在正确发音的前提下才能确保听的懂,说的好。所以第一年的上半学期以听说能力为培训目标。所以开设的主课应是语音、听力和口语课。词汇,语法,阅读是辅助课。教师要关注细节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听懂并自由运用英语的连读,弱读,省读等细节的发音。同时配以词汇、语法和阅读练习。下半学期为了配合国家的的等级考试,要加大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训。阅读过程中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但教师要注重阅读技巧的讲解。翻译教学中注重句子结构的分析,教会学生们用英语的习惯翻译,造句。防止“中国式英语”的出现。词汇、听力、口语作为辅助课。第二年的上半学期以写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作为主要目标。以词汇、阅读、听力、口语作为辅助课。经过上半学年翻译技能的集中训练,对句子的构成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该阶段的培训会轻松很多。可以加大对专业写作技能的培训。同时深化对专业课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训。为学生踏入社会打下基础。下半学期以开设培训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基础课程,同时继续专业实训课程的培训。所有的教学计划应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调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加大师资专业化培训。教师是教学计划的主要施行者,决定了教学的最终成果。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所以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不容忽视。以往的高校教师通常同时兼几门课程,虽然加深了教师对各门课程的了解,但不利于教师一门深入。不利于英语单向教学能力的提高。只有在一个科目上进行长期的专研,才能真正有能力教好学生。所以,学校要帮助教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学科目,并加大对教师在此方面的培训力度。力求使其成就为该方面的专家 。
4.加大课程设置的后期监督、反思、矫正意识。该部分的有效实施需要主管部门深入教学,随时接收教师和学生们的反馈信息。定期进行普查,并对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所在,及时加以矫正。没有任何的计划、设置是一层不变的,只有不断的改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进行调节,才能保证课程设置的有效实施。
5.全新的考核标准。以往的考核标准是卷面成绩和平时表现两部分的总分组合而成的。根据提出的全新教学计划可以看出,每学期的授课重点和教学目标都有所变化,所以考核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对于主修课程时,主要采取卷面测试和平时表现的综合评分标准,对于辅助课程的考核标准主要采取对平时自主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价。例如,当语音作为主修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期末的卷面测试,详细了解每名学生对语音的掌握程度,并结合学生们的平时表现加以综合的评价。当语音课作为辅助课程时,教师主要通过对学生利用电脑软件进行语音自主学习的成绩来给与评价。这样既明确了教学的重点,又使学生加大了对平时自主学习的关注。防止学生因考试压力小,而出现的懒散,不重视学习的状态。
三、总结
由上可知,教学改革的成败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选择,计划的执行,和教师的培训等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该研究还主要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愿后来研究者能够进行深入的实证性研究。针对本文提出两学年制的教学计划,各大高校有所不同,所以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应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出发来安排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刘松林.高职课程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徐继红.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王胜利.“全程英语+专业课+系列模块”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
[4]冯梅,姬生雷,李正栓.学分制下英语专业课程模块的制订与实施[J].中国外语.2008.
[5]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