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恶意的闲人”心境微探

2015-05-15 05:46周翠霞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传统

周翠霞

摘 要: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情感,理解写作意图,教学思路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按照传统授课方式教授文章,会使课堂变得沉闷。笔者通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运用适合本文的教学方法,着重思考了“无恶意的闲人”存在于当今现实生活的可怕之处,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下学习此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 把握情感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B-0092-01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的思想情感深刻而复杂。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情感,理解写作意图,教学思路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如按照一贯的依层次讲读的方法,给00后的学生讲这篇文章,学生的思维难以被激活,课堂自然显得沉闷。于是在备课时,我着重思考了“无恶意的闲人”存在于当今现实生活的可怕之处,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下学习此文的现实意义。

闲人,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分为两种:一是有恶意的闲人,一是无恶意的闲人。他们均出自鲁迅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18日,发生于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惨案,对无恶意的闲人来说只不过是“饭后的谈资”。他们冷眼观社会,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冷漠,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惨案过去仅仅一个星期,时间的流逝已洗涤旧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可是,忘记不该忘记的,就是背叛。所以,鲁迅先生意识到:“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鲁迅先生奋笔疾书,一方面为了悼念烈士们,另一方面要揭露反动政府的暴行,还有就是要唤醒,唤醒无恶意的闲人——这些在当时为数不少的庸俗的市民。这些人麻木冷漠的精神状态让鲁迅先生忧心忡忡,他痛心地感到,凡是精神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无用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

我给学生讲:鲁迅先生身处的那个黑暗落后的时代是盛产“无恶意的闲人”的,那个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无恶意的闲人”好像并没有随之绝迹。小品《扶不扶》表明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选择“不扶”的人,他们和“无恶意的闲人”是不是有点像呢?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轧,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走开,他们和“无恶意的闲人”是不是有点像呢?

于是,我让学生小组讨论:1.列举你看到的听到的“无恶意的闲人”的事情。2.今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时自己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学生明确现在如果每一个人还是无恶意的闲人,社会是没有进步的可能的,历史的悲剧必然会重新上演。

顺着学生的思路,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家里,面对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是不是经常熟视无睹,做了无恶意的闲人?在班级,面对同学的纷争、周边的垃圾……有抱怨,但从没想过解决,我们是不是又做了无恶意的闲人?我让同学用一周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然后写一篇《拒绝做无恶意的闲人》的文章。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一直以来觉得自己正义感很强,而一直以来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对我的呵护,今天突然发现这种“一直以来”的生活态度有多么可怕!原来我居然也是鲁迅笔下的“看客”……还有学生写道:从《藤野先生》中第一次了解到了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看到了“无恶意的闲人”对社会的危害。21世纪的我们如果还做这样麻木的闲人,社会还有进步的可能吗……

在作文讲评课上我给学生讲:在鲁迅看来,中国惟有赖多力善斗之士、迕万众不慑之强者,才能使纤弱颓靡大众张大人格,有所理想;唯有靠这些精神界的勇猛之士,发扬人之尊严,崇尚人之价值,“尊个性而张精神”,中国才能焕发新的生机。这种精神界的斗士———新型的天才人物,犹如一片愚昧混沌中闪烁着的智慧和光亮,是关在铁屋熟睡的人中率先起来大喊大叫的人。依靠这类超人,才能打破传统文化和社会对个人心性的束缚,在几千年陈陈相因的习惯势力中打开一条生路。我们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从现在起时刻自省,在家庭、在班级、在社会拒绝做“无恶意的闲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一些国人向来的传统。而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他的笔触深入到国人的精神世界,揭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希望。唯愿国人不让先生失望。

学习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就是让学生明白:我们不能做“闲人的后代”,当今社会依然需要勇于奋斗的“真正的猛士”。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传统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少年力斗传统
为什么
清明节的传统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