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莉,刘莎莎,周昌宣 (安徽省合肥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安徽 合肥 230011)
在骨科中,手外伤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致病因素可多种多样[1]。有研究指出,对手外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着重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可以有效地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障碍,如焦虑、紧张等,同时也可以优化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2]。为了进一步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手外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效果,本研究对42 例手外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2012 年5 月~2014 年5 月,共有42 例手外伤患者在我院就诊。选取该4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研究。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21 例。观察组中,男11 例,女10 例,患者中,年龄19 ~56 岁,平均40.2岁;对照组中,男10 例,女11 例,患者中,年龄21 ~55 岁,平均为39.5 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主要是性别、年龄、损伤分型等)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生活护理:要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起居环境,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注意采光条件和通风条件;室内要为患者配置一些必要的文娱用品,指导患者进行健康的文娱活动,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患者间的交流和沟通,使患者间可以相互鼓励。
1.2.2 心理疏导:由于持续性或间歇性的疼痛,手外伤患者多伴有焦躁情绪,多数患者往往会担心手部功能的恢复情况,因此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紧张等心理障碍。临床研究证实,患者的诸如此类的心理障碍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因此,当手外伤患者入院治疗时,要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要耐心地为患者讲解手外伤的病理机制,为患者深入浅出地分析自身的具体病情和恢复情况,要为患者讲解临床治疗中的成功案例,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和病痛的勇气和信心,增强患者配合临床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诉求,并协同家属尽量地予以满足。护理中,要密切地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可指导患者听音乐、进行放松练习等方式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1.2.3 预防感染:由于手部的特殊结构和功能,临床治疗后,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手部恢复情况,要及时地为患者更换敷料;要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恢复情况,应用抗生素对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护理人员要经常性地提醒患者注意手部卫生,避免过多的活动。
1.2.4 康复指导:要指导家属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患者恢复阶段的饮食要以清淡为主,避免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以避免加重手部炎症;护理中,依据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护理人员可适当地指导患者进行手部活动,治疗早期,可指导患者进行轻微的关节活动,待患者病情稳定时,每日可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弯曲训练,以促进患者手部的血液循环,同时也可以促使患者的关节功能得到恢复。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焦虑水平及其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使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别用t和χ2对组间对比和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P <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40.5±1.4)分,对照组为(46.5±4.8)分,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手外伤患者中,约30%的患者均为复合性损伤[3],患者的皮肤、关节、肌腱、血管等均会被累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损伤。由于人体的双手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手外伤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此外,由于手外伤多半有程度各异的疼痛,因此患者容易产生焦躁等心理障碍,不利于患者的恢复,需要加强临床护理工作。
本研究提示,对手外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满意度,值得推广。
[1] 樊 梅,张亚军,罗晓云等.优质护理在手外伤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实践探讨[J].西部中医药,2012,25(9):113.
[2] 王应琼.心理护理对手外伤截指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2,28(1):41.
[3] 郑震花.心理护理在手外伤患者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3,(3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