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文博,张坤全,左艳琴,冼国明,梁建群,卢先卿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肇庆 526021)
出血性休克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病症。患者在出现该种病症后,若不及时救治常常会危及生命。在临床医学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应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作为治疗出血性休克患者的辅助治疗药物[1]。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观察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以及主要脏器功能的改变,对救治该病成功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果。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 月~2013 年4 月收治的出血性休克危重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乌司他丁同于出血性休克危重患者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1 年4 月~2013 年4 月收治的出血性休克危重患者60 例,其中男36 例,女24 例,年龄20 ~70 岁,平均43.6 岁。所有患者中脑外伤13 例,腹腔合并伤36例,四肢开放性骨折11 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少尿躲着无尿以及面色苍白等临床症状。患者在入院时的血压(收缩压)≤60 mm Hg(1 mm Hg=0.1333 kPa),有的患者无法测出血压,符合出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将多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分别为30 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止血、面罩吸氧、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开放2 ~3 条静脉通道以及快速输液等抢救措施。依据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变化为患者补充昏眩红细胞HGB≥80 g/L。为患者输液的量根据中心静脉压进行调节。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的方式。为患者采用呼吸机机械控制呼吸。患者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患者服用5 μg/kg 多巴胺和0.5 mg/kg的阿托品药物。观察组患者在此抢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依据患者的心率、尿量变化以及血压,调整患者输液的量与输液速度。在患者休克获得纠正后,根据患者的损伤情况,基于患者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分别观察患者的患者肝功能中的AST、LDH、ALT 提及肾功能各项指标BUN、SCr 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对实验中的所有数据都采用了SPSS17.0 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运用t 的检验原理,计数资料主要采用χ2进行检验,以P <0.05 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注:两组间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AST肝L功D H能 ALTBUN肾 功能SCr对照组30 51.6±20.310.1±6.246.2±18.5 2.71±0.29 27.1±0.45观察组30 40.3±20.37.32±4.535.1±10.6 1.43±0.06 17.3±0.39
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平均动脉压均获得改善。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即AST、LDH、ALT 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肾功能各项指标,即BUN、SCr 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详情见表1。
创伤性出血性休克主要是患者单核/巨嗜细胞的激活,进而将炎性细胞释放出来,例如TNF-ɑ,IL-6 以及IL-3 等等。这类因子激活内皮细胞,增加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内皮细胞与活化性粒细胞的黏附并且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造成患者组织器官损害[2]。但是在患者休克恢复期间,增多的氧自由基会加重细胞的损伤,进而促使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这样容易对患者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乌司他丁主要是从健康男性新鲜尿液中分离出的纯胰蛋白酶抑制剂。该抑制剂具有炎症介质释放以及弹性蛋白每对内脏内皮细胞破坏等作用,进而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与炎症的反应,改善患者内脏功能,缓解患者内脏的损伤。另外,乌司他丁还能够抑制多种蛋白酶、糖以及脂水解酶,依依心肌抑制因子的产生,稳定患者溶酶体的效果[3]。
综上所述,乌司他丁用于出血性休克危重患者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对患者的多个器官起到保护作用,有效辅助治疗出血性休克。
[1] 朱 洪,阿永俊,黄 明,等.乌司他丁对腹部手术后细胞因子及肾功能的影响[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10(4):36.
[2] 沈 蓓.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 注射液在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10(10):52.
[3] 张 红,苟大明,魏兵华,等.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中肺组织ICAM-1 表达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16(9):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