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井岗杨晓健
1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徐州 221018
2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 200433
日照(涛雒)方言声母特点论略*
许井岗1杨晓健2
1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徐州 221018
2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 200433
日照(涛雒)方言的显著特点是声母发音部位的区分非常细,声母的数量比较多,端、精、见以及知庄章组声母分别依韵母条件分为两类,而且知庄章与端精见组声母之间存在或分或混的多种关系。文章介绍这些特点,并结合山东东区方言的内部差异探讨形成涛雒方言这些声母特点的音变过程及其相互制约关系。
涛雒方言 声母 音变 制约关系
涛雒镇隶属于日照市岚山区。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日照境内方言属于冀鲁官话,钱曾怡等(1985)把日照方言划归为山东方言东区的东潍片,与平度、诸城、五莲、胶南等地区的方言同属一片。笔者于2012年暑期调查了日照岚山区涛雒镇涛雒三村的方言,调查自8月18日开始,8月24日结束。发音人庄建禄,男,1951年2月出生,涛雒镇涛雒小学的教师。本文讨论涛雒方言声母的若干问题,全文共分三部分:首先描写日照涛雒镇方言音系;然后讨论涛雒方言声母的特点及其形成;最后是余论。
涛雒方言声母30个,包括零声母在内,如表1所示。
表1 涛雒方言声母表
(续上表)
声母说明:1)ts tshs略带舌叶音色彩,只拼开口呼和合口呼韵母;2)θ拼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时,也可以读为声母只辖“芮、锐”两个非口语用字,可能是普通话影响的结果发音时舌头抵在齿间,舌尖不伸出齿外;5)个别精组细音字与端组细音字相混(如“井这些相混字的字通常既可以读又可以读与撮口呼韵母相拼时略有塞擦音色彩,但仍与塞擦音有别。李荣先生曾经说过,汉语方言中要了解韵母之多到广东,了解声母发音部位分类之细到山东(转引自钱曾怡2004)。钱曾怡(2004)指出:“山东方言声母发音部位分类细,主要是塞擦音和擦音的类别比较多。造成塞擦音和擦音类别多的原因,一是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山东许多地区分为两类,二是这些地方还分尖团。其复杂的原因还在于知庄章跟精组和见晓组声母存在或分或混的多种关系。”声母发音部位分类细的特点集中在山东方言东区(钱曾怡1985),所以比较山东东区方言声母的内部差异可以为我们探讨涛雒方言声母的特点提供十分便利的条件。
涛雒方言韵母37个,如表2所示。
表2 涛雒方言韵母表
涛雒方言声调4个(不包括轻声),如表3所示。声调说明:阴平调值有时读曲折调214,有时读成升调24。
表3 涛雒方言声调表
下面分别讨论涛雒方言端组、精组、见组、知庄章组声母的特点及其形成。
3.1 涛雒方言端组声母的特点及形成
涛雒方言古端组依韵母条件分为t th(开、合)和(齐)。除“鸟”字声母读外,其它的端组细音字都读作例字如下:
表4 涛雒方言端组声母今读例字表
根据钱曾怡(2004)以及涛雒方言的情况,山东东区方言端组细音声母有三种读音类型,即平度型(t th)、五莲型、涛雒型,见表5:〔1〕材料来源:莒县(石明远《莒县方言志》,1995);牟平(罗福腾《牟平方言志》,1992);蓬莱(转引自赵学玲《山东方言音韵研究》,2008);巨峰(来自冯青青提供的材料);涛雒(本人调查)。
表5 山东东潍片方言端细的三种读音类型比较例字表
根据王力(1980:136),端组从上古到近代都读t th组,端组细音今读tɕtɕh显然是后起的现象。冯青青(2010)认为:“t声母是端组细音演变的起点,它逢细音韵母时,声母受到舌面音i的影响,发音部位向舌面音靠拢。舌面塞音t是t→tɕ的过渡状态。”我们同意冯文的看法,端组细音声母的演变,应该是舌尖塞音t th声母在i前经历了腭化以及塞擦化音变的结果。
钱曾怡等(1984)指出,诸城、五莲地区端组细音字和精组细音字声母读音合流,音值多为而且出现了自由变读的现象。《诸城市志》(山东省诸城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2)、《五莲县志》(山东省五莲县志编纂委员会1992)、《莒南县志》(山东省莒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等地方志都记有端母细音字读声母的现象。岳立静(2008)指出,“日照方言受到它们的影响,端母细音字读声母应为近代发生的变化。”涛雒方言端组细音的今读特点是:1)端组细音只读舌面音tɕ组声母,没有自由变读的现象;2)与精组细音不混。可能是由于端组细音从t th变为导致已经腭化为的精组发生塞化音变,下文3.2还会讨论。
安徽舒城、甘肃红古等一些官话方言点端组细音字今读ts tsh,〔2〕据孙宜志(2006:27-28),安徽江淮官话区的舒城、六安、全椒、含山、无为等地“低”⊂tsɿ、“底”⊂tsɿ、“帝”tsɿɔ,但“雕店丁”等字仍读为t声母。莫超等(2009)指出,甘肃红古话的端母字逢蟹开四、梗开四入字时变为ts声母,其它条件下不变,仍读为t声母。例如“低”tsɿ13,“跌”tiɣ13、“刁貂雕钓吊”tiɔ13、“掂”ti13、“点”ti55、“钉”tiŋ13、“顶”tiŋ55。可以称为舒城型。舒城型并非由平度型、五莲型演变而来。孙宜志(2006)认为是i韵母的舌尖化引起了声母的变化。我们同意这个看法,理由有三:1)舒城型目前见到的材料主要有江淮官话和白龙江流域的一些方言,与平度型、五莲型(均属山东方言东区的东潍片)不构成地理上的连续分布,即在ts声母型方言的周边见不到声母型的方言。2)并非所有韵摄的端母细音字都读作ts声母。莫超等(2009)指出,只有蟹摄开口四等和梗摄开口四等入声的端母细音字才读作ts声母,其他条件下仍读为t声母。说明演变的条件是韵母ɿ,是韵母的发音特征影响到声母,从而使得声母的发音方法产生了变化,由塞音变成了塞擦音,即:ti→tzɿ →tsɿ。滁州方言“地”tɿ⊃、“体”⊂thɿ一类的音节,声母与ɿ韵母之间有过渡音z(据孙宜志2006:28),正是音变的中间阶段。3)韵母i高化为ɿ在江淮官话里是很常见的现象。
综上所述,以上四种类型的端组细音之间的演变关系如下:
3.2 涛雒方言精组声母的特点及形成
涛雒方言精组按韵母条件分为tθtθh(开、合)和ȶȶh(齐、撮),擦音一律读为θ,例字如下:
表6 涛雒方言精组声母今读例字表
山东东区方言精组细音的今读有五种读音类型:莒县型(ts tshs)、牟平型(tɕtɕhɕ)、蓬莱型(t∫t∫h∫)、巨峰(日照岚山区)型(tθtθhθ)和涛雒型例字见表7。
表7 山东东区方言精组细音今读例字表
精组细音的腭化是汉语方言里的常见现象。对于山东东区方言精组细音的腭化,赵学玲(2008:68)认为:“ts tshs舌叶化可以变成t∫t∫h∫,也可以腭化变成tɕtɕhɕ,而且从音理上来说,tɕtɕhɕ也可能是t∫t∫h∫进一步变化的结果。但是从分布上看,尖音读tɕtɕhɕ的方言点(烟台、牟平、海阳、栖霞、莱阳)位于读ts tshs(山东大部分地区之间)和t∫t∫h∫(龙口、蓬莱、招远、莱西、长岛)的方言点之间,因此,舌叶音t∫t∫h∫是舌面前音tɕtɕhɕ发展来的。tθtθhθ是ts tshs发音部分前化的结果,至于ȶȶhɕ,应该是ts tshs先腭化为tɕtɕhɕ,然后塞擦音tɕtɕh又变成了塞音赵文认为精组细音演变的过程如下:
其实,赵文所说的四种类型在山东方言的东区是呈ABCA式连续性分布的。即B(t∫t∫h∫,如蓬莱型)与C(tɕtɕhɕ,如牟平型)的两头都是A(ts tshs,如荣成和莱州两个方言点)的分布。
我们认为既然tɕtɕhɕ与t∫t∫h∫之间的变化都有音理上的支持,那么单从地理分布上并不能确定两者之间的先后次序,也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即两者之间是各自独立演变的结果。不过鉴于两种类型地理分布上相临,且烟台方言(牟平型)是优势方言,我们更相信烟台方言经过了舌叶音的过渡,现在演变成舌面音,而蓬莱在烟台方言影响下,刚演变为舌叶音,没有跟上舌面化的节奏而保留舌叶音。而且从音理上看,从舌尖到舌面音再演变为舌叶音是在发音部位上走了“回头”路,在以上方言区是不太可能的。另外,精组洪音读齿间音tθtθhθ是由于知庄章乙类声母舌尖化导致的声母系统内部调整的结果。所以,我们认为山东东区方言的精组声母演变过程是:
再看涛雒方言,涛雒方言精组细音ts tshs变成应有一个过渡阶段tɕtɕhθ,考虑到端组细音的舌面化,我们认为涛雒方言端精细音演变过程中可能存在相互制约的音变关系:端组细音从t th变为tɕtɕh的过程中会迫使精组细音(tɕtɕh)发生塞化音变,具体演变过程是(“→”表示曾经发生的音变): 3.3涛雒方言见晓组声母的特点及形成
涛雒方言的见晓组声母按韵摄等呼条件分为k khx和ts tshs,见晓组声母字韵母今读都为开口或合口,例字如表8所示。
表8 涛雒方言见晓组声母今读例字表
涛雒见晓组细音今读ts声母,而同样属于日照岚山区的巨峰镇方言读为tʂ声母,而且两个镇相邻,直线距离大约10公里。为了便于比较,我们也加上巨峰方言的材料。巨峰方言见晓组细音字的读音主要有两种类型,即:t∫t∫h∫/tʂtʂhʂ。不同的读法以韵摄等呼为条件:逢蟹山臻通摄合口字读舌叶音声母t∫t∫h∫;逢蟹止深臻摄开口部分字、山宕梗摄开口入声字也读t∫t∫h∫声母;逢效流咸摄开口部分字、山宕梗摄开口舒声字读舌尖音声母tʂtʂhʂ,且韵母部分的i丢失。例字如表9所示(见晓组细音分化的具体情况参见表14)。
表9 巨峰方言见晓组细音今读例字表
见晓组细音字声母的今读在山东东区有五种读音类型:〔3〕综合钱曾怡(2004)与赵学玲(2008)的研究。平度型(c chç)、莒县型(tɕtɕhɕ)、诸城型(t∫t∫h∫)、巨峰型(分化为tʂtʂhʂ与t∫t∫h∫两类)和涛雒型(ts tshs),例子见表10。
表10 山东东区方言见晓组细音今读类型的例字比较表
关于见晓组细音的演变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何大安(2004:12-13)曾用汉语是“前位优势”的语言来解释舌根音声母的腭化,即k→c→tɕ的变化。烟台、荣成等地的方言材料也表明,从k到tɕ的腭化过程并非一步到位,而是有个中间阶段,即先变成c,再进一步变作tɕ。其演变条件是k声母在细音前,然后在舌面前元音的影响下,发音部位向前移动,舌面作用不断增大,在经历了舌面中塞音阶段后再变成舌面前塞擦音。张光宇(2008)指出:“见晓组原来的声母是舌根音,它的卷舌化必须先经过舌面化的阶段,然后再变为卷舌音。”钱曾怡(2004)认为山东诸城方言的见晓组细音是走了c→tɕ→t∫道路。山东东潍片方言的精组细音在变为舌尖音tʂtʂhʂ与ts tshs之前,也要经历腭化的过程。
tɕ→t∫→ts(tʂ)的过程却是个舌尖化的过程。从山东日照两个镇(巨峰和涛雒)方言看,舌尖化有两个方向,一是卷舌化,一是平舌化,但是都无例外地经过了舌叶音的阶段。涛雒方言虽读平舌,但平舌音(ts tshs)发音时舌尖与上腭接触面比较大,听感上有舌叶音的色彩,这一特点说明涛雒方言的见晓组细音还在从舌叶音变为舌尖前音(t∫t∫h∫→ts tshs)的过程中,这一音变还没有最终完成。巨峰方言见晓组细音大致依韵母等呼为条件一分为二,明确显示了见晓组细音从舌叶音变为卷舌音(t∫t∫h∫→tʂtʂhʂ)的过程。
张光宇(2008)在同一篇文章中谈到了见晓组细音字的卷舌化,“会迫使原来作为条件的细音做出相应的变化,如桐城方言里的y变成ɥ,芜湖方言由y变u。山西万荣的介音i在卷舌化运动中也已功成身退。形成所谓的‘制约环境失落’(loss of conditioning environment)。”即卷舌化使得韵母由细转洪。涛雒与巨峰方言也是如此:巨峰方言里卷舌音(tʂtʂhʂ)后的i已经消失,涛雒方言里的舌尖前音(ts tshs)略带舌叶音的色彩。
涛雒方言与巨峰方言见组细音从舌面音(tɕtɕhɕ)变为舌尖音(ts tshs与tʂtʂhʂ)的过程同样是经过了舌叶音(t∫t∫h∫)的阶段,但为什么就此各奔东西?
这就需要从各自方言的声母系统上去考虑。涛雒与巨峰方言见晓组细音腭化为舌面音而后舌尖化都是结构要求导致的音变,两个方言的塞擦音与擦音分类如此之细以及过细之后的合并应该是声母系统制约的结果。涛雒方言见组细音的舌尖化(t∫t∫h∫→ts tshs)干净利落地与知庄章乙类(ts tshs)声母合并,巨峰方言的见组细音一部分赶上了知庄章从乙类(t∫t∫h∫)合并到甲类(tʂtʂhʂ)的过程,在舌叶音到卷舌音的演变行为上与知庄章表现基本一致,只存在从卷舌音(t∫t∫h∫)变为卷舌音(tʂtʂhʂ)快慢先后上的差别,见下节3.4。
3.4 知庄章组声母的特点及形成
涛雒方言的知庄章组字声母以韵摄等呼为条件分化为两套,我们称之为甲(tʂtʂhʂ)、乙(ts tshs)两类,见表11。如果不计上述的读如其他声母的字、例外字和一些摄的分化情况,知庄章的分合情况可以简化为表13。
表11 涛雒方言中古知庄章声母的分化表
(续上表)
表12 涛雒方言通摄知庄章组17个入声字的归类情况表
表13 涛雒方言知庄章的分合情况简表
巨峰与涛雒镇相邻,但巨峰方言知庄章的分合与涛雒方言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请看表14(表中同时列出巨峰方言见晓组细音分化的情况便于比较和下文的探讨)。
例外字有1)混入知庄章外其他声母的字有“初阻所厕纂”;2)读如乙类的字有“蛇社射帚舌设”;3)读如甲类的字有“诸煮殊竖树恕署薯”,以上的字没有列入表14内。
表14 巨峰方言知庄章与见晓组细音分化条件比较表
如不计上述的读如其他声母的字、例外字和一些摄的分化情况,知庄章的分化情况可简化为表15。
表15 巨峰方言知庄章的分合情况简表
结合钱曾怡(2004)以及赵学玲(2006:27-32)的研究,山东知庄章两分型的方言可以分为三种类型:〔4〕宁津方言的材料转引自赵学玲(2008:27-32)的《山东方言音韵研究》,未刊稿。牟平型(代表山东东区东莱片)、涛雒型(代表山东东区东潍片)、宁津型(代表山东方言西区西齐片)。巨峰方言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也把它作为一种类型,称之为巨峰型。为了直观看出四种类型甲类和乙类分合上的差异,我们先按照知庄章分合的条件“韵摄等呼”分别列项,如果存在声调(舒入)上差异的,再按照声调的舒入分列次级对比项,见表16。
表16 “两分型”方言知庄章组声母归类情况比较表
续表16 “两分型”方言知庄章组声母归类情况比较表
说明:通摄知章一类包括知章舒声和一部分入声,知章二类包括知章一部分入声。但牟平型(东莱片)与涛雒型(东潍片)知章合三入声字归甲类和乙类不完全一致,有点出入,这里忽略它们之间的差异。
表16大致反映出了山东方言知庄章两分型方言甲乙两类合并的程度上的差异,比较四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 )涛雒型和牟平型的差异在于知庄章组山臻摄合口三等舒声字声母今读乙类(“知三章”类)还是甲类(“知二庄”类),涛雒型方言中这些字的声母今读乙类,而牟平型方言中这些字的声母今读甲类,牟平型是涛雒型的乙类(“知三章”类)向甲类(“知二庄”类)进一步归并的结果。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代表山东方言东潍片与东莱片的差异(山臻摄合口三等舒声字东莱片归甲类,东潍片归乙类),东莱片的知庄章甲乙分合的类型是东潍片分合类型进一步归并的结果。
2)从涛雒型、牟平型和巨峰型的比较可以看出山东东区方言知庄章组声母乙类向甲类合并的过程,从韵摄等呼的角度上,具体的分合情况是一些韵摄合并比其他韵摄合并快,合口比开口合并快,舒声比入声合并快。我们认为,探讨知庄章分合的快慢的韵母条件要考虑声韵的具体音值,下面即以巨峰方言为例来观察合并的一般规律。
从表14可以得知,见晓组细音和知庄章乙类的t∫t∫h∫→tʂtʂhʂ演变快慢有别,具体表现在:流、咸山、深臻、宕江、曾梗摄三等知庄章乙类字声母卷舌化快于见晓组字声母的卷舌化。据此,我们认为,巨峰方言在知庄章组乙类先从舌叶音(t∫t∫h∫)变为卷舌音(tʂtʂhʂ),向甲类合并的过程中留下了舌叶音的空格,从而吸引见晓组细音从舌面音(tɕtɕhɕ)变为舌叶音(t∫t∫h∫),填补了舌叶音的空格。但见晓组细音并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追随知庄章乙类卷舌化(t∫t∫h∫→tʂtʂhʂ)的脚步,最终赶上了卷舌音(tʂtʂhʂ)的大本营(包括知庄章甲类,完成卷舌化的乙类和见组细音)。
但我们也会看到,知庄章乙类(t∫t∫h∫)与见晓组细音(t∫t∫h∫)的卷舌化(t∫t∫h∫→tʂtʂhʂ)需要一个过程,而它们卷舌化的过程并不是同步的,知庄章乙类的卷舌化还没有最终完成,见晓组细音完成舌叶化后又在紧紧追赶知庄章乙类卷舌化的脚步,从而形成了知庄章甲乙两类(t∫t∫h∫和tʂtʂhʂ)与见晓组细音(t∫t∫h∫和tʂtʂhʂ)两类分混的现状。
巨峰方言知庄章乙类和见晓组细音的卷舌化(t∫t∫h∫→tʂtʂhʂ)从而向知庄章甲类(tʂtʂhʂ)归并的过程并不同步。从见晓组细音卷舌化的过程来看,卷舌化的快慢与声母韵母的具体音值相关:①塞擦音卷舌化快于擦音,其原因在于塞擦音的卷舌化队伍壮大,拉力较强,而擦音队伍较小,拉力也相对较小,结果是拉力大小有别从而产生了卷舌化的快慢之分。如“介(声母读tʂ)”快于“鞋(声母读∫)”、“教(声母读tʂ)”快于“效(声母读∫)”、“九(声母读tʂ)”快于“休(声母读∫)”。②主元音高低影响见晓组细音卷舌化的快慢。从表(5)可以看出,咸、山摄开口、宕江舒声见晓组字声母完成卷舌化,假、蟹开二、效、流、深见晓组字声母部分卷舌部分非卷舌,而蟹开四、止、臻见晓组字还没有开始卷舌化的进程。其原因在于“卷舌声母的音韵行为使主要元音倾向于低(张光宇2008)”,即卷舌音与主元音低的韵母相拼更和谐,因此主元音低更利于见晓组细音的卷舌化,主元音高则相反。
3 )宁津型(甲类音值:ts tshs:乙类音值:tʂtʂhʂ)的表现较为特殊,即所有今读为合口呼的字都读乙类(tʂtʂhʂ),今读开口呼的分为甲乙两类。如果把宁津型拿来和涛雒型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涛雒方言的甲类逢合口在宁津方言中都归入乙类(tʂtʂhʂ),除此之外完全一致。因此,宁津型是在涛雒型(山东方言东潍片)基础上的演变。
具体说来,是在东潍型的基础上又走了两步:第一步,甲类以开合为条件分化,开口从卷舌音(tʂtʂhʂ)变为平舌音(ts tshs),而合口不变;第二步,乙类变为卷舌音(tʂtʂhʂ),与甲类合口合流。另外,我们假设的宁津型原来的甲类(tʂtʂhʂ)依开合口分化,逢开口从卷舌音变为平舌音(tʂtʂhʂ→ts tshs,条件是逢开口),逢合口仍为卷舌音则保持不变(tʂtʂhʂ不变,条件是合口),这个现象还需要音理上的解释。张光宇(2008)论及昌徐型方言的庄组读卷舌这一特殊的情况时说:“从语音规律来看,……合口最有利于卷舌音的形成与保存;庄组在遇合三仍读卷舌多赖元音-u,因为就发音的道理来说,卷舌音与后高元音在舌体后半的高度十分接近。”宁津型在与徐州方言在知庄章分合上是一致的,所以宁津方言的情况更可能是-u挽留住卷舌音(tʂtʂhʂ)以致脱离了甲类的队伍,然后与乙类(tʂtʂhʂ)走到了一起。
4 )巨峰型则是在平度型基础上的开口知庄章组进一步的归并,除了知三止摄、章组臻曾梗摄开口入声字,其他字的声母已经完成了乙类(t∫t∫h∫)到甲类(tʂtʂhʂ)的合流。根据历史比较法的原则,这四种类型(具有语音演变连续性)知庄章分合类型的空间差异反映的是两分型方言知庄章乙类向甲类合并的先后过程(不考虑知庄章甲乙两类具体的音值):
涛雒方言的特点是声母发音部位的区分非常细,声母的数量比较多,端、精、见晓、知庄章组声母都依韵母条件分为两组。本文对形成这一特点相关音变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而一些官话方言点(如“舒城”)走的是另一条路径:ti→tzɿ→tsɿ。精组细音的演变过程为ts tshs→t∫t∫h∫→tɕtɕhθ→,即首先是一个腭化的过程,而后在端组细音腭化的推动下发生了塞化音变。见晓组细音的演变先是经历了腭化:k→c→tɕ,接着又经历了舌尖化:tɕ →t∫→ts,即:k→c→tɕ→t∫→ts。见晓组细音声母在腭化过程中受到了精组细音的推动,舌尖化过程中又遭到了卷舌音的阻碍,最终实现了舌尖化,变为平舌音ts tshs。
关于知庄章组声母,我们分析了涛雒方言知庄章分合的韵摄等呼条件,归纳了山东方言中知庄章分合的几种类型,并初步讨论了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即牟平型和宁津型都是由涛雒型演变而来,而巨峰型则是牟平型进一步演变的结果。涛雒方言声母演变过程中的相互制约关系十分引人注目。现把诸组声母的音变过程综合成图1:
图1 涛雒方言端、精、见、知庄章组声母的演变
说明:(t)、(k)、(ts)分别代表端组细音、见晓组细音以及精组细音演变的起点;“=”表示不久前存在的见晓组细音与知庄章乙类字声母的合流;“→”表示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演变,“→”表示最近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演变;“●—”表示知庄章甲类对知庄章乙类的阻碍作用;图中的1、2、3表示腭化的先后次序。
知庄章的历史上的演变过程我们没有去推测,图(1)只是反映了涛雒方言知庄章母目前可以观察到的变化。
涛雒方言声母经历了两次重要变化,一次是腭化(包括见晓组细音、精组细音以及端组细音),一次是舌尖化(包括变为舌面音的见晓组细音和知庄章乙类)和卷舌化(知庄章甲类)。端组细音、精组细音以及见晓组细音的腭化在涛雒方言里不是同时的,而是有一个先后的顺序。端组细音的腭化应该是最晚启动的,否则,端组细音要么会与随后腭化而来的舌面音(tɕ、tɕh:见细或精细变来)合流,要么会受到随后腭化而来的舌面音的推动变为其他的音,而不会出现今读为tɕ、tɕh的情况。所以涛雒方言声母的腭化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见晓组细音腭化在前,精组细音的腭化尾随在后,端组细音的腭化最晚启动;一是精组细音腭化在前,见晓组细音的腭化尾随在后,端组细音的腭化最晚启动。从汉语方言以及日照周边方言(如莒县、莒南、即墨、安丘、沂水等地方言的精组细音今读都是舌尖前音ts tshs)见晓组细音腭化的一般情况来看,大概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大。
因此,涛雒方言精见端组细音腭化的具体过程可以这样来描述:1)见晓组细音由于i的同化最先启动经过了舌面中音的阶段,继而变为舌面音。2)变为舌面音的见晓组细音尚未站稳脚跟,精组细音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开始腭化,腭化的结果是推动见晓组细音继续前进(舌叶化),使得分尖团的特征得以保存。3)第二波腭化也许才刚刚结束,端组细音的腭化就启动了。已经变为舌面音的精组细音此时可谓是“前有强敌”(见晓组细音),“后有追兵”(端组细音),为了维持独立性无奈只好选择了一条对汉语方言声母的演变来说少见的“边道”,走上了塞化的道路。4)见晓组细音舌叶化后与知庄章乙类声母合流,并裹挟着知庄章乙类继续前化,从而完成了平舌化的过程。
Feng,Qingqing(冯青青).2010.Beifang fangyan duanjian mu xiyin zi de duyin leixing北方方言端见母细音字的读音类型[Pronunciation types of Duan and Jian initials in front-open vowels in northern dialects].Beijing Daxue Shalong Baogao Lunwen北京大学沙龙报告论文[The Salon Report Paper of Peking University].
He,Da’an(何大安).2004.GuilüYu Fangxiang:Bianqian Zhong De Yinyun Jiegou规律与方向:变迁中的音韵结构[Rules and Direction:Phonological Structure in Transition].Beijing:Beijing Daxue Chubanshe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Luo,Fudeng(罗福腾).1997.Mouping Fangyan Cidian牟平方言词典[The Dictionary of Mouping Dialect].Nanjing:Jiangsu Jianyu Chubanshe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Nanjing:Jiangsu Education Press].
Mo,Chao(莫超).2004.Bailongjiang Liuyu Hanyu Fangyan Yufa Yanjiu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Chinese Dialect Grammar Research in Bailongjang Valley].Beijing:Zhongguo Shehui Kexue Chubanshe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Mo,Chao(莫超),&Fulin Zhu(朱富林).2009.Ershengdiao Honggu hua yinxi yanjiu二声调红古话音系研究[A study on phonetic system of Honggu dialect].Zhongguo Yuyanxue中国语言学[The Chinese Language],ed.by Xiliang Guo&GuoYao Lu.Beijing:Beijing Daxue Chubanshe北京:北京大学出版[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Qian,Zengyi(钱曾怡).2004.Gu Zhi Zhuang Zhang shengmu zai shandong fangyan zhong de fenhua jiqi gen jing jian zu de guanxi古知庄章声母在山东方言中的分化及其跟精见组的关系[Modern pronunciations of initial groups Zhi, Zhuang and Zhang in Shangdong dialects and the relation with Jing and Jian groups].Zhongguo Yuwen中国语文[Studiesof the Chinese Language]2004.6:536-544.
Qian,Zengyi(钱曾怡),Futeng Luo(罗福腾),&Zhiyun Cao(曹志耘).1984.Shangdong Zhucheng,Wulian fangyan de shengyun tedian山东诸城、五莲方言的声韵特点[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itial consonants and finals in Zhucheng and Wulian dialect of Shangdong province].ZhongguoYuwen中国语文[Studiesof the Chinese Language]1984.3: 186-191.
Qian,Zengyi(钱曾怡),Wenda Gao(高文达),&Zhijing Zhang(张志静).1985.Shandong fangyan de fenqu山东方言的分区[The partition of Shandong dialect].Fangyan方言[Dialect]1985.4:243-256.
Sun,Yizhi(孙宜志).2006.Anhui Jianghuai Guanhua Yuyin Yanjiu安徽江淮官话语音研究[Anhui Jianghuai Mandarin Phonetic Research].Hefei:Huangshan Shushe合肥:黄山书社[Hefei:Huangshan Publishing House].
The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Junan County of Shandong Province(山东省莒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8.Junan Xianzhi莒南县志[Junan County Annals].Jinan:Qilu Shushe济南:齐鲁书社[Ji’nan:Qilu Press].
The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Wulian County of Shandong Province(山东省五莲县志编纂委员会). 1992.Wulian Xianzhi五莲县志[Wulian County Annals].Beijing:Zhongguo Renmin Daxue Chubanshe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The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Zhucheng County of Shandong Province(山东省诸城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2.Zhucheng Shizhi诸城市志[Zhucheng Annals].Jinan:Shandong Renmin Chubanshe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Jinan:Shan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Wang,Li(王力).1980.Hanyushi Gao汉语史稿[Historical Manuscript of Chinese].Beijing:Zhonghua Shuju北京:中华书局[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
Yue,Lijing(岳立静).2005.Rizhao fangyan Zhi Zhuang Zhang he Jing Jian Duan de duyin leixing日照方言知庄章和精见端的读音类型[Pronunciation types of“Zhi-Zhuang-Zhang”groups and“Jing-Jian-Duan”groups of ancient initial in Rizhao dialect of Shangdong province].Fangyan方言[Dialect]2005.3:219-226.
Zhao,Xueling(赵学玲).2008.Shandong Fangyan Yinyun Yanjiu山东方言音韵研究[A Study on the Phonological of Shandong Dialect].Beijing daxue boshi xuewei lunwen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Ph.D.dissertation,Peking University].
Zhang,Guangyu(张光宇).2008.Hanyu fangyan de luqi guilü:Xiandai pian汉语方言的鲁奇规律:现代篇[The ruki rule in modern Chinese].Yuyan Yanjiu语言研究[Studies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08.2:8-16.
许井岗,男,1976年生,江苏邳州人。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方言学。
杨晓健,女,1988年生,江苏常州人。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兴趣第二语言习得,汉语方言学等。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itial Consonants in Rizhao(Taoluo)Dialect
Xu Jinggang1Yang Xiaojian2
1School of Humanities,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uzhou 221018
2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Schoo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
There are three remarkble characteristics of Taoluo diatect.Firstly,the speech positions of initials are distinguished in detail.Secondly,there are many initials in its phonetic system. Finally,the initial consonants are all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the finals in the Duan,Jing,Jian,and Zhi-zhuang-zhang groups,Moreover,some divisions and mergers are found among the initial consonants.This essay aims to describe 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discuss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of Eastern Shandong Dialect Area in Taoluo diatect.Then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strictive rel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initial consonant phonologies.
Taoluo dialect;initial consonant;phonological evolution;internal restrictive relation
H172
A
1671-9484(2015)03-0324-13
2013年7月30日 [定稿日期]2014年1月4日
10.7509/j.linsci.201401.028662
*文章写作过程中,项梦冰和岩田礼两位老师给予了悉心指导;文章写成后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方言学沙龙上宣读,李小凡老师、曾南逸和冯青青博士等同门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语言科学》编辑部及匿名评审专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文中错漏概由第一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