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哲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陕西凤翔方言他称代词“伢”的语法化及类型学考察*
张永哲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文章从语义、句法、语用等多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凤翔方言“伢”由他称代词到名词性成分强调标记的语法化过程。“伢”语法化为强调标记在其他方言中也有表现,但语法化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旁指代词“他”也有语法化为强调标记的现象,与“伢”的语法化存在共性。
凤翔方言 他称代词 伢 名词性成分强调标记 语法化 类型学
凤翔方言的“人家”、“伢”与普通话的“人家”在指称意义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吕叔湘1999:463—464;王冬梅1997;杜道流2002:33)。可以泛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相当于“别人”。例如:
在有先行词或言谈语境的情况下,可以指代某个人或某些人,为第三人称指称形式,相当于第三人称代词“他”或“他们”。〔1〕文章中用到的“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指称形式”和“第三人称代词”三个术语取自唐正大(2005)。“第三人称”指的是对话双方在对话中提及的第三方。“第三人称指称形式”指的是可用来指称第三人称的语言表达形式(encoding),如人称代词、指人名词、指示代词或指示词短语、零形式等等。“第三人称代词”指的是专门用来指称第三人称的代词,是第三人称指称形式中的一种。例如:
(2)碎虎业个散工小虎刚干完活,人家/伢连饭都没吃,哪搭有体力拉土哩哪儿有体力拉土呢?
(3)你刚就应该叫人家/伢,一两个人肯定把这个活做不毕干不完。
例(2)“人家”、“伢”指“碎虎”,例(3)“人家”、“伢”指代谈话现场中存在的几个人,这些人是有定的,可以换成“他的他们”来称代。
“人家”、“伢”用作第三人称时,对所指代的对象多含有羡慕、称赞、忌妒、同情、批评、不满、嘲讽等感情色彩。例如:
(4)人家/伢把二层洋楼都盖起了,咱还住老土房。
(5)你把人家/伢当爷爷家供哩你把人家当成神仙供奉着呢,伢才把你不当啥。这两例“人家”、“伢”分别与“咱”、“你”相对比,从语义色彩来看,前一例“人家”、“伢”对被指称者含有羡慕、褒扬的情感,后一例中,当事人竭尽全力做某事却遭受阻碍,“人家”、“伢”含有强烈不满、贬斥情绪。
普通话的“人家”具有“多能性”,同样一个形式“人家”,因言谈主体的不同,可以指他,可以指我,可以指你,也可以指别人(吕叔湘1985:92-93;张伯江和方梅1996:165-168)。凤翔方言的“人家”、“伢”可以指他和别人,但不能指我和你,即不存在“自指”和“对指”的用法(邵敬敏2007:151-153)。与普通话相同,“人家”、“伢”有指示、区别、替代三种功能(张伯江和方梅1996:163-165;王冬梅1997),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作定语时“伢”的使用频率比“人家”高得多。例如:
(7)人家/伢坡底下人甚不吃轧下面人家坡底下(与凤翔紧挨的渭河平原一带)的人很少吃轧的面条。
(8)拐=娃给人家/伢做活些镵很,只说一给个家做活些就没劲了那孩子给人家干活的时候卖力得很,如果给自己家干活的话就没力气了。
“人家”、“伢”用作指示时,只能作定语,如例(6)、(7)。用作区别、替代时,则主语、宾语、定语等句法成分都可以充当,例(1)作定语,例(4)作主语,例(8)作宾语,均为区别功能;例(2)作主语,例(3)、(5)作宾语, 例(9)作定语,均为替代功能。
2.1 “伢”强调指人名词、名词性短语
“伢”作定语修饰指人名词、名词性短语构成的结构中有一类为同位性偏正结构,“伢”的所指与指人名词、名词性短语的所指相同。例如:
(10)伢强强还出了一回国,教人浑眼热的让人们羡慕的。
(11)伢刚来个小伙是我姑家儿哩个人家刚来的小伙子是我姑的儿子。
(12)伢这行学生甚不爱耍人家这些学生一般不爱玩,一天成天光知道念书。
(13)老些初中娃伙才学英语哩,这会伢小学三年级娃伙也学开英语了过去初中学生才学英语呢,现在人家小学三年级学生也开始学英语了。
(14)伢卫国个钱多的,伢就看不起再人人家卫国的钱多的,人家就看不起其他人。
(15)你拿个大人欺负伢碎娃伙做啥也你作为个大人欺负人家小孩子干什么?
(17)你怎么去来把伢小兵得罪下了你怎么搞得把人家小兵得罪了?
(18)未=个高娃作业没做起叨伢先生站下了那个高个儿孩子作业没有做起来被人家老师罚站了。
(19)你给伢做活个人把饭做对了没你给人家干活的人把饭做好了没?
“伢”对其后的指人名词、名词性短语具有指示功能,个别还有区别功能,例(13)“伢”在对“小学三年级娃伙”进行指示的同时,也将其与“初中娃伙”区别开来了,例(15)“伢”指示“碎娃伙”的同时区别于作为大人的“你”,例(16)“老年人”与“年轻人”本身有别,“伢”的使用更增强了二者的区别。“伢”修饰的对象分为两类,一类为专有名词,有“强强、卫国、小兵”三个,另一类为一般的名词、名词性短语。这些对象都是定指的名词性成分,“强强、卫国、小兵”词语本身就指称定指的对象,“这行学生”中指示代词“这行”标明了“学生”的定指性,单指成分“刚来个小伙、先生、做活个人”在语境中所指明确,听话人很容易识别,为定指成分,类指成分“小学三年级娃伙、碎娃伙、老年人、年轻人”表示同一类事物,也是有定的,这些对象不用“伢”进行指示完全可以确定其有定性,“伢”的使用只是进一步强化了它们的定指性。语义上“伢”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均为复指关系,即语义上“伢”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发生了重叠,这种语义的重叠强化了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可见,在这种句法环境下,“伢”主要的表达功能是对其后的名词性成分起强调作用。以上诸例若取消“伢”,全句的意思没有改变,但强调作用消失了。句法上“伢”与其后的名词性成分构成的短语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如例(10)-(13)作主语,例(14)作定语,例(15)作谓语动词宾语,例(17)作处置式介词宾语,例(18)作被动式介词宾语,例(19)作“给”字宾语。
这个表强调的“伢”既可以前置于指人名词、名词性短语构成同位性偏正结构,也可以移位至其后构成同位结构,句子的意思不变。前五例转换如下:
(10’)强强伢还出了一回国,教人浑眼热的。
(11’)刚来个小伙伢是我姑家儿哩个。
(12’)这行学生伢甚不爱耍,一天光知道念书。
(13’)老些初中娃伙才学英语哩,这会小学三年级娃伙伢也学开英语了。
(14’)卫国伢个钱多的,伢就看不起再人。
与前置相比,后置以后,“伢”丧失了指示功能,仅语义上与前面的名词性成分为复指关系,“伢”通过语义复指对前面的名词性成分起强调作用,“伢”由他称代词几乎虚化成了一个单纯起强调作用的功能标记。
我们既可以将“伢”视为同位语,也可以将其分析为强调标记。“伢”后置于名词性成分构成的短语句法分布受限,只能作主语和主语成分的定语,不能作宾语和宾语成分的定语,如例(10’)-(13’)作主语,例(14’)作主语成分的定语。例(15)、(17)-(19)“伢”前置于名词性成分构成的短语作宾语,例(16)中“伢老年人”作宾语成分的定语,“伢年轻人”作宾语,这些“伢”均不能后置。
“伢”前置于名词性成分构成的短语与后置于名词性成分构成的短语在句法分布上的差异源于两个短语中“伢”的不同的语法性质。前置时,“伢”为修饰语,从属于整个名词性短语,整个名词性短语可以自由地充当主语、定语和宾语。后置时,“伢”为紧邻回指成分,其后不能悬空,必须出现陈述语,对“伢”之前的名词性成分进行叙述、描写或判断,整个名词性短语成为了被陈述的对象,自然可以充当主语和主语成分的定语,宾语属于陈述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句中宾语不能成为被陈述的对象,故整个名词性短语不能充当宾语和宾语成分的定语。
2.2 “伢”强调人称、疑问代词
“伢”可以置于人称代词、疑问代词之前或之后,并对其进行强调。例如:
(20)伢你/你伢个的饭量大的,一顿要吃两大碗扯面哩。
(21)伢我的我们/我的伢打年时去年就把地给私人承包出去了。
(22)伢他/他伢一劲儿蛮给人寻事他老给人找茬。
(23)娃娃教伢你浑那么一说孩子被你们那么一说连一点主意也就没了。
(24)伢谁/谁伢个脾气和你一样那么难言谁的脾气跟你一样那么难说话?
“伢”无论前置作同位性定语还是后置作同位语,它所强调的对象都为指人的名词性成分且均为第三人称,指人的语义特征和第三人称指称义与“伢”具有相宜性,但人称代词“你”、“我的我们”、“你浑你们”和疑问代词“谁”的指称义与“伢”的指称义不同,“伢”在一定条件下虽然相当于第三人称代词“他”,但它们的指称义不完全相同,“伢”绝不等于“他”。指称义不同的两个代词是很难组合在一起的。此时的“伢”已经丧失指代功能,虚化为了纯粹起强调作用的功能标记,可称之为名词性成分的强调标记(下文多用简称“强调标记”)。“伢”前置时构成的短语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后置时构成的短语只能作主语和主语成分的定语,不能作宾语和宾语成分的定语。
前文曾经提到他称代词“人家”、“伢”不存在“自指”和“对指”的用法,可是强调标记“伢”能置于“我”、“你”的前后起强调作用,如例(20)对“你”进行强调,下例对“我”进行强调。
(25)伢我/我伢才竟然把个这事忘了。强调标记“伢”也可以对“人家”进行强调,但位置固定,只能前置,不能后置。例如:
(26)时间大了时间晚了,伢人家先已经睡下了,你明日再去。
(27)伢人家个衣服干净的和啥一样,看你衣服脏住成啥了人家的衣服干净得跟什么一样,看你的衣服脏成什么了?
例(26)中的“人家”指“你”要去寻找的人,所指对象是有定的,而例(27)中“人家”指与“你”相比衣着干净的某个人或某些人,所指对象是不确定的。三身代词的所指对象是有定的,疑问代词的所指对象是不确定的,他称代词本质上指代不确定的对象,随语境的不同所指对象或为不定指,或为定指,根据“伢”最初强调对象的定指性来看,“伢”用于他称代词、疑问代词等不定指成分是“伢”的强调功能扩展的结果。2.3“伢”强调非指人的名词性成分
“伢”虚化为强调标记之后,使用频率增加,它所强调的对象变得多样化,由指人的名词性成分(为行文之便,我们将指人名词、名词性短语、人称代词、疑问代词统称为指人的名词性成分)进一步扩展到了指物、表处所、方位和时间等非指人的名词性成分。例如:
(28)伢爷婆/爷婆伢红的,晒粮食去好的太阳红得很,晒粮食好得很!
(29)?几年叨老鼠药把老鼠浑痨死光了,猫把死老鼠吃了也痨死了,这会伢老鼠/老鼠伢甚没了,伢猫/猫伢这会也不捉老鼠了那几年老鼠药把老鼠全都毒死了,猫吃了死老鼠也毒死了,现在老鼠基本没有了,猫现在也不捉老鼠了。
(30)伢狗/狗伢个眼睛亮,黑了老远地看着人就咬开了狗的眼睛亮,晚上从很远处看见人就咬起来了。
(31)伢红富士苹果/红富士苹果伢个味道好红富士苹果的味道好。
(32)伢城背后/城背后伢是城壕哩个城墙的后面是城壕,没住人。
(33)伢东头/东头伢个商店性啥贵的东头的商店东西贵得很。
(34)伢宁夏/宁夏伢个西瓜和咱搭个甜宁夏的西瓜比咱们这儿的甜。
(35)你没啥事跑伢派出所做啥去也你没有什么事情跑到派出所干什么?
(36)这两天防洪哩,没人敢拉伢渭河个的沙子。
(37)伢明日/明日伢有雪哩。
(38)伢今年二三月/今年二三月伢蛮下雨,先五月半间了天还热不起今年春天老下雨,已经五月中旬了天还热不起来。
(39)伢年时冬上/年时冬上伢天干的去年冬季的天干燥得很,连一场雪都没下。
(40)你先看伢明日个的天气,天气好了咱的咱们就去,不好了就算了。
“伢”的强调对象也可以是不定指的疑问代词。例如:
(41)就光你庄子有大学生哩,这会伢哪个庄子/哪个庄子伢出不下个大学生就只有你们村子有大学生呢,现在哪个村子出不了个大学生?
(42)这么大地方哩,伢哪搭/哪搭伢没处搭台子哪里没有地方搭建戏台?
“伢”与非指人的名词性成分构成的短语可以作主语和主语成分的定语,如例(28)、(29)、(32)、(37)、(38)、(41)、(42)作主语,例(30)、(31)、(33)、(34)、(39)作主语成分的定语。“伢”后置时,整个名词性短语不能作宾语和宾语成分的定语,与“伢”后置于指人的名词性成分时的表现相同。“伢”前置时,整个名词性短语也可以作宾语和宾语成分的定语,但使用频率较低,例(35)“伢派出所”作宾语,例(36)“伢渭河”、(40)“伢明日”作宾语成分的定语。作宾语和宾语成分的定语时,除表特定意义的名词性成分外,如指物的“日头爷太阳、月亮、太白山、西凤酒、岐山臊子面、凤翔豆花泡馍、乾县锅盔”,表处所、方位的“西安、甘肃、关中、陕北、南乡凤翔县的南部地区、省上、县上、坡底下与凤翔紧邻的渭河平原一带、虢王镇名街上”,表时间的“唐朝、清朝、民国、解放前、文革时期、九十年代”等,“伢”一般作实义词“人家”解,在整个名词性短语里充当领属定语,很难虚化。例如:
(43)我把伢荷的忘车子上了我把人家的礼品忘到自行车上了。
(44)他偷葡萄也些叨伢狗给□[SE24]了一口他正要偷葡萄的时候被人家的狗咬了一口。
(45)是怎么个吗?我还不会骑伢车子是怎么回事吗?我还不会骑人家的自行车?
(46)拐=人把伢商店个玻璃打破了那个人把人家商店的玻璃打破了。
(47)你拔伢摩托车个钥匙做啥也你拔人家摩托车的钥匙干什么?
(48)我还没听来伢说下话个意思我还没听懂人家说的话的意思。
(49)赶紧嫑骂了,小心伢手里个刀赶快别骂了,小心人家手里的刀。
2.4 强调标记“伢”与他称代词“伢”的口语区别
虚化为强调标记的“伢”与作为他称代词的“伢”在凤翔方言中并行使用,“伢”前置于非特定意义的名词性成分时书面上有时会造成歧义。如下两例:
(50)伢这个车子自行车新的很。
(51)伢门口个狗门口的狗才竟然不咬人,刚来家刚来的时候还把我吓的不敢往进走。这两例口语中可以通过强调重音进行区分,“伢”读强调重音时为实词“人家”义,充当领属定语,其后的名词性成分读强调重音时,“伢”无指称义,为强调标记。分析如下(加粗的词语表示读重音):
(50)a.伢这个车子新的很人家这个自行车新得很。
(50)b.伢这个车子新的很这个自行车新得很。
(51)a.伢门口个狗才不咬人,刚来家还把我吓的不敢往进走人家门口的狗竟然不咬人,刚来的时候还把我吓得不敢往进走。
(51)b.伢门口个狗才不咬人,刚来家还把我吓的不敢往进走门口的狗竟然不咬人,刚来的时候还把我吓得不敢往进走。
2.5“伢”的语法化过程
“人家[ʐəŋ31a53/ia53]”合音为“伢[ȵia53]”之后,二者音节产生了不同,这种音节的差异为“伢”在与“人家”长期的并用过程中发生分化提供了可能。这种分化表现在语义、句法、语用等多个方面,从他称代词到名词性成分强调标记“伢”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语法化过程。“伢”与定指的名词、名词性短语存在两种句法关系,“伢”前置时与之构成同位性偏正结构,后置时与之构成同位结构,“伢”前置时具有指示功能,后置时丧失指示功能,但语义上“伢”与指人的名词性成分均为复指关系,两种位置的“伢”在表达上对指人的名词性成分均起强调作用。这种语用上的强调功能促使“伢”扩展了组合对象,由指人的名词、名词性短语扩展到人称代词、疑问代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的指称义与“伢”的指称义不同,“伢”丧失指代功能,由他称代词虚化为了强调标记。“伢”虚化为强调标记之后,使用频率增加,它所强调的对象由指人的名词性成分进一步扩展到了非指人的名词性成分,强调功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伢”的语法化过程可图示如下:
图1“伢”的语法化过程
除疑问代词、他称代词等不定指成分外,“伢”强调的对象均为定指的名词性成分。受“伢”初始句法环境下不同语法性质的影响,“伢”前置于名词性成分构成的短语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句法分布范围广泛;“伢”后置于名词性成分构成的短语只能作主语和主语成分的定语,不能作宾语和宾语成分的定语,句法分布受限。
3.1 “伢”语法化为强调标记在其他方言中的表现
他称代词“人家”合音为“伢”在官话方言和晋语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伢”语法化为名词性成分强调标记的现象在一些方言中也存在,尤其集中反映在关中方言中。笔者对关中东、中、西三部分的韩城、大荔、商州、宜君、富平、西安、长安、户县、咸阳、彬县、岐山、陇县等12个方言点的调查发现,“伢”的用法与凤翔方言基本一致。如西安方言(“伢”读[ȵiɑ21]):
(52)伢袁鹏/袁鹏伢是潼关人。
(53)伢我/我伢把这事给忘咧。
(54)伢苹果/苹果伢一斤三块钱。
(55)伢城墙西边/城墙西边伢有个炮台。
(56)光你会做饭,伢谁不会做饭?
前四例“伢”的位置可前可后,最后一例“伢”只能置于“谁”之前。“伢”在西安方言中只能前置于疑问代词,不如凤翔方言那么自由。内蒙古丰镇方言“伢[niaɁ54]”(原文只注音,没有文字形式,本文记为“伢”)可以置于指人名词、名词性短语的前、后起强调作用。例如:
(57)伢老孙也分上新房了。
(58)伢我姐姐夜儿个来电话了。
(59)刘利霞伢这会儿袅骄傲,神气的,就要找那有文化的。
(60)我爹伢一咋个儿动不动就气喘得不行,你说那可咋也。
当被强调的对象是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谁”时,“伢”只能后置,不能前置,前置的“伢”还没有虚化到脱离人称意义的制约的程度。例如:
(61)看看您伢有福的,养下好儿了。
(62)你们伢都考住了,就我们没本事。
(63)这个问题谁伢不懂?用你说嘞?
“伢”后置时构成的名词性短语除了可以作主语、定语外,还能作介词“把”的宾语,句法分布与凤翔方言有些不同(周利芳2004:53—54)。山西定襄方言“伢[nia21]”可以置于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之前起强调作用(范慧琴2007:58)。例如:
(64)伢我给忘记唡我给忘记了。 (65)你不要骂伢老汉么你不要骂人家老汉嘛。与丰镇不同的是,定襄“伢”不能置于指人的名词性成分之后,却能置于人称代词之前。丰镇、定襄两点“伢”都不能对非指人的名词性成分进行强调,即“伢”的虚化程度还没有脱离指人的语义特征的限制。与凤翔相比,丰镇、定襄两点“伢”的语法化程度较低。
(66)人哪与了咱钱了,哪我还多余地问一句。(后悔不该问)
(67)看哪你这花儿长得多好哩略。(羡慕)
(68)哪你早早倒来了,也不说吆喝叫下咱。(不满)
3.2 汉语旁指代词“他”语法化为强调标记的现象
从汉语事实来看,他称代词“伢”语法化为名词性成分强调标记的现象并非孤立的存在,旁指代词“他”也有类似的现象。据梁银峰(2011),从东汉至唐五代,旁指代词“他”用于“他+N”(N包括NP)格式〔3〕这种“他+N”格式与先秦起就频繁使用的“他+N”格式同形异构,先秦“他+N”格式中的“他”为旁指代词作定语,如“它山之石”(《诗经·小雅·鹤鸣》)、“以他马反”(《左传·宣公十二年》)、“去他国之道也”(《孟子·尽心下》)、“此无他故焉”(《荀子》卷六,《富国》)等。这两种“他+N”格式在东汉以后的文献中长期并存。(梁银峰2011)时语义发生虚化,丧失指别功能,“N”为指人名词、指物名词和抽象名词,从指称属性看,既有非回指名词,又有回指名词,所指称的对象大都具有某种不确定性,或者确定性不强,“他”的语法功能在于使“N”的所指获得一定的有定性,“他”虚化成了附加于“N”前的定冠词,句法上“他+N”一般作宾语,极个别情况下作主语。从表达功能来看,“他”对其后的“N”起强调作用,可分析为强调标记。例如:
(69)弟子虽听一年,并不会他涅槃经中之义,终也不能说得姓名。(《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
(70)忆昔刘、项起义争雄,三尺白刃,博(拨)乱中原。……大陈七十二陈,小陈三十三陈,陈陈皆输他西楚霸王。(《敦煌变文·汉将王陵变》)
(71)我向前在一老宿处,有个师僧同过夏。夏满,请益云:“乞和尚指示个正因。”他老宿云:‘你莫栖束!正因中一字也无。’(《祖堂集》卷六,石霜和尚)
(72)目连欲见其母,求他狱卒再三。一心愿见慈亲,不免低颜哀恳。(《敦煌变文·目连缘起》)
(73)取债夸人我,论情入骨痴。杀他鸡犬命,身死堕阿鼻。(《拾得诗》,第12首)
“涅槃经”、“西楚霸王”为专有名词,所指对象明确,在其前添加“他”起强调作用。“老宿”、“狱卒”为表示身份的称呼语,“鸡犬”为两个光杆名词的连用,之前不用“他”时所在的句子也是成立的,添加“他”之后对它们起强调作用。
“他+N”格式一直保留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过,受“他”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强烈影响,“他”萎缩到只用于指人名词前,不再用于指物名词前。例如(下面几例引自黄瓒辉2003):
(74)而看了王的小说,你怀疑的是他王小波真有那么坏吗?
(75)在乡党政干部会上,赵大虎书记宣布,……北京吉普只能由书记亲自驾驶,没有他书记的许可批准,谁也不能擅自开车,……否则就给予党纪政纪的处分。
(76)再说委员长会怎样看待他杜聿明呢?与中古时期相比,现代“他+N”格式的句法分布范围扩大,可以作主语,如例(74);作定语,如例(75);作宾语,如例(76)。
“他”于唐五代时期由旁指代词语法化为第三人称代词以后,出现了紧邻回指其前的“N”的现象,表达式为“N+他”(N包括NP),“N”为指人名词。现代汉语普通话“他+N”和“N+他”两种表达式并存,由于这两种格式的来源、形成途径及“他”的语法性质的不同,它们在句法分布和表达功能上存在两个重要区别:句法分布上前者作句子宾语的现象很正常,后者一般不作句子的宾语;表达功能上前者常用来强调对N或他人的不屑、不满或怀疑的情绪,后者表达一种熟稔随便的语气(黄瓒辉2003)。
汉语史上的“他”与凤翔方言的“伢”二者尽管都可以作强调标记,但也存在以下主要差别:“他”是从旁指代词开始虚化,早期指人、非指人的名词性成分(指人的名词性成分不包含独用的人称代词)跟“他”组合在语义上是相宜的,现代受“他”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影响,组合对象的范围缩小了,仅限于指人的名词性成分,而“伢”是从他称代词开始虚化的,早期组合对象为指人名词、名词性短语,随着“伢”强调功能的发展,组合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包含了指人、非指人的名词性成分;“他”和“伢”都可以回指指人的名词、名词性短语,构成“N+他/伢”格式,“伢”可以虚化,但“他”不能,仍为第三人称代词,〔4〕太田辰夫(2003:109)把人称代词分作两个系统:一是表示在相对关系上直接存在于语言运用场合的三身代词;二是不表示这种相对关系,只表示绝对关系的词语,包括自称、他称和统称三种代词。“他”与“伢”分属不同的系统,在“N+他/伢”格式中“伢”发生虚化与“他称”这个本质属性是相关的。表强调时“他”只能前置于名词性成分,不能后置,而“伢”前置、后置均可;“他”强调的对象既有定指成分,也有不定指成分,而“伢”强调的对象基本为定指成分。
除去“伢”后置于名词性成分不论,我们可以总结出他称代词“伢”和旁指代词“他”语法化为名词性成分强调标记的共性,那就是,它们都具有指示功能,可以前置作定语修饰名词,它们是从定语修饰语位置丧失指示功能后语法化为强调标记的。
Du,Daoliu(杜道流).2002.Zhidaici“renjia”de xiuci zuoyong指代词“人家”的修辞作用[The rhetorical function of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renjia”].Xiuci Xuexi修辞学习[Rhetoric Learning]2002.3:21,32-33.
Fan,Huiqin(范慧琴).2007.Dingxiang Fangyan Yufa Yanjiu定襄方言语法研究[Studies on the Grammar of Dingxiang Dialect].Beijing:Yuwen Chubanshe北京:语文出版社[Beijing:Language and Culture Press].
Huang,Zanhui(黄瓒辉).2003.Rencheng daici“ta”de jinlin huizhi he jinlin yuzhi人称代词“他”的紧邻回指和紧邻预指[The adjacent anaphora and adjacent cataphora of the personal pronoun“ta”].Yufa Yanjiu he Tansuo(12)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Grammar(12)],ed.by Agency of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65-82.Beijing:Shangwu Yinshuguan北京:商务印书馆[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Liang,Yinfeng(梁银峰).2011.Donghan zhi tangwudai shiqi“ta+N”geshi zhong“ta”de yufa gongneng jiqi liubian东汉至唐五代时期“他+N”格式中“他”的语法功能及其流变[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ta”in the construction of “Ta+N”in Middle Chinese].Yuyan Kexue语言科学[Linguistic Sciences]2011.3:246-258.
Lü,Shuxiang(吕叔湘).1985.Jindai Hanyu Zhidaici近代汉语指代词[Modern Chines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Shanghai:Xuelin Chubanshe上海:学林出版社[Shanghai:Xuelin Press].
Lü,Shuxiang(吕叔湘).1999.Xiandai Hanyu Babai Ci(Zengding Ben)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Eight Hundred Words in Modern Chinese](revised edition).Beijing:Shangwu Yinshuguan北京:商务印书馆[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Ota,Tatsuo(太田辰夫).2003.Zhongguoyu Lishi Wenfa(Xiuding Yiben)中国语历史文法(修订译本)[A Historical Grammar of Modern Chinese](translation revised edition),translated by Shaoyu Jiang&Changhua Xu.Beijing: Beijing Daxue Chubanshe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Qiao,Quansheng(乔全生).1999.Hongtong Fangyan Yanjiu洪洞方言研究[Studieson Hongtong Dialect].Beijing: Zhongyang Wenxian Chubanshe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Beijing:Central Party Literature Press].
Qiao,Quansheng(乔全生).2000.Jin Fangyan Yufa Yanjiu晋方言语法研究[Studies on the Grammar of Jin Dialects].Beijing:Shangwu Yinshuguan北京:商务印书馆[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Shao,Jingmin(邵敬敏).2007.“Renjia”de zhidai gongneng ji suozhi fenxi“人家”的指代功能及所指分析[An analysis on reference and meaning of the pronoun“renjia”].Hanyu Yuyi Yufa Lunji汉语语义语法论集[The Semantic Grammar Analects on the Chinese Language],145-158.Shanghai:Shanghai Jiaoyu Chubanshe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 Press].
Sun,Lixin(孙立新).2010.Guanzhong Fangyan Daici Yanjiu关中方言代词研究[Studies on Pronouns in the Guanzhong Dialects].Xi’an:Sanqin Chubanshe西安:三秦出版社[Xi’an:Sanqin Press].
Tang,Zhengda(唐正大).2005.Guanzhong fangyan disan rencheng zhicheng xingshi de leixingxue yanjiu关中方言第三人称指称形式的类型学研究[A typological perspective:Means for referring to the third person in Guanzhong dialect].Fangyan方言[Dialect]2005.2:109-118.
Wang,Dongmei(王冬梅).1997.Zhidaici“renjia”de jufa,yuyi kaocha指代词“人家”的句法、语义考察[The study ofsyntax,semanteme on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renjia”].Hanyu Xuexi汉语学习[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1997.4:50-53.
Wang,Li(王力).2004.Hanyushi Gao汉语史稿[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Beijing:Zhonghua Shuju北京:中华书局[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
Zhang,Bojiang(张伯江),&Mei Fang(方梅).1996.Hanyu Gongneng Yufa Yanjiu汉语功能语法研究[Functional Studies of Chinese Grammar].Nanchang:Jiangxi Jiaoyu Chubanshe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Nanchang:Jiangxi Education Press].
Zhang,Yongzhe(张永哲).2011a.Fengxiang Guowang fangyan tongyin zihui凤翔虢王方言同音字汇[On the homonymous vocabulary of Guowang dialect in Fengxiang County].Xianyang Shifan Xueyuan Xuebao咸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11.1:66-72.
Zhang,Yongzhe(张永哲).2011b.Fengxiang Fangyan Daici Yanjiu凤翔方言代词研究[Studies on Pronouns in Fengxiang Dialect].Shaanxi Shifan Daxue Shuoshi Xuewei Lunwen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Zhou,Lifang(周利芳).2004.Neimenggu Fengzhen hua de rencheng daici“niaɁ54/nie53”内蒙古丰镇话的人称代词[niaɁ54/nie53][On the personal pronoun“niaɁ54/nie53”of Fengzhen dialect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Yuwen Yanjiu语文研究[Linguistic Research]2004.3:53-55.
张永哲,男,1985年生,陕西凤翔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
A Study 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ypological Features of Residual Demonstrative Pronoun“ya”in the Fengxiang Dialect in Shaanxi Province
Zhang Yongzhe
Colleg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62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ya”(伢)from residual demonstrative pronoun to emphatic marker of nominal constitu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meaning,syntax,and function.Grammaticalization of“ya”is also found in other dialects,but it differs in degrees in specific dialects.The Chinese demonstrative pronoun“ta”(他)also shares similar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with the word“ya”.
Fengxiang dialect;residual demonstrative pronoun;“ya”;emphatic marker of nominal constituent;grammaticalization;typology
H172.2
A
1671-9484(2015)03-0284-10
2014年5月28日 [定稿日期]2015年2月4日
10.7509/j.linsci.201502.029574
*《语言科学》编辑部及匿名评审专家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文中错漏概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