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险的猎物》的多模态隐喻认知研究

2015-05-14 09:21:09唐美华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表征

唐美华

摘 要:多模态隐喻研究源自隐喻理论和多模态语篇的融合,为探讨隐喻的本质与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恐怖电影《最危险的猎物》中的“受害人是动物”隐喻进行深入探讨,发现该隐喻具有恐怖语类的特点,影片中随处可见其单模态和多模态表征方式,电影媒介中的概念隐喻可借助语言、图像、手势等多模态的共同协调作用加以构建。

关键词:隐喻理论;多模态隐喻;表征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83-03

隐喻首先是思维和行动上的,其次才衍生为语言[1]。隐喻的概念本质决定了不仅语言、图像、音乐、影视等都可以成为其载体,隐喻研究也必然要从以语言为主的单模态拓展到多模态平台。多模态隐喻研究源自认知语言学与多模态语篇的融合,标志着概念隐喻研究步入一个新的阶段[2]。

影视作品是多模态隐喻重要应用载体之一,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影视作品中的多种符号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和解读提供了新的途径。《最危险的猎物》(1932)属于电影史上较早期的恐怖电影,改编自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理查德·康奈尔(Richard Connell)的同名作品(曾荣获欧·亨利短篇小说奖),该作品巧妙地融合了恐怖、悬疑、冒险等各种元素于一体。

尽管有部分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对《最危险的猎物》进行研究,但至今尚未有从多模态隐喻视角对影片进行解读的文本。在这部时长仅62分钟的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概念隐喻,其中结构隐喻“受害人是动物(猎物)”占据了中心地位。鉴于此,本文尝试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探讨影片《最危险的猎物》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结合实例解读“受害人是猎物”这一隐喻在影片中的模态表征方式,以及聚焦语言、图像、手势等多种模态是如何互动以达到隐喻意义的构建的。

一、多模态隐喻理论

(一)研究背景

经过近30年的研究,隐喻的思维性和概念性本质已得到了语言学界的普遍认同,也通过了大量语言事实的验证。然而要进一步证明隐喻的本质是概念的而非语言的,就必须证明隐喻不仅可以在语言中构建,而且可以由非语言模态或多模态来体现[3]。正是纯语言隐喻研究的不足,加上多模态语篇的研究转向和人文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趋势,促成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兴起[2]。《广告中的图像隐喻》[4]和论文集《多模态隐喻—认知语言学应用》[5]成为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这两本著作不仅开辟了传媒研究理论的新领域,而且为隐喻理论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将概念隐喻研究拓展到了跨学科的多模态研究中,为探讨隐喻的本质和应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二)概念界定

在粗略界定和区分了模态的基础上,Forceville对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进行了区分。他指出,单模态隐喻指源域和目标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来呈现的隐喻,典型的单模态隐喻有文字隐喻、图像隐喻等。多模态隐喻是目标域和源域分别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如文字—图像隐喻[3]。但是,这种区分仅仅是理论上的,往往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很难运作[6]。因为在多模态语篇中,源域和目标域可能由几种模态同时呈现。因此本文主张采用大多学者遵循的关于多模态隐喻的广义界定——由两种以上模态符号协同作用传递的隐喻为多模态隐喻[7]。

二、《最危险的猎物》剧情介绍

《最危险的猎物》属于典型的恐怖片语类,影片中到处弥漫着阴森恐怖的气氛。影片主要讲述了将军扎洛夫在一个荒岛上捕猎美国著名猎手瑞斯福德的惊险故事。瑞斯福德在乘船打猎的途中,船只撞到礁石沉入大海,所有船员除瑞思福德外,无一幸存。瑞斯福德游到附近的荒岛,在那遇到了扎洛夫将军。扎洛夫表面看上去温文尔雅,但内心却透着嗜血的残忍。打猎是他此生唯一的爱好,是他的“生活方式与生命”。捕猎的各种危险都经历过之后,猎杀动物对他不再具有任何吸引力。为了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嗜血贪欲,扎洛夫“发明了一种新动物供他猎杀”[8]。他开始猎杀人类,因为人不仅拥有动物般的四肢和直觉,还有动物所不具备的勇气与智谋,能使他的捕猎活动更复杂、更危险,因而也更有趣、更刺激。而瑞斯福德一直认为,打猎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世界上只有猎人和猎物两种东西,对自己的狩猎能力充满自信。但这次他却不慎跌进扎洛夫将军设下的陷阱中,成为不幸的“猎物”,并在狩猎较量中体验到猎物的紧张、恐惧。最终,瑞斯福德化险为夷战胜了将军,赢得了生存的权利。

三、《最危险的猎物》中“受害人是猎物”的隐喻表征

Eggertsson & Forceville指出,“受害人是动物”这一隐喻应该在恐怖电影中大量存在,是恐怖语类的特点之一[6]。电影语类的特点决定了言语、图像和声音等多种模态都可以用来构建概念隐喻。本研究证实了上述论断:《最危险的猎物》中“受害人是动物”贯穿整部影片,隐喻表征方式既有单模态隐喻(语言隐喻或图像隐喻),也有多模态隐喻。

(一)单模态表征

1.语言隐喻。影片开篇部分有场瑞斯福德和好友惠特尼的对话,惠特尼表示同情美洲虎,追问瑞斯福德:“如果和老虎异地而处,你会有什么感受?”瑞斯福德说他从没想过,他认为世界由两类人组成——猎人和猎物,而幸运的是他是猎人。此时的瑞斯福德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马上就要由猎人变为被人追杀的猎物。随着情节的发展,在将军扎洛夫的逼迫下,瑞斯福德不得不变成将军的狩猎对象,当他和夏娃被将军和一群猎狗逼到树上时,瑞斯福德感叹:“我曾经将这些动物逼至绝境,现在我处于他们的处境,终于知道他们的感觉了。”两处前后呼应,“瑞斯福德是猎物(老虎、猎狗)”这一隐喻通过语言模态呈现了出来。

2.图像隐喻。在片头瑞斯福德沉船后来到小岛上将军的住所敲门时门环的特写:一个中箭的男人抱着个已死的女人。如果脱离影片情境,观众会认为此处是对恐怖气氛的渲染,没有隐喻的存在。但是,在瑞斯福德进屋后,将军扎洛夫让仆人伊凡送他上楼休息,镜头对楼道上的壁画给了特写,此处雕刻部分与门环一致,只是进行了更全面的展现,门环上看到的那个中箭的男人其实有着马的身体,中箭的是人的上半身,而他的下半身却是马的形状,这里既出现了源域“马”,也出现了目标域“人”。Forceville认为这类隐喻隶属于单模态图像隐喻,并将之命名为杂合隐喻(hybrid metaphor):源域和目标域是“融为一体的”(fused),源域的一部分和目标域的一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一种杂合(hybrid)现象,构成一个单独的格式塔(gestalt)[9]。

(二)多模态表征

1.电影海报。电影海报作为电影艺术中独特的视觉符号形式,是电影自己的“语言”,其蕴含的隐喻意义可以比文字更明确、更直观地传递影片的主题信息[10]。《最危险的猎物》的海报采取上、下布局,将军扎洛夫占据上方突显的地位,姿态悠闲地抽着烟,而瑞斯福德和夏娃只占据了下方很小的空间,且二人面目惊恐,作逃亡状。海报的色调使用黑白两种强对比色,同时大面积的绿色背景和墙上悬挂的人头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片名“The Most Dangerous Game”以显眼的黄色在海报中间呈现出来。事实上“game”这里本身就是一词多义,作者选词可谓别具匠心。在《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第二版)》(2007年)中,game除了有“游戏、消遣”(an activity that you do for fun that has rules, and that you can win or lose)之意外还有一意思指“猎物”(wild animals, birds, and fish that people hunt)[11]。由于无法在汉语中找到相应的包含上述两层意义的对应词,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其一来翻译,结合上下文语境,两种意思都有体现,但“猎物”似乎更为适合,因此也本文将题目翻译为《最危险的猎物》。那么,这幅海报是通过哪些模态来构建隐喻映射电影情节的呢?本文认为海报本身就是多模态隐喻,具体地讲,是文字-图像隐喻:文字模态game来指示源域(猎物),图像模态即海报。

2.将军扎洛夫的“新发明”。在瑞斯福德和夏娃兄妹第一次见面的晚上,将军讲述自己的狩猎经历,谈及自己曾猎过非洲水牛、亚马逊美洲虎,但是发现这种打猎一点意思都没有,于是很神秘地说:“我发明了一种新猎物。”瑞斯福德问:“是老虎吗?”将军摇头:“老虎就只有爪子和利齿,其他什么都没有。”在此处,将军没有点明他的新猎物是什么。但在瑞斯福德发现将军杀死夏娃哥哥马丁之后,将军原形毕露,逼迫瑞斯福德成为自己的“猎物”,在押送瑞斯福德出门时,将军“好心地”递给了他一把猎刀,并说“拿着你的爪子和利齿。”这里通过语言、画面和动作等模态综合将“瑞斯福德是老虎”这一隐喻呈现了出来。

3.仆人是动物。在第一次见面时,将军对瑞斯福德解释,仆人伊凡不会讲话,是个哑巴。后面知道他的所有仆人都是不说话的,他们没有语言,没有思想,野蛮粗鲁,只听主人的号令,所有这些都和圈养动物无异。当将军发现瑞斯福德没有想象中好对付,而离游戏结束时间又快到了,他吹响了牛角哨。这时出现了这样的镜头:仆人们和群猎狗冲出门来,一起奔向号角响起的方向。这种镜头的“共时叠加”的处理方式把两个属于不同范畴的成分表现为一个位于同一个时空的统一体[2],通过“并置”将“仆人是猎狗”这一隐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本文从多模态隐喻角度对影片《最危险的猎物》进行了解读,探讨了结构隐喻“受害人是猎物”在影片中的单模态和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研究还发现,尽管影片的中心隐喻是“受害人是动物”,但是根据隐喻出现的具体情境,源域“动物”会指示不同的种类,如老虎、马、猎狗、豹子等,相应的映射项也就自然不同。这也证明了K?觟vecses所说,同一个隐喻的映射项在两种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中可能会有差异,不同情境下隐喻的映射项也会有所不同[12]。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2011,(1):1-10.

〔3〕Forceville Charles.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 Agendas for research[C]. In Forceville & Urios-Aparisi (eds.), Multimodal Metaphor[M] (pp. 19-42).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 Co. KG,2009.

〔4〕Forceville Charles.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1996.

〔5〕Forceville Charles & Eduardo Urios-Aparisi(eds.). Multimodal Metaphor[M].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 Co. KG,2009.

〔6〕Eggertsson & Charles Forceville. Multimodal expressions of the HUMAN VICTIM IS ANIMAL metaphor in horror films[C]. In Forceville & Urios-Aparisi (eds.), Multimodal Metaphor[M] (pp. 429-449).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 Co. KG,2009.

〔7〕赵秀凤.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合模型—以政治漫画为例[J].外语研究,2013,(5):1-8.

〔8〕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阅读(4)[M].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2004.

〔9〕Forceville Charles. Metaphors in pictures and multimodal representations. In Raymond W. Gibbs, J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pp.46-482).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10〕冯玉娟.电影海报中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构建[J].电影文学,2012,(18):135-136.

〔11〕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第二版)[M].麦克米伦出版社,2007.616.

〔12〕K?觟vecses Zoltán. Metaphor in Culture: 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多模态隐喻表征
“定篇”及其课堂教学有效性表征
求知导刊(2016年33期)2017-01-20 13:48:06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未来英才(2016年16期)2017-01-11 19:45:28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科教导刊(2016年20期)2016-12-27 17:31:06
从相似性看水资源保护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38:31
铁锰双组分氧化物催化剂低温催化还原性能表征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0:59:05
两例铜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28期)2016-07-15 04:18:49
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6期)2016-07-12 14:13:31
多模态隐喻对比分析中外亲情类公益广告
对化学语言及其教学的再认识
化学教学(2015年7期)2015-10-08 0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