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漫,卓 泉(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健康管理科,重庆40003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糖尿病(DM)已成为全球严重危害人类公共卫生与健康的重大问题。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估计DM患病人数将从2000年的3.66亿增加至2030年的5.52亿,且发展中国家增加速度最快[1]。2010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关于我国DM现状中指出我国目前25~64岁人群中9.7%处于DM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葡萄糖耐量异常(IGT)]状态[2]。
一般认为,DM是中老年疾病,但随着生活方式、环境的改变,亚健康状态以及疾病年轻化正逐渐受到重视,DM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成为降低DM发生率的重要措施。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提出IFG的新概念后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认为IFG人群是DM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3]。目前FPG已成为健康体检的重要筛查项目,对及时发现隐性DM患者和提高DM诊断率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综述及荟萃分析(meta分析)方式分析我国40岁以下健康体检人群FPG异常情况,为健康体检和DM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
1.1 资料
1.1.1 检索策略 在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数据库上检索“健康体检”、“空腹血糖”、“糖尿病”、“血糖异常”以及“患病率”等关键词。
1.1.2 纳入标准 (1)报道健康体检人群FPG情况;(2)人群年龄需有40岁以下分组;(3)健康体检人群包括未诊断及既往诊断DM人群;(4)IFG、DM诊断标准需明确,且按照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3]:FPG<6.1 mmol/L为正常,6.1~7.0 mmol/L 为 IFG,>7.0 mmol/L 为 DM;FPG>6.1 mmol/L为FPG异常;(5)需描述报道人群基本特征,如地区、年龄、性别、职业等;(6)中文或者英文文献。
1.1.3 排除标准[2](1)综述、新闻、评论;(2)研究资料重复者或同一作者同年发表多篇类似文章者,选择样本量最大者;(3)人群基线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1.2.1 数据提取 采用双人分别独立提取信息法,若有争议者,2人讨论决定或寻求第3人决定。提取项目包括:作者、发表时间、地区、样本量、年龄性别特征、FPG资料等。
1.2.2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tata Version 12.0(StataCorp LP,College Station,Texas,USA)软件;Meta 分析的异质性采用I2分析。所有的Meta分析都因异质性高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因此,采用D+L(DerSimonian and Laird)法分析[4]。
1.2.3 质量评价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5],评判标准如下:(1)目标人群有明确的定义;(2)抽样方法具有代表性;(3)详细描述纳入和排除标准;(4)适当的样本量大小;(5)标准化的数据收集方法;(6)可靠性的检测方法;(7)有效性的检测方法;(8)合理的统计方法。以上每个指标分值1分,每个研究质量评价分值0~8分。
2.1 文献筛选 通过万方数据库检索到105篇,维普数据库检索到106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到366篇,共检索到577篇文献。第1轮筛选删除重复文献131篇;第2轮筛选即通过看标题删除不符要求文献274篇;第3轮通过阅读摘要筛除不符合要求文献88篇;第4轮筛选通过阅读全文筛除不符合要求文献65篇,共有23篇文献入选。
2.2 入选文献基本特征 纳入的23篇文献共纳入252 114名健康体检者;职业按文献中作者划分为2类:一般人群(即未分类,包含各种职业)和事业单位职工。23篇文献研究时间跨度为2003~2012年,研究地区涉及七大地区的6个地区:华东(山东、江苏、安徽、浙江)7篇,华南(广东)5 篇,华北(河北、辽宁)3 篇,华中(河南、湖北)3篇,西南(四川、重庆)3篇,西北(宁夏、新疆)2篇。23篇文献观察指标主要分为:FPG异常(即FPG>6.1 mmol/L)、IFG以及DM。根据2010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我国大宗DM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人群DM前期发生率为9.0%[2],按此发生率为准,以95%置信度(95%CI)及3%误差值估计合适样本量为350人,以此将23篇文献分为大于或等于350人组和小于350人组。见表1。
2.3 40岁以下健康体检人群FPG异常发生率估计
FPG异常包含了IFG、IGT及DM,但23篇文献中均未涉及IGT。23篇文献中有21篇描述了FPG血糖异常情况,见图1。其中IFG+DM合并发生率为4.68%(95%CI 3.79%~5.57%),报道中最高发生率为21.52%(95%CI12.46%~30.58%),最低发生率为0.63%(95%CI-0.6%~1.87%)。
表1 23篇入选文献基本特征
表2 不同亚组FPG异常情况的Meta分析
图1 40岁以下健康体检人群FPG异常发生率
2.4 不同性别健康体检人群FPG异常分析 共13篇文献描述了不同性别FPG异常情况,见图2。其中男性FPG异常(IFG+DM)合并发生率为7.66%(95%CI 5.95%~9.38%),女性FPG异常合并发生率为4.08%(95%CI 2.79%~5.37%),男性FPG异常合并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OR=2.22(1.51~3.27)]。见表 2。
2.5 不同年龄健康体检人群FPG异常分析 30岁以下人群IFG异常发生率为1.07%(95%CI 0.56%~1.57%),DM 患病率为 0.42%(95%CI 0.18%~0.65%)。30~<40岁人群IFG异常发生率为4.64%(95%CI 3.32%~5.97%),DM 患病率为 1.28%(95%CI 0.82%~1.75%)。见表2。
2.6 其他不同分组健康体检人群FPG异常分析 不同地区FPG异常发生率不同,其中西南地区FPG异常合并发生率最高,为6.46%(95%CI 2.98%~9.95%),其次是华中地区6.15%(95%CI 1.51%~10.79%),合并发生率最低为西北地区3.24%(95%CI 0.18%~6.30%);从职业角度看,事业单位职工FPG异常合并发生率(6.20%)明显高于一般人群(2.60%);根据样本量合理与否,将研究根据样本量分为大于或等于350人组及小于350人组,结果显示大于或等于350人组较小于350人组(4.60%)有较低的FPG异常发生率(6.56%)。见表2。
图2 40岁以下健康体检人群男女性FPG异常比较
DM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感染、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素抵抗与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和胰高血糖素活性增高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FPG异常人群成为DM的巨大后备军,有研究显示,不足1/3的FPG异常人群血糖能逆转为正常,而大部分人血糖将维持FPG异常状态或者发展为DM[29]。2010年新英格兰杂志报道的DM大宗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39岁人群总的DM患病率为3.2%,而在40~59岁年龄段迅速上升至11.5%,提示在小于40岁年龄段内有很大比例DM前期人群发展为DM,因此了解小于40岁年龄段人群高血糖状态相当重要,在此阶段进行干预可降低DM发生率,但本文报道的FPG异常发生率(4.68%)低于该杂志报道的DM前期发病率(9.00%),原因可能是研究人群有差异所致[2]。本文发现小于30岁年龄组IFG发生率及DM患病率明显低于30~<40岁年龄组,提示30~40岁的人可能因生活方式、工作压力、运动减少、饮食习惯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改变而导致FPG异常。研究证明,膳食脂肪可增加胰岛素抵抗,运动减少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这均与FPG升高有关[29]。本文发现小于40岁人群男性FPG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OR=2.22(1.51~3.27)],这可能与这个年龄段男女的生活方式不同有关,男性工作压力较大,又有抽烟、喝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也与大多数研究相符[11,22,24]。从职业角度看,事业单位人群可能因生活方式、饮食等差异有更大风险导致FPG异常。从我国地区分布看,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有更高的FPG异常发生率,可能与地理位置及处于内陆饮食习惯差异有关。根据样本量分析,样本量大于或等于350人组FPG异常发生率与23篇文献总的发生率相差不大,增加了结果的稳定性。
纵观全文仍然有许多缺陷,由于纳入文献研究质量有差异,导致meta分析异质性很高(I2>90%),对结果判定产生影响,目前仍然缺乏高质量大样本的横断面研究,特别需要更多关于该年龄段人群的研究。另外,本文的研究对象并非标准的流行病学抽样所得,这可能是导致结果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将影响研究结果的推广,但需要强调的是,该结果仍然对健康体检单位有参考作用,强调了FPG检测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男性健康体检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DM前期人群和40岁以下人群的健康宣教,以预防和延缓DM的发生,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
[1]Whiting DR,Guariguata L,Weil C,et al.IDF diabetes atlas: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1 and 2030[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1,94(3):311-321.
[2]Yang SH,Dou KF,Song W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25):2425-2426.
[3]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2014,33 Suppl 1:S62-69.
[4]Higgins JP,Thompson SG,Deeks JJ,et al.Measuring inconsistency in metaanalyses[J].BMJ,2003,327(7414):557-560.
[5]Boyle MH.Guidelines for evaluating prevalence studies[J].Evid Based Mental Health,1998,1:37-39.
[6]刘玉枝,王凤玲,郑晓丽,等.19169名体检者空腹血糖检测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8):2372-2373.
[7]马荣炜,张宏利,姚媛,等.石家庄市5678例成年人健康体检糖尿病患病率调查[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5):14-15.
[8]于文皎,白清华,籍颖辉,等.大连市西岗区政府健康体检血脂、血糖、尿酸结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9):116-117.
[9]封占民,于家军,王守燕.滨州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高血糖检出率资料的分析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1):17-18.
[10]王益武,吴广忠.不同年龄段糖尿病分布及受损情况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2686-2687.
[11]施志农,陈健康,陈继梅.3372名健康体检者空腹血糖结果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11):1023-1025.
[12]孔春妍,刘艳萍.济南市区中青年人群糖尿病前期发病趋势及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2):1261-1263.
[13]廖远泉,王后伟,倪小平.皖南泾县557例门诊病人和健康体检者空腹血糖检测结果分析[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1,9(2):101-103.
[14]肖国龙.烟台部分企事业健康体检职工糖代谢异常情况调查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5):444-445.
[15]葛国兴,钟亚萍,倪桂娜.2009年-2011年绍兴部分人群空腹血糖变化趋势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7):1683-1686.
[16]杨少玉,章先桂,熊艳,等.8250例健康体检者高血糖发病情况分析报告[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9):1103.
[17]李明.民航某飞行分院健康体验人群空腹血糖受损情况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6):149-150.
[18]陈育,马学毅,吴系美,等.东莞市健康体检人群空腹高血糖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海南医学,2013,24(1):126-128.
[19]郭凯霞,朱兆恩,高华.健康体检者空腹血糖值与相关指标的关系[J].实用医药杂志,2005,22(7):635.
[20]陆勤.广州某机关公务员2007年体检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9):3760-3761.
[21]梁连辉,蔡常辉,陈述文,等.健康体检者中高血糖检出率分析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5):161-162.
[22]刘运双,张丽萍,李凤华,等.10502例体检者空腹血糖分析[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3):181-182.
[23]陈宏安,廖忠友,谢琳刚.2165例健康体检人群空腹血糖检测结果统计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10):1081-1083.
[24]陈永宏,周建中,龚涛,等.16367例健康体检人群空腹血糖状况分析[J].四川医学,2009,30(6):818-820.
[25]李娟,王铁荣,武晓云.9358名中青年体检结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4):369-371.
[26]刘荣军.社区健康体检人员空腹血糖与相关指标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7):104.
[27]徐杰伟,蔡早育,温少磊.佛山地区3394例健康体检人员空腹血糖分析[J].江西医学检验,2004,22(2):149.
[28]邝树均,劳伟强,陈立科,等.开平市三埠城区中青年人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4):36-37.
[29]Lindstrom J,Louheranta A,Mannelin M,et al.The Finnish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DPS):Lifestyle intervention and 3-year results on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J].Diabetes Care,2003,26(12):3230-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