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代江,李凌珊,赵成元,陈 健(红花岗区人民医院心内科,贵州遵义563000)
多种累及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均能逐渐发展、演变为慢性心力衰竭,其病因常是多方面和综合性的,发病机制也较复杂,病情呈阶段性缓慢进展,最终导致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甚至心力衰竭。由于这一过程导致了心脏不可逆的器质性改变,不易被传统药物所逆转,因此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情不易得到控制,预后较差,这在老年患者和原发病复杂的患者中显得更为突出。因此,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键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但慢性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困难,患者就诊时大多已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血浆B型钠尿肽(BNP)主要是由心室分泌的、敏感性极高的肽类物质,慢性心力衰竭早期BNP水平显著增高,并随疾病进展呈增长趋势[1-2]。为了探讨BNP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意义、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及其在评估慢性心力衰竭预后中的价值,作者开展了BNP与慢性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心内科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 例;年龄 45~75 岁,平均(60.3±12.3)岁。其原发病的分布为:高血压34例(34.00%),冠心病48例(48.00%),瓣膜病10例(10.00%),心肌病 8例(8.00%)。其中左心力衰竭40例,右心力衰竭28例,全心力衰竭32例。排除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如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肺栓塞等)和有精神病史患者。患者入院时的心功能[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Ⅰ级15例,Ⅱ级28例,Ⅲ级45例,Ⅳ级12例。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采用德国西门子SIEMENS ADVIA Centaur C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定量检测每例患者的BNP水平。
1.2.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常规采血4 mL,放入预留有抗凝剂的试管内,标记患者信息并送检,置入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中,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BNP水平,待结果回报后做好记录工作。患者入院后当天即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左心室的泵血功能;行胸部DR检查,测量患者的心胸比。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正规的抗心力衰竭治疗2~4周,根据患者出院时的BNP水平,将其分成观察组48例(BNP≥400 pg/mL)和对照组 52 例(BNP<400 pg/mL),并对上述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门诊或者电话随访,统计心脏不良事件(指心源性死亡和30 d内因心力衰竭加重再次住院)的发生率。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原发病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s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浆BNP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NYHA分级Ⅰ、Ⅱ、Ⅲ、Ⅳ级患者BNP水平平均值分别为(112.3±19.8)、(360.6±39.6)、(650.4±54.6)、(1 060.6±66.7)pg/mL。表明BNP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而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左心室功能与血浆BNP水平的相关性 根据各参数的参考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LADD<35 mm、LVDD<50 mm、LVEF≥50%)和异常组(LADD≥35 mm、LVDD≥50 mm、LVEF<50%)。异常组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 与 LVEF、LVDD、LADD 均呈正相关(r=0.79、0.71、0.48,P<0.05)。见表 1。
表1 左心室功能与血浆BNP水平的相关性
2.3 心胸比与血浆BNP水平的对应关系 患者的心胸比越大,其BNP水平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心胸比值与血浆BNP水平的相关性(ss)
表2 心胸比值与血浆BNP水平的相关性(ss)
心胸比参考值范围<0.50 0.50~<0.55≥0.55 n 心胸比 BNP(pg/mL)27 37 36 0.45±0.02 0.53±0.01 0.63±0.07 120.4±29.6 538.8±79.3 1 100.2±211.5
2.4 血浆BNP水平与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 在为期1年的随访中,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分别失访4例和5例,失访率分别为8.3%和9.6%。观察组完成随访的44例患者中发生心脏不良事件23例,发生率52.3%,其中8例死于泵衰竭,15例30 d内因心力衰竭加重再次住院;对照组完成随访的47例患者中因30 d内心力衰竭加重再次住院7例,发生率14.9%,无死亡病例。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脏是维持全身血液供应的核心脏器,其功能不仅受自身结构的影响,还接受来自其他系统的调控。因此,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众所周知,冠心病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该病通常是由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病同样可以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肺源性心脏病可以导致右心力衰竭。而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能加快慢性心力衰竭的进展,加重患者病情。因此在评估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时应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患者的原发病不同,评价的指标也就因人而异,尚无明确的定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适用于临床症状典型、心室重构明显的患者,而对于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的患者不太适合[3]。通常生化学指标有较高的敏感性时,疾病早期就会有大幅度的升高。经一系列研究发现[4],心脏分泌的BNP与心功能和影像学检查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能有助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3.1 心功能体现了患者对体力劳动的耐受程度,是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直接反映。研究表明,心功能分级越高,BNP水平越高,这说明BNP也能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疾病进展情况,并且当患者的心功能仅为Ⅰ级时,BNP水平就有了大幅度的升高,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3.2 利用超声心动图,能更直观地观察到心脏的内部结构,能准确地判断心室重塑的进程。LVEF是反映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当LVEF≥50%时,才能保证全身正常的血液供应。LVDD反映了心脏的顺应性和舒张功能,当心脏的收缩功能下降时,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LVDD的值也随之增大,当超过50 mm时,心脏处于失代偿状态。慢性心力衰竭时,一方面由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减弱,因此在心室收缩期,血液从左心室反流至左心房,导致LADD的值逐渐增大,最终超过35 mm。从研究结果看,BNP与超声心动图的参数具有相关性,能间接反映出心室重塑的进程,对判断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3 心胸比是最简单的判断心脏增大程度的指标之一。其正常值为0.52,慢性心力衰竭最主要的影像学表现就是心室和心房的增大。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程越长、病情越重,心胸比就越大。本次研究表明,BNP水平随心胸比的增大而升高。因此BNP也能间接反映出心脏的增大情况。
3.4 临床上目前最关注的是心脏不良事件,最主要的任务也是要降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次研究表明,经治疗后BNP水平与心力衰竭的预后密切相关,其临界值为400 pg/mL,如BNP大于或等于该临界值,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预后不良;反之,经治疗后BNP水平明显降低,如低于400 pg/mL,则预后较好。综上所述,BN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其能准确地评价左心室的功能改变,有助于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明确诊断,对疾病治疗和预后判断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虽然本次研究发现BNP与心功能分级和心胸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需要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加强和完善。此外,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BNP>400 pg/mL时,具有诊断意义[5-6]。但是实际研究表明,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BNP水平在300~400 pg/mL时,应提高警惕,做好鉴别诊断工作,以防延误治疗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7]。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BNP水平升高时,应做好以下防范措施[8-10]:(1)减少盐的摄入量,控制每天饮水量,尽量减少静脉滴注量,可将药物的使用方法改为静脉泵入或口服。患者若出现明显的水肿症状时,可联合使用呋塞米和螺内酯,进行利尿治疗。此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期也要避免蛋白质的大量摄入,及时补充复合维生素和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2)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锻炼的方式、时间和运动量取决于患者的心功能,一般要求控制在患者的耐受范围内,切忌剧烈运动。此外还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3)冬末春初要做好保暖、防寒工作,避免上呼吸道感染,以免诱发急性心力衰竭。
[1]李玲,郭亚琼,王坤.血清B型尿钠肽测试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8):123-124.
[2]阮家兰,杨文元.B型钠尿肽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6):2163-2165.
[3]陈勇,崔继志.B型钠尿肽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评估[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2):79-80.
[4]谭家晶.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3):277-279.
[5]章小军.血浆B型钠尿肽与血清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2):1462-1463.
[6]王跃荣,张栋梁,李岚,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与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分析[J].检验医学,2011,26(7):433-435.
[7]杨常青.B型钠尿肽测定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88-89.
[8]宋佐莉,王素梅,刘树业.B型钠尿肽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评估及危险分层中的价值[J].广东医学,2011,32(7):883-885.
[9]李红霞,陈建华.血浆脑钠肽对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8):1209-1210.
[10]陈琦玲,刘梅颜,胡大一.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5):75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