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选修课开设是高中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选修课具有选择、自主等方面的特性,在小说教学中探索利用选修课模式进行纵横交织阅读、个性多元解读、兴趣先导乐读、影视作品爱读、校本教材热读,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发展,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小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秋,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增加了选修课的比重,旨在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让学生认识学科的价值与研究方法,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科素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学科必修课为五个模块《语文(必修一)》《语文(必修二)》《语文(必修三)》《语文(必修四)》《语文(必修五)》。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
我校围绕这五个系列,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了由“文化科学课程”“修身明理课程”“艺塑人生课程”三大课程群组成的开放性、个性化课程体系,开设“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评议”“经典诵读”等选修课。
一、纵横交织阅读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不同,它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发挥学生的个性。在选修课教学中,不必拘谨于教学范式的限制,可以纵横交织进行立体式教学。如:鲁迅的作品《药》侧重动作描写,《阿Q正传》侧重心理描写。日本芥川龙之介的《橘子》侧重灰暗环境中的一抹亮色。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多渠道、多形式选取不同侧重点的小说进行对比。选修课模式打破单篇小说各自为营的教学方式,利用菜单式增加选择性。可以围绕一个专题,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形成一个对比系列,进行纵横交织对比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梳理脉络,用经纬交错的方式表述阅读结果。
又如叙述视角,可以选择《桥边的老人》和《一个人的遭遇》进行比较阅读。教师与学生充分进行讨论,分析出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小说中的作用。
此外,纵横交织阅读可以灵活运用,几篇作品横比,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纵比,同一篇作品不同处理方法的比较,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个性多元解读
本轮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目的是“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现阶段以必修课程为主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必将会有力地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1]小说的解读最能体现个性化思想,经典名著《史记》因王立群的解读而变得更浅显,《三国演义》有易中天的《品三国》而变得有现代气息。于丹释《论语》,阎崇年讲《清史》,鲍鹏山评《水浒传》,姚淦析《道德经》,经典名著在创新解读中变得更具个性、更接地气。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课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自主权和发言权。如反映印度女性生活的小说《素芭》,针对“家人为何把素芭嫁出去当作一种解脱”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补充介绍印度社会的过去和现在。又如《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结局,“祥林嫂如果在当今社会,她会死吗?她还会不会再婚?”《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宝玉为什么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此类问题既有时髦感又有时代感,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激发思维的活跃性。选修课模式的课堂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问题较深层次的理解能力、运用相关知识客观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充分完整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构建了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
必修课程注重公平发展,选修课程注重个性发展,我们教师要把两者和谐统一,坚持用两条腿走路,把选修课模式运用在必修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爱上语文,让课程富有生命力。
三、兴趣先导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清楚自己语文学习的兴趣所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这样才会发自内心的参与课堂,让课程有利于自身语文素养的全方位发展。[2]
长期必修课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一上课就犯困,一写作业就犯难,老师一看成绩就犯愁”的现状。究其原因,是答案的唯一性限制了思维的多元性,例如,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这篇经典的课文该怎么教,参考教材提供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对这篇文章,我是利用“百家讲坛”式授课,不仅局限于“林黛玉进贾府”这个事件在课文中的描述,而是讲学生感兴趣的红楼故事。既借鉴了刘心武对红楼的研究,又有自己的解读方式。《红楼梦》中的《枉凝眉》《葬花吟》等曲目在课堂上亲自演唱,教师的示范式引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原本干瘪的文字激活了。如果条件允许,给学生观看《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相关片段,结合课文展开剧情分析,讨论宝玉、黛玉和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最后明确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这样的教学,让很多原来不喜欢《红楼梦》的学生主动到图书馆借书阅读,学生的阅读热情高涨,掀起“我的红楼我的梦”阅读热潮。开放自由的选修课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也获得了知识。
四、影视作品爱读
传统的小说教学往往是教师“说”,学生“听”,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我们把影视作品欣赏引入课堂,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文学作品。《辛德勒名单》《娜塔莎》等作品,我们可以看电影,以直观的方式掌握剧情,再分析人物形象及小说的主旨意图。
在观看了别人的作品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改编作品,让学生当一回编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教师介绍作品改编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明白:改编是将一种艺术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再创作,其特征具有创造性和制约性。第二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个性化解读。例如,对《祝福》的改编,“祥林嫂的死”这个场景,班内有同学进行了再创作,“让祥林嫂穿越到现代社会,祥林嫂没有死,她活下来了,而且凭自己的能力成了一位女强人,但并未嫁人,而是领养了像阿毛那样大小的孤儿”。改编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校本教材热读
选修课程的小说模块不必仅局限于《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还可以通过自编校本教材的形式,拓展教学内容。借助校本课程开发的平台,搜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选取相关的小说作品,满足不同个性特长,不同审美情趣的学生。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发相应教材。文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说的宽度与生活的宽度亦相等,学生对远离自己生活背景的作品总是缺少体验激情,他们所关注的是现实生活的焦点,也关心父辈和祖辈刚刚走过的昨天的生活原貌。为了让学生能全方位地感受小说广阔的社会内涵和多姿多彩的表达形式,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选编一些与时代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不同学生的阅读鉴赏激情和兴趣的小说,作为选修课的校本教材。[3]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有开放性和逻辑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要真正达到让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回归生活,激发学生想读、想写,想评,从而达到会读、会写、会评的学习境界。
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的建构者;学生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我们教师要尽量让教学与生活接轨,让课程与时代相融,有选择地、有创造性地设计和挖掘课程资源,建设开放而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总之,选修课程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选修课模式实施教学,整合必修和选修课程,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积累语文知识,感受语文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S],2012
[2]蒋婕.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策略[J].教学研究,2012(1).
[3]温德峰.把小说鉴赏的权利还给学生[J].当代教育科学,2003(2).
作者简介:高海丽,女,1980年生,汉族,浙江省丽水市人,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