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呼应,沟通你我”
——例谈综合题的小问设计

2015-05-13 07:09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徐相柱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综合题直角数轴

☉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 徐相柱

“上下呼应,沟通你我”
——例谈综合题的小问设计

☉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 徐相柱

中考综合题的解题研究、命题研究一直都是很多同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全卷的最后一题,命题组在设计时更是匠心独运,苦心经营,从而带来很多命题考查功能之外的试题立意、教学指向.当然也有个别考题出现了一些美中不足的现象,这在文1、2中得到商榷和改进,这种本着命题研讨的精神而开展的教研活动是十分难得的,值得我们学习.下面也列举两个题例,根据个人喜好也做些赏析或改编,就教于大家,期待批评.

一、题例及改编

题例1(2015年1月江苏省某市某校七年级上学期复习卷)数轴上,点A表示-3,点B表示5,点P表示数p.当AP=10BP时,求p的值.

思路分析:成功求解这道题有两个难点,一是分类讨论,即点P在线段AB上或AB的延长线上;二是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列出方程.

命题商榷:考虑到这道习题的难点分解,可以将问题做如下的分步设问,使得不同的学生在这道习题上都能取得相应的得分,从而追求更好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

命题改编:数轴上,点A表示-3,点B表示5.

(1)从A点出发,点在数轴上向右移动4个单位到达C点,则点C表示的数是_____,BC=_____.

(2)线段AB上有一点P,PA=k·PB,点P对应的数是p.

①当k=1时,p=_____;

②当k=3时,p=_____;

③p=_____(用含k的式子表示).

(3)数轴上有一点N,当AN=10BN时,求点N所对应的数n.

解法提示:(1)1,4.

(2)①当k=1时,点P恰为AB的中点,于是对应着上一个问题,即此时点P位于(1)中的点C处.

②当k=3时,点P为线段AB的四等分点之一,容易求出此时BP=2,于是p=3.

③从绝对值几何意义、线段角度可以列出方程,p+ 3=k(5-p),解得p=

(3)与(2)相比,从“线段”到“数轴”,点N也就是上一问中的P,“10”就是上一问中的“k”,还是从两点之间的距离来构造方程处理较好些,而且需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第一种情况,点N在线段AB上,10(5-n)=n+3,解得n=

第二种情况,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10(n-5)= n+3,解得n=

题例2(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第24题,14分)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定点A(-1,0)、B(4,0),抛物线y= ax2+bx-2(a≠0)过点A、B,顶点为C,点P(m,n)(n<0)为抛物线上一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顶点C的坐标.

(2)当∠APB为钝角时,求m的取值范围.

思路简述:简要给出第三问的思路,结合第二问的求解,强化条件“若m>当∠APB为直角时”得点P的坐标为(3,-2).构造图1分析.

图1

设存在一个图形满足题意,此时C、P相应平移到C′、P′处,将点P′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到P1处,作P1关于x轴对称的点P2,此时连接P2C′,应该恰好经过点A,才是符合要求的平移状态.

命题商榷:求解第二问时已经获得直角位置,进一步分析钝角的状态;而第三问却利用所谓的强化条件让学生倒过去,重拾这个直角位置,这与综合题各个小问之间“一步一步向上走”的命题取向有所偏离.此外,作为这道综合题最难的第三问,还有两个难点:难点之一,在于如何将其中一个点平移后利用“将军饮马”模式实现定位作图;难点之二,定位作图出来后,能否顺利解出答案也会阻拦不少学生,因为运算较繁,惜时如金的考场,挑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导向“多思多算”的境地,值得商榷.

变式改编:如图2,平面直角坐标系下,抛物线y=ax2+bx-2(a≠0)经过点A(-1,0)、B(4,0),顶点为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顶点C的坐标.

(2)设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为D,连接AD、BD,求证:AD⊥BD.

图2

(3)点P为抛物线在第四象限内一点,当∠APB为直角时,将该抛物线向左或向右平移t(0<t<)个单位,点

C、P平移后对应的点分别记为C′、P′,是否存在t,使得首尾依次连接A、B、P′、C′所构成的多边形的周长最短?若存在,求t的值并说明抛物线平移的方向;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改编意图:与原题相比,给出草图、改变第二问,使得入口较原题更宽,而且第三问删减无关旁枝的干扰(如点P(m,n)(n<0)为抛物线上一点,若m>,当∠APB为直角时),直接给出点P为抛物线在第四象限内一点,条件是等价的.当然,最后一问保持了原貌,读者不妨参与优化,笔者思考很久,但未能使运算量减少“.少算多思”是命题的一种追求.

二、进一步的思考

1.较难综合题的设问宜渐次生长、引导参与

我们知道,较难的综合题常常所占的分值也较大,如果这样的习题只有一个较难设问(如上文题例1),则容易造成更多的学生在考场上简单放弃,从而造成试题在区分度、信度上的不足.这时将问题重新改编,从一个十分简单、好懂的基础条件出发,渐次生成、变式拓展,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应答,而最后的问题又要真正起到“把关”作用,让一道题目就能使不同的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很好的区分.

2.不同小问之间需要加强关联、沟通你我

当前很多中考综合题下面的几个小问题的设计多以并列式问题为主,如题例2这样,三个小问之间并无递进式关系,但是它们的求解思路、后一问的解题念头的来源却又需要借助上一问的思路启发,像这种命题设计技术就是注重关联.此外,如题例1的改编那样,第一问中的点C成为下一问中的点P,而最后一问中的N点沟通着上一问中的P,这种关联前后、沟通你我的设计都需要精心构思,待到习题讲评时也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体会.

1.邬吉利.一类“伪坐标系”考题的评析与商榷[J].中学数学(下),2014(8).

2.朱月祥.改编考题为研讨,追求简洁重关联[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2014(12).

3.贺信淳.从多角度审视一道中考试题说开去——谈对初中数学教育现状之惑[J].数学通报,2013(12).

猜你喜欢
综合题直角数轴
巧用全等形 妙解综合题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题
数轴的作用
多少个直角
an=f(Sn)型数列综合题浅探
巧用“一线三直角”模型解题
化归矩形证直角
建立表象感知属性
——《认识直角》教学片断与解读
如何学好数轴
圆周运动与抛体运动的综合问题求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