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向错误说“NO”

2015-05-13 07:09山东省沂源县实验中学崔春近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考试题象限本题

☉山东省沂源县实验中学 崔春近

敢于向错误说“NO”

☉山东省沂源县实验中学 崔春近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或教研活动中发现课本中的一些习题答案,甚至中考试题及其参考答案,有时也存在错误,如何引领学生面对这些错误,怎样处理这些“权威”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将错误变为教学新的资源,将错就错,让学生在对抗错误的过程中理顺问题出现的来龙去脉,敢于向错误说“NO”.下面,笔者结合几种错误的类型谈谈自己的粗浅做法.

一、“一厢情愿”型

阅读上面材料,解答下列问题.

教师:此题的分析有没有问题?

课堂中教师故意根据参考答案的求解思路给学生分析,等待学生提出疑议.

众学生一脸惊异地看着学生1,想尽快地听到学生1的分析.老师也疑惑地看着学生1能够给大家一个“惊喜”.

教师:“-x2+1的最大值为1”对吗?

众学生:对.因为在原题中并没有限定x的范围,所以-x2+1≤1且不为0.

同学们通过特值等方法发现了大体的分类.

学生4:我们应该分0<-x2+1≤1和-x2+1<0两种情况.

教师:为什么这样分呢?

学生5:参考答案把-x2+1的范围限定为-x2+1>0了.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现在,我们把数的范围扩展到了实数,所以求倒数时也一定要分情况讨论噢!

学生6:原来中考试题的答案也有错误啊!

教师:谈一谈你的收获.

学生7:在求倒数时一定要分大于0和小于0两种情况.

学生8:中考试题的参考答案也有错误,我们不能太相信答案.

学生9:在学习中要有质疑的精神,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教师:同学们认识的很深刻,对于本题的探究,老师认识的也不到位,差一点让错误蒙蔽,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必须治学严谨,敢于向错误说“NO”.

教师:让我们为表现突出的同学鼓掌,为我们的共同进步喝彩吧!(教室中不约而同地响起了同学们的掌声)

二、“画蛇添足”型

例2(2011年广州湛江数学中考试题第27题)如图1,在Rt△ABC中,∠C=90°,点D是AC的中点,且∠A+∠CDB=90°,过点A、D作⊙O,使圆心O在AB上,⊙O与AB交于点E.

图1

(1)求证:直线BD与⊙O相切;

(2)若AD∶AE=4∶5,BC=6,求⊙O的直径.[1]

题目分析:本题的难度不大,第(1)问没有问题,但在第(2)问的处理上却出现了分歧.

学生1:因为AE是直径,所以∠ADE=90°.又因为∠C=90°,所以∠ADE=∠C,所以DE∥BC,所以△ADE∽△ACB.因为AD∶AE=AC∶AB,所以AC∶AB=4∶5.又因为BC= 6,所以AB=10,所以AE=AB=5.

教师:大家说学生1解得好不好?

众生:好!

教师准备点评这一题目时,学生2的回答打破了课堂的平静.

教师:大家说学生2解得对不对?

众生:对!没有问题.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3站起来谈自己的解题思路.

学生3:我解出的答案和他们不一样.

教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的解析是不是都没有问题啊!

众学生:是.

教师:三种不同的思路,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问题在哪里呢?

众学生脸上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教师:好!让我们分小组讨论探究,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问题的答案.

同学们讨论很热烈,很快就有同学起来发言.

学生6:中考题也会有纰漏,中考题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权威.

教师:我们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该怎样修改呢?学生7(抢先回答):老师,既然的值是一个定值,那么AD∶AE=4∶5这一条件就是错误的,改为=就可以了.所以可以直接把AD∶AE=4∶5这一条件删掉.

教师:很好,我们只能这样改吗?

教师再一次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开始讨论,过了一段时间,有学生起来谈自己的思路.

学生8:我们通过题干就可以得出

学生9:我们也可以把题干中“点D是AC的中点”这一条件去掉.

教师:这样还能不能求出答案?

问题在讨论中渐渐落下了帷幕,在一题多解中,学生找到了错误的根源,明白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锻炼提升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虑不周”型

例3如图2,已知直线y=(k-2)x+ k不经过第三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2]

图2

A.k≠2B.k>2

C.0<k<2D.0≤k<2

问题分析:本道题是学生在刚刚学习了一次函数之后的一道练习题,很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势,不加思索地认为直线y=(k-2)x+k就是我们所学习的y=kx+b(k≠0,k,b为常数),不经过第三象限就是经过一、二、四象限,图像如图2所示,所以k-2<0,k>0,答案选择了C.这主要还是学生对教材的基本知识点掌握不是很熟练,没有真正掌握正比例函数也是一次函数,当然这也是命题者着重要考查的知识点.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一次函数图像的掌握运用能力,同时也想通过本题考查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命题者在选择项上设置了“陷阱”,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很快想到了另一种情况.

学生1:当k=0时,也就是直线y=(k-2)x+k为正比例函数时,y=-2x也符合题意(不经过第三象限),因此,k=0也可以,所以答案选D.

老师:很好,学生1能够真正掌握正比例函数也是一次函数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分情况讨论,考虑问题十分全面,希望做错的同学要提高认识,做好反思整理,在今后的做题中要提高警惕.

看着出错的同学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教师也感觉很幸福,在讨论中学生领会了自己出错的原因.本想结束本题的讲解时,学生2的回答又让课堂起了波澜.

学生2:此题没有答案.

众学生一脸的茫然,就连授课的教师也感觉到很意外,也想听一下学生2有何高见.

学生2:当k=2时,直线y=(k-2)x+ k变为直线y=2,而y=2是平行于x轴的一条直线(如图3所示),也符合题意.

图3

学生3:我们这一章学习的是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定义就是形如y= kx+b(k≠0,k,b为常数),所以很明确k≠0,而当k=2时,直线y=(k-2)x+k就不是一次函数了.

学生2:(马上反驳)本题只是说直线y=(k-2)x+k,而并没有强调是一次函数y=(k-2)x+k,所以k=2是符合题意的.

在讨论中教师感觉学生明白的更多了,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此题的命题者考虑不周,导致了题目的不严密,原题若改为:

已知一次函数y=(k-2)x+k的图像不经过第三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

A.k≠2B.k>2C.0<k<2D.0≤k<2

此时答案就是D.若不改动,原题的答案就应该是0≤k≤2.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永远走在“趋于完美”的路上,而达到“知行合一”需要一个过程(尚川语).所以,教学的过程是不断探究的过程,是突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的过程.

四、教学启示

进入幼儿园之前,儿子最喜欢说的话是“爸爸,我觉得……,我认为……,我发现……”,有自己主见的东西很多,上完幼儿园后,孩子还保留着这份天真,但从小学三年级后,孩子渐渐地学会了“顺从”,像如“我们老师说了……,学校规定……”的话多了,老师的“权威”在孩子心中树立起来,有些时候,这份“权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敢于向问题挑战,对于中考试题及答案中出现的错误,要有质疑求真之胆.让这些错误成为学生探究的新平台,树立让学生走“弯路”就是让学生体验探索新知旅程的理念,实现在“对抗”错误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在“求真”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之花绽放.

1.李海涛.由一道中考错题教学引发的思考[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3(9).

2.崔春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J].中学数学杂志,2012(12).

猜你喜欢
考试题象限本题
勘 误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做好干涉实验,答好高考试题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例谈几道2018年高考试题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今天是几月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