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长语文的理性思考

2015-05-12 20:02王玲湘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本生长儿童

王玲湘

生长语文,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前认知,在生活化的听、说、读、写语言实践中,整合课内外资源,构建“言”“文”共生的生态课堂,在发展儿童语言能力为核心的基础上,指向儿童思维、精神的同生共长。

生长语文,以儿童的质疑为起点,以生活化的情境和实践为路径,在学生、教师、文本、生活的生态互动中,唤醒儿童对生命的体验,通过丰富语言、发展思维、情感共鸣,促进儿童个体生命的成长,“为儿童聪慧和高尚的人生奠基”(窦桂梅语)。

一、指向生活

生长语文,努力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儿童的个性,提高儿童的参与意识,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窦桂梅语),用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去体悟文字内涵,用文字的丰富内容打开自己,用思索的姿态在文字中穿行,用文字的诗心温暖和照亮自己,使他们在与文本的每一次“相遇”中创造出更多“期遇”的场域。

生长语文,为儿童提供生活化的情境和实践。在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前认知的基础上,引入生活,联系生活,最后让儿童回到生活本身。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生长语文的理论基础就是生活与教育相联系。

第一层意思,为儿童提供生活化的情境。生活是儿童生长的土壤,活生生的生活是儿童成长的真实基础。教育要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就需要尊重儿童的生活前认知与体验。在生长语文的课堂中,情感的体验、思维的碰撞、精神的体悟都是生活化的,与儿童的生长点相连。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寻找每一个儿童个体的生命节点,与他们的生活对接。这样的教学,不再是一个语文课堂,而是寻找每一个儿童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基于生活土壤的教学,都是为了儿童的思维、精神生长。就在这一阵阵生长的拔节声中,儿童实现了创生意义的学习。

第二层意思,引导儿童回到生活实践中。儿童在与自身的生活对接的过程中,实现创生意义的学习。基于此,引导儿童回归生活,亲近实践。在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社会生活中,学生自主选择生活和学习的问题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升华自己的语文学习。通过自主实践,感受鲜活的学习过程,体验实践活动的魅力,提高创造性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语言的敏感来自生活,思辨的源泉来自生活,情感的体悟来自生活,价值的浸润还是来自生活。由此,在鲜活、多姿的生活土壤中,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转化为积淀在内心的一种情感品质,一种精神气质。

二、“言”“文”共生

这里所谓的“言”,指的是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包括字、词、句);这里所谓的“文”,指的是文本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内容以及情感态度。“文”“言”共生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把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对文本的思想、态度的把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感知中学习文本,达到为理解而教的教育目的。

在教学中,无论是关键词语、重点句子,还是题眼,都要突破一点——“言”,直指中心——“文”。抓住重点,精读深思;由点到面,带动全篇。“‘言‘文共生”课堂结构的特点是:从文本的字、词、句——“言”,寻找突破口,将整合后的文本中深刻而丰富的人文因素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文化的浸染。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抓住“知音”一词,层层深入语言:解读“琴”,了解“琴”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解读“情”,体悟“情”是伯牙和子期知音的境界;解读“痛”,感悟“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又如《琥珀》一文的突破口为文章的中心句“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怎么理解“推测”?可以把课文的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读,体会科学小品文的“严谨的推测”。古诗《清平乐

村居》,抓住文眼“醉”,可从三个层次走进“言”——“醉在青青草的优美田园风光中”,“醉在大儿、中儿、小儿的劳动与嬉戏中”,“醉在翁媪的吴音相媚好里”,进而理解“醉”表面是醉酒,实质是陶醉在恬淡美好的田园生活中,包含着作者辛弃疾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深情向往。如此调控教学,切得准,跳得出,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重点内容的同时,又深入理解了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构建生态课堂

在语文课堂这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文本应占有各自的位置,是自由、平等、合作的。生态的课堂是情境体验、互动合作、意义生成的课堂。

1.情境体验。生长语文的课堂,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促使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引起学生本身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他们打开思维、理解文本。情境体验因文本不同而不同,相对于一个文本来说,情境体验应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其中。如教学《花脸》,可以创设“童年”放胆去闹的情境:买花脸、演花脸、撕花脸,对小男孩童年中英雄情结的天性,皆可让学生在一连串的“放胆去闹”中体验、理解、思辨,进而上升为对童年的思考。

2.互动合作。群体的合作共生是最基本、最自然的生长表征。课堂中师生关系是对等的,互动合作是语言理解、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动形式,互动合作的目的是促进彼此的生长。课堂中互动合作的形式主要有:预学后的互动合作——初读收获,提出质疑;共学中的互动合作——重点难点,加深理解;生发性的互动合作——开拓思路,超越文本;延学后的互动合作——回到生活,加强运用。其中生发性的互动合作,更为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如执教科学小品文《琥珀》一课,在了解了琥珀形成的条件、推测的过程后,有学生提问:“蜘蛛和苍蝇在琥珀里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在学生小组互动合作讨论后,出现了不同的回答:“不幸的,因为它们被松脂包裹住,就死了。”“它们挺幸运的,一万年以后还能让人们看到它们的样子。”“它们是幸运的,因为课文中说成千上万的蜘蛛和苍蝇来了又走了,说明生活中的蜘蛛和苍蝇生命是短暂的,而琥珀里的蜘蛛和苍蝇却获得了永恒的存在。”…… “幸”与“不幸”,“一朝灿烂”与“遗展千年”,原本是一个宏大的哲学追问,因为发挥了儿童间的互动合作,促进了儿童的生长,所以让课堂创造了高度!

3.意义生成。课堂教学的生成与教学设计的预设存在着客观的矛盾。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活动系统,顺利、流畅的课堂教学严格来讲是不存在的。教学内容是丰富的、开放的,应不断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适时、恰当地作出调整。生长语文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在学生的疑问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品质的提升。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梳理问题,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文本生长儿童
碗莲生长记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生长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生长在春天》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