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热”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5-05-12 18:26白玲
科教导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微信

白玲

摘 要 如今的大学生沉迷于现代科技产品,尤其是新媒体诞生以来,颇具代表性的手机媒体因其便捷性、时尚型、智能型占据学生们的碎片化时间。近两年,微信这一媒介无疑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拔得新媒体时代的头筹。拥有巨大学生用户量的微信给传统模式下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其优势弊端,并且提出了在高校结合微信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微信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4.037

On the Impact of "Wechat Phenomelon"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I L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aw,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Recently, college studen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bsorbed in the modern technological products.  Especially, with the  birth of new media, cellphone took much of students' leisure time because of its convenience, fashion and intelligence. Recent two years, WeChat became the top rank of all media. Its mass amount of student subscribers challeng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ignificantly. The essay analyzed merits and disadvantages so as to put forward effective advises.

Key words wecha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微信时代——人人争当新闻媒体人的时代

微信以其零资费、新颖沟通界面、强私密性等特点赢得了广大的高校生青睐。它拥有着其他沟通媒介所欠缺的语音对讲、随拍随传的功能,实现了记者、编辑、摄影师多重身份的巧妙结合,为追求新鲜时尚以及个性的大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微信时代成了“个体狂欢”的时代,实现了以高校大学生为主导的“互播”模式。即便你没有摄影机,没有麦克风,没有打字机,一台手机便能帮你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记录你当下的心情,或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感想以及见解。

从互联网时代走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手中的手机方便了大家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查阅邮件、浏览“微文章”、支付网上订购的货物、购买机票、团购聚餐等,它使得生产和媒介消费都进入“微时代”。①它的特征体现在:信息的大众性、信息传播的随时性、信息传送的区域性、信息辐射的全方位性。

(1)信息传递的大众性。较之传统媒介,微信不光允许公众浏览信息,而且赋予公众发布信息、编辑信息、评论信息的权利。无论你是何种角色:学生、教师、医生、律师、饭店服务生或是城市环卫工,只要手机在手,拇指一点,信息就如电路迅速传导到整个社会,产生“辐射效应”。这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人人都可充当记者或编辑,满足自我的倾诉欲望。

(2)信息传送的区域性。作为个体,使用沟通工具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单向传播信息,而是与朋友亲人进行互动,也就是双向的沟通。在微信的新功能中,“查找附近的人”方便大家跨出QQ手机好友,将交流从线上转移到了线下,信息辐射到个体所在坐标的周边地域。这一好处方便大学生寻求帮助。比如,刚到异地求学的大一新生可以通过此功能,将签名改为“我是某学校某专业的学妹,X大的学长学姐你在哪里?”如此便可于火车站的茫茫人海中联络上本校校友。

(3)信息辐射的全方向性。视频通话的功能让家人、密友、恋人解除相思之苦,打破了沟通的空间局限性。对比传统的即时通讯工具,它不仅利用文本、图片和视频传播信息,同时还可以看到对方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变化。双方能够透过一个眼神或者一个音调的转变察觉出个体情绪、心思、感情、态度。毫无疑问,这种沟通方式更能全方位地表达自我、相互认识、相互理解。

正是这些特点为公众提供了平等的平台和机会,改变了报刊、杂志、电视台等传统媒介“一览众山小”的高姿态,使得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情享受“个体狂欢”这个时代带来的乐趣。

2 媒介素养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2.1 媒介素养产生的背景

随着微信这一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的诞生,涌现了分析其利弊的诸多文献。关于微信的特征前文已经介绍,而每一产品的存在难免存在一些弊端,微信也不例外。比如,部分大学生过分依赖微信,在课堂上抱着手机兴致盎然地与好友聊天,严重影响课堂。这就要提到媒介素养一词,它包括传播素养、媒体素养、媒介认知能力以及媒介识度能力。②上述现象,笔者认为可以解释为大学生未能形成良好的媒介认知能力。如果不分场合地过分使用它,只会造成学业任务的拖沓、专业知识结构不完整、人际关系的紧张。

2.2 媒介素养和思政教育的关系

首先,媒介素养直指学生群体。学生素养越高,思政教育成果越好;反之,媒介素养越低,思政教育成果越差。高媒介素养的大学生最受思想政治老师的喜欢,他们吸收性好,对其传播的思政理念能够被很好地渗透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将知识内化于意识中,进而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运用在实践生活中。相反,素养低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主动,过分沉溺在产品的低级运用中(发短信,语音)。endprint

另外,高媒介素养同样适用于教师群体。教师素养越高,教育就越成功。比如,某些教师创立了微信群聊,利用这一平台推荐更丰富的思政教育材料:专家讲坛、红色影院、经典阅读等。除此之外,部分学习掌握了教育技术的教师创立个人公众号,在公众号下方设置精彩绝伦的学习模块,比如:社会热点探讨、中华传统美德竞技场、感动中国人物介绍。不同的板块有相应的学习材料甚至学习任务。这一学习平台虽然少了传统学习环节的严谨,却多了一份学习的主动性和娱乐性。

3 “微信热”给思政教育带来的“冷思考”

3.1 微信的负面影响

(1)大学生接受信息过于随便。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事物的判断力以及理性思考的能力不足,对于海量的信息只会产生无所适从之感,更别谈对信息的分析和鉴别。再者,如果大学生的自控力不强,微信会产生操纵、控制大学生生活和思想意识的魔力。长此以往,这种无力感、无能感逐渐渗透进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可能改变其思维方式。③

(2)微信的过度使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由于大学生的悠闲娱乐时间大幅增加,不少学生养成怠惰的心态和行为习惯。体现在微信上,则更为明显。他们睡前、醒来的第一件事,必然是打开微信,浏览微信。走路、候车、乘车、吃饭等零碎时间都离不开手机,甚至在课堂上也无法专心听讲,变成“低头族”。④一些学生对手机铃声产生了幻听反应,甚至不时地拿出手机看看是否有未接电话或者短信,一旦手机不在身边,便容易不安、焦躁、烦闷。

(3)陌生人引发安全问题。发生在2014年8月的“连环女大学生失联案件”给高校、社会以及家庭上了一堂生动的移动网络使用安全课。这堂课让人后脊发凉、痛定思痛,坚定了大家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决心,引导大学生端正交往动机并加强自我约束。我们发现众多悲惨案件均与“查看附近的人”和“摇一摇”等功能密切相关。基于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容易接受来自上述功能的见面邀请,这就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而侵害。根据人民网2014年7月进行的一项名为“微信成抢劫强奸工具,你咋看”的调查中,有30.6%的网友认为上述两项功能带有很强的诱导性,诱发社会不良交友风气,轻则会交到损友,重则被诈骗甚至侵害到生命。“微信微信,只可微微一信,不可全信。”⑤

3.2 有效使用微信的对策

由于微信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影响到了学生的正常生活,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有力有效的引导和运用。

(1)“线上引导,线下教育”。微信作为一款最新最前卫的移动网络媒介,究竟该怎样正确运用之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期的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的“群聊”功能,在“网上”引导参与者对社会热点大胆发表意见,充分交流互动。⑥

利用微信宣传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及时回答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微信发起并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虚实结合,创新校园文化内容,让更多学生由自我封闭转向社会群体。

(2)创建高校公众号。2013年4月吉林大学推出了全国高校首个励志微信公众平台,创办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方便学生日常生活。该平台首先开通了“早起签到”、“1分钟讲堂”和“正能量站”这三项功能。⑦公众号可以作为一个宣传良好价值观、开展心理咨询、发布正确的指导信息的平台来增进学生与学校的多维互动。新推出的“早起签到”功能可以督促学生准点起床,不耽误课程的学习;“1分钟课堂”则将线下的讲座转移到了线上的虚拟社区上,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外校的名家和教授的精彩言论和独到见解;“正能量站”负责上传心灵鸡汤或者时事政治要闻,帮助大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除此之外,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充分把握一些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有利契机,送去节日祝福、给予人文关怀,有针对性地即时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和出现的问题,拍摄成微电影,通过微信平台发布,寓教于乐,学生利用业余休闲时间观看后引发他们独立的思考并从中有所感悟和收获。⑧

注释

① 唐淑玲.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② 田月.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资源的整合研究[D].西南大学,2010.

③ 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

④⑧吕永亮.“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4.

⑤ 刘颖.微信传播问题诌议[J].电影评介,2013(3).

⑥ 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

⑦ 王文浩.微信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影响以及管理对策——基于大数据时代[J].中国商贸,2014(31).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微信
微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