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初探

2015-05-12 11:18:50王愿李雪晗
科教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行为原型

王愿 李雪晗

摘 要 作为荣格理论研究体系核心的集体无意识,被引入到诸多领域加以研究。作为人人共有而又不可意识的心理结构,集体无意识同样存在于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之中,影响着高校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与实践等诸多方面。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心理结构、行为活动与表现和反映出的思想观念等统称为集体无意识现象,其原型来源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与人际环境等。

关键词 大学生 集体无意识 原型 行为 现象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2.080

On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WANG Yuan, LI Xueha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 As the core of the research system Jungian collective unconscious, was introduced into many areas to be studied. There are as yet not everyone is conscious of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is also found in this special group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affects their learning,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life and practice. University student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and reflect ideas such as the phenomenon referred to as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 prototype comes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environment, school environment and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prototype; behavior; phenomenon

二十世纪初,弗洛伊德曾经的得意门生、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概念。如今,作为荣格整个理论研究体系核心的集体无意识被引入到哲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诸多学科中。本文将集体无意识引入到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之中,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现实需要。

1 集体无意识理论综述

1.1 集体无意识的形成背景

人的心理活动目前可以分成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而无意识层次又可分为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两个层次。

可将无意识思想的萌芽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柏拉图的“灵感说”与“理念论”等。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强调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区别,提倡彻底的二元论。18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观念开始是人心中潜藏的不清晰的知觉,需要经过理性的加工琢磨后变成清晰的观念。19世纪早期,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意识阈”与“统觉团”等若干概念。

20世纪初,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研究中认为,无意识主要是个体受到压抑被遗忘的心理内容和集合场所,因此有后天和个体的特性。这就是个体无意识。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在个体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发展与丰富,提出了与个体无意识区分开的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即是个体的无意识之外的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而这种意识可以用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

1.2 集体无意识的基本内涵

集体无意识源于精神分析学理论,荣格没有给我们一个具体的集体无意识的定义话语或概括语句。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属于无意识范畴,是个人的社会性的自在形式与自发表现,是人类个体中非理性共性的集中体现。简单来讲,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就是“集体”通过纪程和遗传所得到的一种“无意识”形式,“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它不是从个人那里发展而来,而是通过继承和遗传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的,原型只有通过后天的途径才能为意识所知,它赋予了一定的精神内容以明确的形式”。①

集体无意识存在于人的精神层面,是一种人人共有而又不可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非理性的潜意识的来源,能够制约人们的行动与活动。荣格说,“一个孩子虽然不是生下来就有意识,但他的心灵也并不是一块‘白板。”②比如孩子对黑暗的恐惧、对恐惧的迷茫、对迷茫的无措可以说是从原始社会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反应模式,这影响着孩子的心灵与意识,制约着孩子的活动。

1.3 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

集体无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原型与本能。荣格认为,原型是存在于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无意识形式,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先天性的心理机制。“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而本能是“执行某种高度复杂的行动时的合目的冲动”,③是原型的象征。荣格认为,原型存在于原始社会和神话之中,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和沉淀,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几乎不会发生变化。

原型和个人意识与经验无关,荣格在这里将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区分开来,当然,这种认识不符合理性甚至违背理性,存在着一定的狭隘性,但究其根源与产生机制,集体无意识表现又有其必然性和规律性。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型与本能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出现“本能”的集体无意识行为模式时,就一定有相应的“原型”存在。

2 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

2.1 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批判与进化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完全通过社会遗传而沉淀下来的,是一种非理性的集体性活动,其原型存在于原始社会与神话传说,这表明荣格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先验概念,与理性相悖,带有浓厚的原始意味与神秘性,并没有回归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之中,也没有融合到现实生活实践与经验之中,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但考察社会因素却是荣格集体无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荣格也注意到了集体无意识与外在经验的关系,他曾指出,当种族分化以后,不同种族的集体无意识也显现出基本的差异来。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美籍哲学家弗洛姆在1965年出版的《在幻想连锁的彼岸》中提出了社会无意识范畴。他认为社会无意识是“那些被压抑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于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来说都是相同的。……这些共同的被压抑的因素正是该社会所不允许它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④对孤立和排斥的恐惧,是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的心理机制。荣格同样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社会集体的。社会无意识继承了马克思思想中的社会行为无意识因素,使个体与社会、主观动机和客观动力相结合,是对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深入进化与重要补充。

2.2 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基本特征

集体无意识的产生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原始人类社会形成的社会意识为来源。因此,集体无意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⑤

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和发生机制表明其具有潜在性与非理性特征。

集体无意识以集体观念为基础,能够不自觉地制约和导向着人类集体的活动,能够使一定的社会集体在未曾主动发觉的非理性意识支配下进行活动。因此,集体无意识具有群体性特征(或称集体性特征)。

2.3 集体无意识的发生机制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人人都有,但它并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集体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沉淀下来并存在的,是一种非理性的集体性活动。相应的社会结构是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人们在集体无意识下表现为“在没有自觉动机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冲动而去执行某些必要行动的本能”,⑥可以将集体无意识的发生机制概括为四点,一是原型、二是感悟情境、三是无意识、四是本能,即当与特定原型相对应的情境出现时,人们通过原型的刺激作用,产生出一种与原型相联系的感悟模式,并作出本能的反应与行动,从而表现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与过程。

2.4 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

可以肯定的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一定具有社会无意识心理机制。那么,也能够说明高校大学生群体同样具有集体无意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群体性事例来确定高校大学生的集体无意识现象。

手机依赖是目前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群体性现象,有意无意之间就会频繁地使用手机,这是一种潜意识导向,具有潜在性;不论场合,随时随地都可拿出手机摆弄,这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是大学生产生潜意识与非理性使用手机行为的客观因素。“手机依赖症”现象的本质完全符合集体无意识的基本特征。通过分析可知,“手机依赖症”现象的原型可以归结为网络依赖或信息需求,感悟情境为注意力涣散、寻找驻足点,在无意识状态下做出一种本能行为。

开放自由的生活环境与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使得大学生群体接受了诸多新事物,如日本动漫、韩国明星、美国电影等。当新事物所属方或政府侵害国家权益时,多数大学生由于信仰缺失,会在爱国与维护新事物间产生矛盾与心理压力,加之大学生的心里承压能力下降,这一群体会在潜意识下不由自主地选择从众性质的非理性爱国行为,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这种集体无意识现象的原型就是信仰缺失,感悟情境为国家权益受侵时,不知所措。本能是从众性的非理性爱国行为。

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原型刺激作用下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二是通过集体无意识行为的意识接受、判断与内化后产生了相应的行为选择模式与思维观念,从而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思想。

2.5 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原型

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的产生是诸多因素相结合作用的结果,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四大环境的影响,即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与人际环境。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的原型就存在于四大环境之中。

一定的社会存在和人类实践经验与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的产生密切相关。社会环境影响人,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家庭环境是人成长阶段的第一环境,这些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产生集体无意识现象的主要原因。

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产生的一种心理基础是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感与盲目的从众心理。大学生集体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感染与暗示作用,这和一定的校园环境与人际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大学生的非理性爱国现象突出变现在集体成员间的相互感染与暗示,集体成员之间具有相同的认同感,具有盲目的从众心理。

原型就是高校大学生产生集体无意识活动的先天性的心理机制。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之中,它存在于社会、校园、家庭与大学生的身边。一种原型会引发与之相联系的感悟情境的触发,在本能的驱使下,大学生会在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做出某种活动,从而完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行为与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FDY001)成果之一

注释

① (瑞士)荣格.荣格文集[M].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76.

② (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成穷,王作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41.

③⑥(瑞士)荣格.荣格文集——让我们重返精神的家园[M].冯川,苏克,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5,6.

④ (美国)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93.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猜你喜欢
集体无意识行为原型
包裹的一切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集体无意识视角下的网民互联网生存
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集体无意识解读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上海医药(2016年20期)2016-11-09 21:22:20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8:03:20
《梦》的解析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24:17
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研究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