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娇
摘 要 课堂教学作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与问题,包括未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特色、内容针对性不足、不符合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等,据此提出了“面与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概述心理健康重要领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 问题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2.082
Explore the Problems and Pattern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YUAN Xiaojiao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610041)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main channel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lays a unique rol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cause and effect of the poor, including not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lasses, lack of targeted content, does not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such as college students, thus proposed a "surface point combination" teaching mode, that outlines key areas of mental health, based on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students develop targeted educational guidan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problem; pattern
大学阶段是个体人生转折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由于学业竞争、择业困难、人际及恋爱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1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将课堂教学作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2011年,教育部又相继颁布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课堂教学作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教学效果方面尚不尽如人意,例如有教师与研究学者指出,目前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真正需求,①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看法由开始的“感兴趣,很好奇”变成了“没意思,没用处”,②对心理健康课由最初的热望变成最后的失望。③本文将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据此提出改革模式供进一步探讨。
1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发展快,逐步从早期的矫正性治疗发展到当前的预防、发展性指导,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途径则主要包括了职业和学业选择指导、学习咨询、学生的社会问题和情绪问题咨询、对问题学生进行行为治疗和具体的学业指导等。我国大陆地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且存在学生基数大、专兼职教师不足、专业机构缺乏、心理咨询与治疗污名化程度严重等诸多困难。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域逐步拓宽,水平不断提高,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本土化特色,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兼具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以课堂教学作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一方面,课堂教学是解决我国高校学生基数大、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数量不足的有效途径。据调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约在两千分之一到三千分之一之间,远低于台湾的六百分之一以及日本的千分之一,因此,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渠道才能让更多学生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也是在当前心理咨询污名化严重的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使用UPI测查工具检出的一类学生(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接近学生总数的1/3,除此外还有更多存在潜在心理困扰的学生。然而,事实上只有极少量的学生能主动寻求个体心理咨询服务,更多存在心理问题和潜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因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或担心被贴上“心理有病”的标签不敢寻求专业帮助。相较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发展性指导,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为存在心理问题和潜在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自我矫正与恢复的方法。
2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形式上多为大班教学,未能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传统学科教学的特色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个体掌握了多少“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而是是否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完整与和谐的人格、恰当和清晰的自我认识、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因此,与重视学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传统学科教学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是集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尤其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分享以及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取的是大班教学的形式,每个教学班包括2~3个行政班级约100余名学生。伴随大班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课堂互动受限,课堂上教师多以单向的知识讲授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定位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课,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以及组织有效的分享讨论,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2.2 内容上丰富全面但针对性不足,未能就学生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指导
从内容上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涉及的范围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如心理困扰与异常心理的识别、心理咨询介绍等)、自我认识与发展(如自我意识培养、人格发展等)以及各类心理调适能力(如学习、恋爱、就业、压力应对、生命教育等)。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发展阶段个体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从预防、指导到矫正、治疗的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一般只有32~36个学时,平均到每个主题就2~3个学时,如果每个主题都从基础知识点到活动体验与讨论再到实践应用,各环节都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很难真正给学生带来触动,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心理发展的短板和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更多困扰和需求,而有的学生则在学业或生涯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导,这也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仅仅“全而泛”,应做到面与点相结合,在对重要主题领域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指导。
2.3 设置上课堂教学集中在大一完成,不符合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个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也是随情境动态变化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生遇到的典型问题可能存在不同。例如,一般大一新生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新环境适应困难,难以应对各类变化;大二阶段开始涌现各类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困扰;大三阶段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学业倦怠、迷茫、生涯规划困扰;大四学生则最需要压力与挫折应对、就业困扰方面的指导。可见,心理健康课不是一劳永逸的课程,应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但就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来看,课程往往被安排在大一进行,只有极少学校还开设了全校范围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大一之后学生便很难再接触到心理健康相关的学习。这样一方面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内容与大一学生的发展特点不匹配,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缺乏共鸣,难以激发学生的体悟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当学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相应的心理困扰和指导需求时,缺乏获得预防和发展性指导的途径,导致大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疾病症状。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独特作用和既有问题,本文提出发展“面与点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压缩既有“面”的普及教育内容,即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自我认识与发展以及各类心理调适能力等重要领域的一般知识与技能学习;另一方面,增加“点”的针对性指导,即针对学生心理适应发展相对较弱的领域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在不同领域进行更深入、有针对性的学习。在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改进。
3.1 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分班教学,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大一阶段除进行传统心理健康重要领域的普及教育外,还应增加基于学生发展现状的针对性指导。实践操作上可基于新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为分班教学提供依据。例如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制的《大学生心理适应量表》,从人际关系适应、学业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七个维度评估大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心理适应现状。基于测评结果可以将大一新生按照适应困扰最突出的领域进行分班,进而对具有相同适应问题和需求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2 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需求,在其他年级开设心理健康延伸教育选修课程
课堂教学途径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除大一以外,有必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需求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延伸教育课程,供有指导需求的学生选修。延伸课程亦属于“点”的指导,是围绕某一具体领域展开的深入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体验活动和讨论小组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通过培训有条件的辅导员、聘请专家讲座等多元途径克服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实现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无论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分班教学,还是开设心理健康延伸教育选修课程,都涉及需要更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问题。在“面”的普及教育中,主要以加强既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培训为主,促进更丰富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在“点”的针对性指导中,可通过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补充师资力量,例如发展、培训有条件的辅导员参与到某些自身擅长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或各类活动来折合学时等。
注释
① 王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与出路.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25.
② 朱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及其思考.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教育理论与心理学),2010.25(11).
③ 陈龙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思考.教育与职业,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