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思羽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要求的,应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水平及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成长的需要,在全国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从目前来看,该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减轻学生压力、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其他诸多方面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缺乏专业教师
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是从当前高校的情况看,尤其是在高职院校,该课程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学任务常常是由相似学科的教师来承担,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这部分教师可以讲解心理健康方面课程的理论知识,但缺乏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业方法,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常流于“说教”的形式,未能抓住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即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其实,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理论是非常简单的,很多道理学生本身就很明白,他们往往只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简单的“填鸭式”理论灌输使课堂变得乏味,一部分教师意识到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好,需要加以改变,但苦于实在是不具备团体辅导等专业技能。此外,这部分非科班出身的教师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局限于课堂,对于学生课后提出的一些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有针对性地深入解决学生的问题。
2.课程教学内容忽视实践环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这需要学生有相关的情感体验。高校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的时候,往往是采取合班的形式,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百来号人一起上,课堂互动活动很难组织,而且即便开展,也只有个别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更别提开展教学实践课程了。教育部曾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培育大学生的良好心态,开发其潜能等,要求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而从现实情况看,很多高校都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环节。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不均匀,通常表现为实践课程不足。高校开展实践活动的次数和经费都有限,效果不好。还有一部分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时并没有将它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只是简单地将它作为校园活动来开展,易使学生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3.课程评价体系不科学
考试被认为是评价该课程教学情况的主要途径,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无法用这种单一的量化方式来评价的。这种评价方式易使学生重视背诵记忆,轻视对提高心理素质的实际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搜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式,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当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评价方式不合理,重分数轻素质,流于形式,不能体现该课程应有的价值。科学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高校中的地位比较低,长期不受师生的重视,资金匮乏,时间也不充裕,这些问题阻碍了该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建设路径
1.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 号)要求高校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在选聘该课程教师时,应当考查竞聘者是否具备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经历与心理专业资格等,应当同时对他们的基本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进行测评,两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对教师而言,深厚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有利于促进教学环节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课堂的掌控能力等,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此外,鉴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老师很多都是兼职的,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有所欠缺,所以应当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除了岗前培训,高校还应当建立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年都有机会接受一定学时的专业培训,并且还可以安排本校的专业督导老师对新老师进行适当的辅导和培训。
2.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课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师生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应当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相互信任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热情。第二,课程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发展要求来制订,要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联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该课程的学习对其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第三,在课程的具体组织方式上,要更加注重体验式教学。如通过观看视频、角色扮演等方式给学生创设情境或是安排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领悟、实践、练习,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调节心理的方法,从而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3.针对课程特殊性,健全课程评价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该门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方式也应当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它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不应当局限于用传统的笔试方法来评价,因为通过做试卷得到的成绩只能反映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能有力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考核与评价,除了采用卷面考试形式,还应结合其他评价方式,如心理测验、情景模拟、交流评估等。还可以对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光会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更不是课程的最终目标。我们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情商和逆商进行考量,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社会化。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能够运用更加灵活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员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67.
[2]贾献忠,赵丹凤.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郑 涌,马建青,黄希庭.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4]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刘宣文.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观述评[J].浙江师大学报,1999(2).
[6]叶荣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