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数学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2015-05-12 21:23马海霞
甘肃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取舍重组理解

马海霞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材;理解;取舍;重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7—0099—01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习资料。那么,如何用活教材呢?

一、理解、分析教材内容

教师如果没有真正理解教材,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因此,要教好数学,教师首先要理解教材内容,并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学风格,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实际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处理。

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儿童乐园”一课,笔者发现教材所采用的正迁移的方法学习乘法对于自己所教的学生并不适合,于是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创新。当学生用加法解决了“游乐园各游乐项目有多少人”的问题后,笔者启发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像这样的加法算式能不能用一种较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师随即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乘法算式“2×4=8”和与之对应的加法算式“2+2+2+2=8”,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加数相同的加法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方法。这样调整,教材的定位就明确地指向学生,更直接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非主要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了“创造性地用教材”。

二、 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适当取舍教材内容

很多时候,教材对知识的编排与学生的实际并不一致,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回避这种“不一致”,而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读懂教材的同时更要读懂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现时的年龄特征,又要了解学生现在的学习水平和要求,之后决定教学内容的详略和取舍,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如,教学“比的应用”一课时,笔者将教材中分配橘子的情境改编为根据投资比例分配红利这样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以此来引入新课,教学效果出奇得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他们不但灵活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 ,而且还明白了得到与付出成正比的道理。如此教学设计,使学生在鲜活的现实背景下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而且受到了良好的情感熏陶,实现了“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挖掘教材内涵,根据不同版本教材特点重组教学内容

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一书中指出:“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现行的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被看作完全理想的,它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改进的过程,广大一线教师不仅可以而且也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此来看,任何教材都有取舍增补的空间,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正如贝德纳等人所说的:“只有开发者对设计所依据的理论有反思性认识时,有效的教学设计才成为可能。”在实践中对教材进行重组时,教师要多一分客观辩证的理性,坚持在深度研读时寻觅空间,在反复斟酌后定夺取舍,力求在使用中实现最优化。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当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用两条邻边的长度相乘计算或用底乘高计算时,教材中提供了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猜想。但笔者觉得此时直接让学生数方格验证,不足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两个边长相等的图形面积是否相等的表象。于是,笔者将人教版教材中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在此演示。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地看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由于边长相等,所以周长相等,但面积不等;在平行四边形底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高的长度增加,面积变大了。学生再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刚才的发现,从而否定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邻边相乘的猜想,激发了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欲望,同时在学生的心中牢固地产生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两条邻边相乘的印象。像这样吸取两个版本的精华,将教材内容重组,教材内容将会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理解掌握得也会更透彻。

总之,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材真正为自己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取舍重组理解
取舍之间彰显有效教学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取”与“舍”的思考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