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单元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5-05-11 03:21朱利荣
体育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运动负荷单元教学有效性

朱利荣

摘 要:本研究基于课程标准,制定了单元的相关学习内容,从课的平均心率、最高心率、练习密度、练习强度等实证数据来分析课的运动负荷和教学效能,对提高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单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实施建议。

关键词:单元教学;运动负荷;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4-0039-02

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学与练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而且对力量的要求很高。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如模仿练习、分层练习、各种姿势投掷、游戏比赛等,进而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运动密度和强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发展力量的目的。笔者通过对上海市崇明县裕安中学五位教师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单元课堂教学的观察和运动负荷的测定,针对提高该项目单元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实施建议,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课程标准中关于开展投掷项目的活动建议

课程标准中提出:采用徒手模仿、轻重器材交替使用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投掷器械动作,以推、抛、滚和掷等方式,体验全身协调用力过程,适当安排有一定负荷要求的肢体力量练习,发展投掷能力,鼓励学生自制简易投掷器材,丰富投掷内容,以综合性、互补性的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从课程标准提出的活动建议中,可以得知:通过模仿练习体验用力顺序,掌握全身协调用力的方法;通过轻重器材交替使用,着重提高学生投掷的出手初速度,形成出手速度快的特点;采用多种投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安排相关体能练习,发展力量素质,提高投掷能力。

二、单元各课次安排的学习内容(表1)

三、各课次运动负荷的基本数据及分析

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是七年级投掷教材内容,我们以单元教学为载体,对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单元(共5课次)教学课进行了运动负荷(包括心率和练习密度)的测定。

1.运动负荷基本数据

(1)各课次心率基本情况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主教材教学中,第一课次男女平均心率均为91次/分钟,属于低强度;第二课次男生为98次/分钟,女生为100次/分钟,属于中等偏下强度;第三课次男生为103次/分钟,女生为99次/分钟,也属于中等偏下强度;第四课次男生为120次/分钟,女生为126次/分钟,属于中等强度;第五课次男女生均为110次/分钟,属于中等偏下强度。从全课的平均心率来看,五个课次的平均心率均略高于主教材平均心率。从最高心率图来看,主教材的最高心率明显低于全课的最高心率。

(2)各课次的练习密度

表2 单元各课次的练习密度

课次 主教材练习密度 全课密度

6-1 30% 32%

6-2 34% 35%

6-3 32% 33%

6-4 40% 40%

6-5 32% 34%

从表2可以看出:5个课次的全课主教材密度均在30%~40%之间,全课练习密度均大于等于主教材的练习密度,这说明准备部分与体能练习均为高密度的练习。

2.对运动负荷数据的相关分析

(1)主教材运动负荷分析

从运动密度来看,5节课的运动密度均超过了30%,符合上海市教研室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强度适中,运动密度要大于30%”的基础要求。其中第一课次主教材的运动密度最低(30%),原因是教师用较多的时间讲解握球的方法、观看挂图等。第四课次最高(40%),原因是采用了两人相互之间不间断重复练习的形式。从平均心率来看,第四课次的平均心率达到了120次以上,原因也是两个学生进行不间断的重复练习。可见,某种程度上讲,练习密度的大小与运动强度(心率)成一定正相关关系。5节课中,属于中等强度的为第四课次,第一课次属于低强度,其余为中等偏下强度。

(2)全课运动负荷分析

从全课运动密度和平均心率来看,它们比主教材都略高,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准备部分和相关体能练习中,都安排了高密度和较大强度的练习。特别是体能练习,密度与强度都很大,全课的最高心率也均出现在体能练习中。

3.相关结论

(1)要使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或中等偏上有其“先天不足”的因素。因为该技能有一定技术含量,需要学生花费一定时间去体验、领悟动作要领,而且不具有对抗性、激烈性等特点,所以运动强度不会很大。本单元只有一个课次的运动强度为中等,其余为中等偏下或低强度。因此,在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主教材教学中,追求35%左右的练习密度、中等或中等偏下强度是初中学生适宜的运动负荷量。

(2)在体能练习中,过分追求高密度、大强度练习。如本单元第四课次,最高心率达到了190次/分,它已接近了甚至超过了最大心率,这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是不科学的,可能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3)各体能练习内容之间的安排要有科学性,不能将最高强度的体能练习放在最后进行,而且要重视放松练习,否则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率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影响学生下节课的学习。

四、对提高单元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正确理解掌握技能与发展体能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单元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学会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投掷方法,掌握科学的用力顺序和利用全身力量进行投掷的技术。理解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是技术的重点,全身协调用力是技术的关键。但仅靠掌握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技能来发展上下肢肌肉力量及投掷能力是不够的。从主教材运动强度来看,它对肌体的刺激还没有达到应有的运动负荷,换句话说,即使很好地掌握了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技能,也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所以,要通过相关体能练习来继续提高上下肢、肩带和腰腹部等肌肉力量,才能更好地提高投掷远度,从而切实提高投掷能力。

2.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为达到理想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有些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体能练习中一味设计高密度、大强度的体能练习,而且在体能练习之间缺少必要的调节,导致最高心率接近甚至超过最大心率,片面理解了运动负荷的概念。建议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教材的特点来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确保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重视教法与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投掷能力。如技术要领口诀化、趣味化的投掷游戏、比赛等。又如,力争做到精讲多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等。同时教师更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提示学生观察示范的注意点,指导学生如何寻求改进自身动作质量的纠正方法等,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动作技能。

4.合理搭配主副教材

“背弓”技术是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核心技术,要想完全掌握该技术可能会花费较长时间,需要学生通过体验、相互纠错、小组展示等教学环节才能掌握,这可能会导致课的运动密度和强度偏低。因此,在副教材或体能练习中,教师可继续加强上肢和腰腹力量的训练,或搭配发展下肢力量等有一定强度的体能练习,提高课的运动负荷,增强锻炼效果。

5.发挥教学评价激励功能

在教学评价中,要体现出评价的及时性与多元性。做到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技术掌握的程度又要关注投掷的远度,更要关注学生的体能是否得到增强。同时要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及教师评价的综合效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练”为“我要练”,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定.上海市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徐燕平.飞燕平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运动负荷单元教学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体育活动中的运动负荷与密度研究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浅议青少年业余训练科学地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