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奇峰
摘 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已全面启动,基层学校的主动作为决定着“工程质量”。找准校园足球的特定制约因素,并且开展有效的转化工作,则成为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本文对校园足球工作的制约因素的确认、制约因素转化关系的定位以及转化工作的路径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园足球;转化;家长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4-0012-02
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2015年校园足球的项目将全面启动。在“上有政策”的背景下,基层学校如何做好“下有对策”,积极作为,必须对现实困境进行统筹考量,把准校园足球的“转换开关”触点,从而有效实施各项方针政策。因此对校园足球工作的制约因素必须进行动态的确认,研究制约因素转化路径的优化。
一、关于校园足球工作的制约因素的确认
校园足球升格为国家战略,是顺应社会发展、国家强盛及世界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产物”,是应运而生的。之于精神需求、文化风俗、运动层级、素质教育、国民素养、体能“进化”、考试改革、竞赛体制、就业路径等国政民生的方方面面,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和促进性。但是,大力构建现代校园足球教育体系的国家运作,因为形似“自上而下”,令人对校园足球怎样接“地气”多少生出些隐忧。在这个“地气”的层面上,包括学校、师资、学生,还有家长。如果把校园足球工程看作“机组”,则现在的程序就是把其中的“上”和“下”这组正负极的“转换开关”操作得当。那么,开关的触点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貌似最“不起眼”的因素——家长。
在许多学校实施校园足球时,家长普遍地出于对子女可能面临的身体伤害、学业耽误、就业竞争、收益有限、行业歧视等困境,而护犊心切,最终喊一声“NO”,就能够有效地“一票否决”。可见,家长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真是不可“省略”的一环。即使从法律的监护权的“底线”看,家长也是最为直接的制约因素。所以,必须要把家长的思想观念的转化工作有效地做好,使之与校园足球战略的理念合拍,产生向心力和共振效应。
二、关于校园足球工作中的制约因素转化关系的定位
在转化家长观念的工作中,理清学校与家长的平等关系则是开展家长思想认识转化工作的前提。
基层学校的校园足球工作者,特别是推广开展校园足球专项工作的教职员工,不是以“先天”的裁判者自居,而应该出以公心更是出于爱心,在全部教育工作包括校园足球专项工作中,对家长给予关心和“资助”,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工作的效率。
学校工作者应当“捧着一颗心来”,才能持久保持工作的信仰、定力、能力、意志,才能保持文化播种机、思想布道者的境界、胸怀和执着;才能在面对校园足球运作中的诸多困境时,冷静而“勇敢”地看出积极因素。比如义务教育生源多为本地学生,容易产生“相似认同”,在榜样的“中心开花”的效应下产生从众趋同心理,感染情绪、认知、思想。这些都是工作的有效切入点。
在转化工作中要承认家长是善意的,家长的担忧是人之常情,只要做好转化工作一定能够将家长对孩子的爱意转化为足球教育的动力。因此,应该把家长纳入与学生同等地位的责任主体,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培养健康合格的新公民而投入思考,主动作为,承担校园足球事业的道义责任。诚如是,制约的瓶颈就会畅通无阻。
三、关于转化工作的路径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对家长之于校园足球工作的关键因素确认之后,就是要研究系统的工作方法了。诚然,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有用的才是恰当的、正确的。但是,对方法进行符合科学的梳理并不是多余的,而是形成一个规律性的认识,然后才是现场生成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用兵如神”。所谓取法乎上。
基于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转化工作的路径,不妨按照“情—理—法”的程序展开,以情为前奏,以理为推进,以法为依托,所谓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宁人”。如果真诚地、耐心地循序渐进,并且持之以恒,终能让家长心服口服,心动不如行动了,工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1.以情动人
“情”是交流的前提和前奏,也是沟通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情动心、以情动情,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关心其子女的发展、成长,是义务地提供资信等政策和信息,要换位思考说到家长的心上。
在校园足球的理念传递中的“动情点”,就是在“以心换心”、因势利导基础上的关怀和帮助。比如,共同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168”爱生行动等平台活动为契机,结成“手拉手”式的互动对子,告知家长相关信息,发现和引导学生的“苗子”,介绍相类似学生的成长经历,并作分析参照。引导和协助家长全面思考,包括从“多一条路”的角度来认识学生参与校园足球以培育成才优势。家长从学校工作者的主动关爱和交流中,感受到对其子女教育成长的真心实意、情真意切,感受到学校工作者的爱心立场、思考角度与自己是“一样的”,那么,家长就愿意接受校园足球项目这一为学生提供的优质教育环境。“预热”充分了,“发酵”就成为可能。
2.以理服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讲”是要见真功夫的。有理不在声高,要有发自内心的心平气和,态度要和蔼可亲,而不急功近利地形于色。
所讲的道理在内容上要贴近、贴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在表达方式方法上要注意深入浅出,多进行“正反对比”,引导家长自己进行理论的比照。
首先要普及“大道理”。如,把校园足球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展校园足球,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夯实国家足球事业人才基础。足球这项运动不仅可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创造力和团队精神。中国足协副主席、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做客中国教育新闻网时如是说。
接着的一个环节是,一定要善于把这种道理与家长个体的思想建立起“意义联系”。即校园足球战略的意图与学生和家长的目的是相同的,家长才会接受“双方”必须共同遵从的基本原则。就是基于人(学生)的发展的价值评判,服从于个体人的自由选择和个体人的幸福的考虑,进而升华到以人的进步促进社会进步的“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和信仰高度。这个环节通常易被忽略,但是很必要。
再接着是因势利导地细化解说。如,学校层面上,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育课程(包括足球运动)就是基于学生健康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导向,以育人为目标。国家以学校为基地和依托,建立了促进学生足球运动的体系和机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只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才初具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是如今的学生才能享受的成长“福音”。
再引导家长从具体的不尽如人意的“反面”现象中思考,从而优化理念。如,印发很有代表性的《学生能跑赢时间吗?》(《三联生活周刊》2015-1,陈湘涛)。文章介绍学校开展应急避险疏散演练用时过长,指出因为现在一些学生身体素质差,一跑快了就喘,甚至可能摔倒。进而发问“如果遇到了火灾、地震等灾难,学生能跑赢时间吗?”学校可以配发包括开展校园足球在内的有指向性的评论,分析不良现象的危害性,指出正确的做法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又如《学习成绩再好还是怕体育》(时报记者严斐)一文,介绍“浙大竺院体测结束后,大口喘气呕吐的学生为数不少”的情况:“也有学生脸色惨白,走几步就停下来……”某班只有1人优秀,不合格的学生有46人。学生家长反映“孩子高三一年没参加体育锻炼”。家长阅读后应该不会无动于衷,而是“急不可耐”探求应对之策。这样,双方就走到“一条道”上了,就进入了“有话好好说”的良性状态。
在校园足球运动项目中,家长担心对抗可能引发伤害以及影响学业和人生。学校要坦荡“直面”,开诚布公地讲“对抗并不可怕”的道理。首先,生活中的对抗类运动是不可避免的,且不只是足球运动。再者,在对抗类运动(包括足球运动)的学习中,脑中有敌,是勇气;脚下有技,是智慧;心中有局,是情商;持久对决,是意志;防范伤害,是能力;利用对手,是高度;比中有学,是进取;直面对手,是胸襟;学有所长,是出路;国家政策,是福气;事业有成,是价值。在训练中能培养观察能力、合作能力、集体荣誉感等。
在输赢的“胜败乃兵家常事”中进行了成功教育和挫折教育,所积淀形成的良好精神品质,健全完善了人格,学生能在文化学习中更加自立自理,兴趣盎然。如,足球赛制与气候的关系,欧洲联赛是跨年度的,中国的联赛却没有。因为西欧大部分国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我国与西欧相同纬度的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气温的年较差有别制约了赛制。这是足球文化与地理学习的相关性。其实,足球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文化和哲学。一句话,参与足球运动的学习,不仅与文化学习“两不误”,而且对文化学习有促进作用。
3.以法“宁人”
通过以情“开心”,以理“开窍”,家长从信仰理念到心理信念,都能进入“坚强”的境界了。接着“追加”一些“看得见”的保障,转化工作应该可望计日程功了。
这个“保障”包括官方的保险条例等。如《推进校园足球发展需要各部门形成合力》(2014年12月3日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报道,“父母最担心的还是孩子们的安全问题”。王登峰司长说,构建一套完善的安全防控体系是重中之重,“我们还将积极探索由第三方处理纠纷的机制,设立一套完整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保障体系,把安全隐患减到最少,打消学校和父母的顾虑。”既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也在客观上促进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
据悉,江苏新政要求普通初中、小学体育必修足球,意味着未来每个孩子都要学习踢足球。省财政每年提供4000万足球伤害意外险。而全国新政将完善政策,形成校园足球激励机制。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写实记录,形成档案,供上一层学校招生参考。最终开通升学、就业等“一条龙服务”的绿色通道。
可以说,学校把准校园足球的“转换开关”触点是可行的,实际就是为学生和家长送政策上门。真心做好“好风凭借力”的服务工作,本是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