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
摘 要:模具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有更高的要求,贴近企业生产模式的实践项目化教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模具的设计、开发、制造的全过程。本文就基于模具工厂模式的项目化实训教学研究与实践进行探索。
关键词:教学流程 项目化 PMP
模具行业近年发展迅速。为得到更好的产品,新的设备、技术和工艺不断引入到模具工厂中。传统的模具企业也在由单一的模具加工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向服务型产业转型,从产品的设计、样品的制作到模具的设计、制造,最后到产品的批量生产、组装、包装,都引入信息管理技术按照项目化操作产品生产全过程。从业人员由单纯的模具零件数控加工技能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安排、产品生产、物流等多领域开拓,但从实践看,还存在模具加工人才需要补充、先进模具设计人才有缺口、模具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
高职模具专业是培养模具人才的主力军,但是按照传统的分学科、分课程的培养模式难以将模具加工、模具设计和模具管理的综合知识传授给学生,必须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内进行教学改革。
一、传统模具教学现状
高职模具教学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主线,以掌握知识技能为重点,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各个模具类实践课程都是单独的训练学生某一个方面的技术能力,学生掌握了这些单独的技能后却不能转化成模具设计制造能力。
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模具毕业生不能仅仅是一名模具制造工,也应该是一名懂得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和项目化管理能力的工程师。目前的人才培养主要偏重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过程操作,而作为一名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发现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要在实践学习中取得这些能力就需要进行综合实训,按照模具工厂的生产模式,以产品项目作为实践内容,在模拟工厂实际工作流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自己管理。
二、模具实训的改革思路
在高职模具的学习中,发现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唯有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步骤进行有效的管理,经历一个从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装配、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才能有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管理的概念。
1.以学生充分就业为最终设计思想
实践技能是学生就业的基础,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通过基础教学达到学生对知识从认识、了解层次上升到掌握層次,通过不断实践操作使学生逐步具有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靠能力就业,凭技术生存。
2.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为归宿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因此,实践课程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要考虑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课程组要开发各类实践活动能满足培养优秀学生的要求,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要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
3.以建设实践教学环境为着力点
加大专业模式的探索力度,积极开展以培养方案符合度、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内容更新、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场地建设、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管理创新上要有突破,着力建设一个与传统实践教学相区别的有“模具工厂”真情实境的实践环境。
三、具体做法
1.以“模具工厂”为基础,构建“双证融通、阶梯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模具工厂”有三要素,生产流程及设备、控制生产流程的人以及产品,三者缺一不可。在教学中要模拟模具企业培训员工就要先建设一个“模具工厂”,主要有三项建设内容:按模具工厂生产流程规划建设的实训工厂,有企业元素、企业指导的教学内容,有模具企业学习、培训经历的师资队伍。
(1)建设“模具工厂”。按照模具生产车间工作流程规划布置实训场地,分成仓储备料区、研发区、设计区、电加工区、装配试模区、机加工区和柔性制造区。采购工厂生产用设备装备实训车间,对教师进行6S的培训和考核,学生实训教学增加6S内容并测试,和企业合作共建课程,选取企业生产案例作为实训产品,教师通过下企业做项目、学习积累生产经验,三要素齐备后方可称之为“模具工厂”。
(2)人才培养模式。“双证融通、阶梯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现代模具企业的生产流程方式,按照“模具工厂”模式来组织教学,在锻炼学生模具制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模具管理项目组织能力。
“模具工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为主,教师引导鉴定为辅,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去主动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积累知识掌握技能。笔者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打破学科体系,紧密结合本地区的行业特色,通过对模具加工流程以及其形成的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完成每个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再根据认知机制及成长规律重构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完成整个工作过程的学习体验。
教学按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采用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的训练。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一部分训练在校内“模具工厂”内进行,毕业综合实践训练在校外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进行。所有训练涵盖模具项目从测量、绘图、打样、评估、模具设计、报价、采购、加工、打磨、装配、试模、生产、包装、资料整理和项目汇报等完整过程,前一个课题考核通过后,即可进入第二个课题的训练,最后由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进行职业等级考试。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实训课题,中级证考完还可以考高级证,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2.教学流程引入模具企业生产流程式样,创造真情实境的模具工厂实践环境
模具工厂赖以生存的是“产品订单”,每一个订单都是一个项目,按照通用的生产流程来管理,我们引入生产流程及管理方式,按照企业的订单形式来运行实践教学,用企业车间的管理形式来管理实训的学生。教学中,从订单引入到制件生产都是学生作为项目完成的主体,相应技能强的学生按照企业的岗位规程定工作岗,每个班组设组长一名管理4~8个不同的工种岗位,所有这些岗位成员组成一个团队来完成一项模具制造任务,完成工作任务是团队工作的推动力。
每天按企业方式上班考勤,按设计图纸和加工指示单生产,下班整理设备,关闭门窗,工作调度有班长、组长指挥,学生是为着一个工作目标来的,自己设计生产自己管理,自己收获成绩,最大的快乐就是设计生产出模具并把塑料件在注塑机上生产出来。一个学生完成这些工作后对模具生产制造的整个工艺流程就非常熟悉了。
3.设计新教学方法,并引入企业管理方法,将模具管理教学轻松融入到综合实践中
我们为这门课程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设计了PMP教学法,学生分组教学,分项目实践,项目内容来自企业,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指导,实践环境按照企业设计,教学管理参考企业管理,成绩合格者颁发“模具制造工”中级证书。
模具制造校内生产实践PMP教学法,P(Products)指的是产品,代表的企业的订单,M(Mold)指的是模具,第二个P(Products)指的是制件,使用设计制造的模具生产产品的塑料制件(没有上漆)。学生是实训课程的主体,他们既是学习项目的实践者也是学习项目的管理者,教师起着思路引导和技术支持的作用。课程实践课题来自于企业,我们把这些来自于企业的课题设计成一个个订单,把学生按照企业的形式进行编组,一个工作组完成一个订单,在第一个P阶段实训中学生的身份是“企业员工”,教师的身份是“客户”,双方协商讨论产品的技术规格、加工精度要求、生产时间节点。在M阶段教师的身份是“总工程师”,指导所有工作班组的模具设计、制造工艺、装配,但具体的工作由各个班组完成。在第二个P阶段教师的身份既是“总工程师”指导模具试模调试,又是“客户”检查从注塑机上下来的制件的质量,并向工作班组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的实践课题来源于企业的以前和现有生产项目,这些实践项目的实施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般模具的整个生产过程,也培养了学生模具工程管理能力。整个实践环节历时1个月,从产品设计、物资采购、加工工艺设计、生产安排、装配试模到质量检验,中间需要至少8个工种和岗位的协同操作。
4.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按照模具生产流程建设了模具实训工厂,按照上课任务进行排班,依据任务灵活调整设备使用时间,把模具综合实训室在正常实训的时间以外进行预约开放。学生在课堂上作业没有完成时可以填表申请课余时间继续操作设备,课余时间安排专兼职教师管理员值班。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可以在有横向课题的教师带领下做项目,项目完成后可以进行适当修改作为课堂教学新项目,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时间限制打通,教学内容互通,既保证了实践项目可行性和先进性,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也锻炼了学生项目管理能力。把学习转变成一种兴趣爱好。
总之,将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方式和生产项目引入到实训教学中,充实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制造和管理能力,拉近了学生和企业一线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職业技术教育,2014(4).
[2]陈传雄,安剑.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1).
[3]王艳,高职教育实施第三方评价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19).
[4]张小桃.德国高等教育理念及体制改革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4).
[5]赵晓明,洪堡.“大学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