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散文翻译中的美学问题

2015-05-09 22:58刘晨雨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美感

刘晨雨

摘  要:散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而且还是风格的翻译、节奏的传递和文化的移植。散文情感充沛真实、语言形象生动、音韵和谐动听、意境深远悠长。本文通过引用美学理论的相关论述,选取一些散文翻译为案例,从选词与美感、音韵与美感、意境与美感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传达美学意境,达到散文翻译最大程度的对等。

关键词:散文翻译;美感;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2

散文的定义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说,广义上讲,散文是一种与诗歌相对的文学体裁;从狭义上来说,是一种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的“形散”是指其形式不拘泥于特定的某一种,“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中心主旨要明确。我国有非常多优秀的散文家,也有很多优秀的散文作品。但是,关于中国散文英译的作品却不多。此时,美学的出现就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翻译研究者一直青睐翻译美学的研究,这里的翻译美学就是美学与翻译的结合。

(一)翻译美学的分析

20世纪,翻译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同时,西方翻译界涌现了大量理论研究流派,主要有文艺学派、描写学派、语言学派等,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随着翻译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体现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我们应该探索出一条翻译道路,融贯东西方文化并能体现东西方的翻译美学理论。毛荣贵(2005:345)教授认为,符号学、符号美学、接受美学或格式心理学都是语言学和文艺学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们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我们应该多借鉴西方的跨学科理论,如美学理论、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等,同时要进行批判性地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吸收其中有价值的思想内容,摒除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思想诟病。在此过程中,不光要接受西方的审美价值,还要着重探究原语与译入语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原作与译作之间的文化背景、原作者与译作读者之间的文化认同,以及读者对译入语的接受能力。从语言、社会、文化多个角度去探讨翻译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中西方差异与共同点,使译文既能再现原文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又能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要使读者对文章有美好的享受,译者需要通过精心构造的语言来传递语言的美感功能。按接收美学理论的观点来看,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作的。所以,译文的再创作也应该是为读者服务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如何选择翻译的依据和标准呢?众所周知,译文是为译入语读者服务的,那么理所当然读者的欣赏、接受和评判能力就是翻译的依据和标准。所以,散文的特殊之处决定了译者的翻译应该是目标取向策略。换句话说,译者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作的意图,还应侧重译文的读者效应,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审美观念和接受能力。如屈原《九章·橘颂》中,以下句子的翻译,就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美感,描绘了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给读者以美的想象空间。

原文: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縕宜修,姱而不丑兮。(青果与黄果交错陈列,纹理色泽十分灿烂。你外在鲜明,内在洁白,类似仁人志士。长得繁茂修饰得体,美好的形象无与伦比啊。)

译文:Globes of green and gold, what a glittery scene! Brilliant without, pure within, like a man genial and righteous. You are lush and well trimmed; A thousand charms you have, which nothing can mar.

翻译学家普遍认为文学作品翻译的最高美学境界是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可以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就如金隄先生(1987:106)讲过:“翻译中的艺术性,要求译者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的统一体有全面而又细微的理解和感受,真正做到和原作者心灵相通,然后调动译入语中最适宜的手段,用恰如其分的译文,使读者也获得同样全面而细致的理解和感受。”译者如果能像金先生所讲那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原作者的语气语态、思想感情甚至说话节奏的话,那么一定能完美地体现原文美感。

(二)散文翻译案例分析

1.注重选词美感。不同于力求严谨的科普文章,文学作品的选词讲究诗情画意,也就是一个“美”字,或整齐之美,或形象之美,或色彩之美等。除了体现美感之外,这些选词还与作者的思想观点有密切关系。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选词不能平淡无奇、过分随意,否则即使作品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容,也会在读者面前黯然失色,毫无美感价值可言。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的选词。

例如:《路畔的蔷薇》是郭沫若(1892—1978)的早期著名小品,玲珑小巧,颇有诗意,是一首人们公认的优美散文诗。其中有一句的翻译也充分体现了英译文章的选词之美。“昨晚上甜蜜的私语,今朝的冷清的露珠……”译为Last nights whispers of love; this mornings drops of cold dew……两个并列的英文词组,在用词结构上前后对仗工整,与原文形似,并与原文有同样的意境之美。另外,“昨晚”在这里虽然指的是过去的过去,但仍译为last night,不译为the previous night,以求语言生动。所以,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灵活变通,实现选词之美。

2.注重音韵美感。散文是诗歌的衍生物,诗歌具有音韵美,同样,使用大量成语的散文也具有音韵美。一篇好的散文不仅要“形散而神不散”,而且还应具有和谐悦耳的音韵美。为达到译文中音律对等的目的,在翻译过程我们可以借助英语中的头韵、半韵与尾韵来模仿原文中的双声、叠韵与四字成语,同时避免使用含有不悦耳音素的英文词语,如爆破音、破擦音等。

例如:1930年秋,柯灵(1909—2000)创作的一篇著名小品散文——《巷》。作者通过细腻地笔调描写了江南小城中的小巷,流露出对雅致清幽生活情调的向往。其中,“隔绝了市廛的红尘”中的“红尘”翻译为“hustle and bustle”;“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中的“净化一切,笼罩一切”译为“all-pervading and all-purifying”,这些词语和短语的翻译都体现了译文翻译时追求音韵美,并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注重意境美感。散文作品中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对事、物、景的描写叙述来暗自表达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在文学翻译中,我们要注重翻译意境的再表达。不同于博大精深的汉语,英语语言比较单一,英汉之间的这种语言差异,就加重了翻译过程中传达意境之美的困难。但我们可以通过特定手法表现文章的优美诗意。

例如:《夕暮》是郭沫若的早期小品,充满诗情画意,堪称一篇玲珑剔透的美文。文章记述的是真情真事,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生活的感情。原文中“今年的成绩真好呢,竟养大了十只”译为“Weve done quite well this year, with ten chicks growing fast,” beamed my wife,其中beamed my wife(妻微笑地或欣慰地说)是添加成分,原文虽无其词而有其意,这样的译文巧妙的再现了原文的情境。

总结:

作为一名译者,传递散文翻译中的美感是一项值得努力探究的任务。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要想把原作所表现的意境和暗含的情感全部完整地传递给读者,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还原原作的面貌,使读者最大程度地接收到原文的文化内涵、语言特征和美感价值。在此过程中,译者应该学会取舍。同时,最重要的是要运用恰当的方式去弥补那些不能完整地被翻译出来的缺失意义。总之,在散文翻译过程中,努力传达原作的意境,使读者得到美感的享受和启发,是我们译者需要奋斗终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傅德岷.散文艺术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 教育 出版社.1993.

[3]金隄.等效翻译探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06.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5]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美感
几何映射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模式研究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