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摘 要:《倾城之恋》这个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文学价值和地位,她拥有着前所未有的真实性,张爱玲洞察人心的结果,都在主人公白流苏、范柳原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张爱玲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以悲剧收场,她作品的基调永远都是灰白的、苍凉的,然而《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作品中为数很少的一件以大团圆收场的作品,但是这样的圆满并不是属于喜剧的范畴,相反的是带有一定的悲情的色彩,《倾城之恋》中的这种悲情色彩,是根据作者本身的经历和生活体验慢慢的丰富起来的,男主人公的自私和没有安全感的爱情、还有女主人公矛盾的性格都成全了这本小说的悲情色彩,这篇作品给了读者们无限遐想的空间。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悲情色彩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1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另类作家,知名的文化研究者李欧梵曾经说过:“只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张爱玲的作品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也没有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件,没有大喜大悲的结局,更没有至善至恶的人物,有的只是在不动声色中轻描淡写的叙述无尽的悲凉,《倾城之恋》就是这方面的佳作。
一、作者真实的悲惨经历对整本小说的影响
张爱玲(1921年—1995年)出生于上海,清朝大臣曾国藩是她的外曾祖父,可谓家门显赫,但辉煌的时刻已经过去,父母离异,张爱玲跟随父亲经历了现实生活的屡次碰壁,父亲一蹶不振,对张爱玲的关心是少之又少,这给她的童年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创伤,这样的遭遇使得张爱玲从小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加上她出身贵族,与生俱来有一种孤傲的气质,并有着一双能够洞察社会的眼睛,敢于挑战腐朽的思想,使得张爱玲把人世间看得透彻无比,于是她的文字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刃,猛地刺在每一个人的心头上,向人们揭露出人性的丑陋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幻觉。
二、自身爱情经历和书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之悲
1、作者自身的悲情
她爱上了一个被世人称之为浪子、汉奸的人,一个根本不能配上她自己的人,她为他心甘情愿地去做没有名分的情人,她明明知道他的背叛,但仍义无反顾的去爱,这使得身在云端的张爱玲因为这份爱情卑微到了泥土里,即便是这样,这份爱情依然逃不开分手的结局,这段爱情带给张爱玲的是非常短暂的欢愉,留给张爱玲的却是多年的相思,多年的追逐寻找,在最后的时刻,张爱玲不得不承认自己爱错了人,以她的聪明才智,不可能被胡兰成欺骗,但是她心甘情愿,明知道爱情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但她还是愿意纵身一试,最后她只能拖着已经千疮百孔的心离开他。张爱玲的遭遇是可悲的,出自她笔下的小说,怎么可能与她本身的人生经历没有关系,怎么可能会和她的性格特点没有关系?
2、男女主人公的悲情
《倾城之恋》在她的小说中已经算是拥有大团圆的结局了,但在小说中我们感觉不到丝毫的圆满、感觉不到丝毫的欢喜。白流苏不是灰姑娘,范柳原也不是白马王子,他们的爱情也不像表面那么光鲜靓丽,而是带有一定的庸俗性和物质性。结婚的前提并不是要有爱情的存在,爱情的存在对男主人公来说只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的方式,而女主人公不同,爱情的存在是为了寻找一个避风港,为了自己的生计和社会地位,所以,对于男女主人公来说,不存在什么欺骗,只是两个人分别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小说中其实没有讲出多少让人感到悲惨的现实,但是小说中讲到的生存游戏,才是让人没办法忘记的,我们会痛恨张爱玲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但也会感谢她给了我们真实的一面,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存在的悲剧。
3、作者现实感知下的故事悲情
故事的最后故意展现给读者一种心理的预期,那就是白流苏和范柳原能够在一起,成就一段爱情传奇,但当小说落下圆满的帷幕的时候,张爱玲又说道:“那有什么传奇,有的只是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一前一后说的话造成的反差非常大,因为传奇并不是现实中真实地生活,由此更进一步的加深了作品自身的悲剧色彩,倾城的刹那间虽然轰轰烈烈,但是掩盖不住那永恒的悲哀。
所以,尽管两个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实际圆满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沧桑,还有一种看破红尘之后的悲凉孤寂,这正是张爱玲小说作品中永恒不变的苍白、荒凉的基调,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没有追求悲剧性的毁灭,也没有表现出喜剧那种团圆美满,她只是在用她对现实和历史、人生和整个宇宙的感知,用她那冷静独特的女性视角,导演了一出苍凉荒诞的人生戏剧。
三、总结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通过作者对人性的洞察以及自身悲惨遭遇的凝练,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展现,表现出了其前所未有的真实性。作品中的悲情,源自于作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小说中男女主人公自私而矛盾的性格更加凸显出其悲情色彩。小说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是张爱玲小说中为数不多的以喜剧结尾的作品,在如此悲凉的色彩中,最后还给读者以惊喜和安慰,同时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参考文献:
[1]许子东. 物化苍凉——张爱玲意象技巧初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
[2]李晓花. 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意识和婚姻的探索[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3]张爱玲著,张军,琼熙编.张爱玲散文全集[M]. 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6
[4]刘玉芳. “家”中男性:批判与消解——巴金张爱玲家族小说中男性形象比较[J]. 湖南社会科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