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2015-05-09 18:49:53王晓晗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2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困境

王晓晗

摘  要:中国的纪录片在最近两年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还是关注纪录片,我国的纪录片也有了对外输出的需要,本文浅谈一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都会遇到哪些困难问题,以期望中国纪录片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困境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2

一提到紀录片,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BBC纪录片,BBC的纪录片就是一个金字招牌,只要打出BBC这张牌,几乎没人不买账。我想除了BBC纪录片本身很吸引人外,跟他们的传播营销手段高明也有一定的关系。近几年,随着国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中国内陆也开始注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尤其是人文纪录片,更是大力推行,旨在让国民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同时能够让外国人更加清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纪录片要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传播,不仅要依托于本国优秀的文化,还要更广泛的吸收世界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求同存异,消除东西文化在被受众解码过程中产生的隔阂,并树立本国品牌。只有这样,中国纪录片才能打开国门,获得多元化文化的接受与认同。

要想将我国的纪录片广泛的传播出去,就要先明白,BBC纪录片之所以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推广传播,有其本身的特点。首先,BBC纪录片的画面精美是公认的,观看BBC纪录片,是一种视觉享受,是一场视觉盛宴,颜色,构图都十分的讲究,国内纪录片已经学习到了这一点,纪录片《味道》、《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吸引国民热潮,大概是因为画面色彩鲜艳、饱满、清晰,用年轻人的话来说,画面看起来高大上,一看就是制作精良,加上这两部纪录片是关于美食的,影片观看时惹人垂涎,人们就不自觉地就会记得片子中的内容。其次,BBC纪录片的话题吸引人,它的话题是与时俱进的,在马航MH370事件发生不久。BBC纪录片地平线系列就推出了纪录片《Where is Flight MH370》(马航去哪里了?)纪录片中,除了事件发生的原因,最后的搜索结果没明确说明外,整个事件解释得很详尽。这对关心MH370事件的全世界的民众来说,即满足了他们对整个事件过程的好奇心,也帮助他们了解了一些他们所不熟知的科普知识,同时在当时,马航MH370也是全世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一举数得。最后,BBC纪录片选择的视角很独特,纪录片《A PICTURE OF LONDON》(伦敦一览)就有很明显的体现,在片头以开始就这样说:“Imagine London in ruins.”(想象废墟之中的伦敦),随后通过特效,现代伦敦就变成了残破不堪的鬼城。在纪录片的开始就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与注意力。使得观众就会有往下看的欲望,同时也契合了伦敦多次遭到毁灭的历史。

在明白了中国纪录片在品质上与优秀的国外纪录片的差异后,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都有哪些困难吧!

一、语言差异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通锵,胡吉成将世界语言分类为13个语系,45个语族,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而汉藏语系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或许举个例子大家会比较了解,众所周知,联合国法定的6种工作语言: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其中英文最重要,法语经常用于立法,因为法语最准确,没有异议!而英语属于日耳曼语族,法语、西班牙语属于罗曼语族(拉丁语族),俄语属于斯拉夫语族,而这四种语言属于印欧语系,阿拉伯语属于非太语系中的闪-含语族(即闪米特-含米特语族),由此可以看出印欧语系在世界广泛分布,基本上只要会英语,你就可以畅游世界。但是将这些语言分为不同语系是有一定的原因,语言结构特点的不同,语言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亲属关系的不同等等。这就很明显的体现出了语言上的差异,两种不同语言之间之所以会有冲突,不仅仅是语言理解上的差异,还有表达方式上的异同,语言渊源上的不同等等。

很明显,想要将中国纪录片“输出”,就需要将影片中的语言转换成世界通用语英语,随着前几年国内“英语热”的流行,英语学习的普及,夸张点说,除了文盲,人人都会说英语,就算是不很流利,但是听得懂那些老外在说什么,所以大家可以基本无障碍的看完一部美剧而不看字幕。但是,问题来了,英译汉没问题,汉译英却是个大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后宫·甄嬛传》,《后宫·甄嬛传》在国内获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因此美国HBO电视网特意引进,并将76集的长剧,压缩成6集迷你剧,并邀请当地土生土长的华人担任美国版的配音,竭尽一切想要这部电视剧在保持“中国味”的同时,能够吸引美国观众的眼球,结果……说实话,那样的结果在我看来还是很不错的,原版的《后宫·甄嬛传》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在美版的还没出来之前大家就在猜测里面的句子要怎么翻译才可以既能够保持原句的优美,又能让外国人明白,美版出来后,果然,这部剧的翻译被不少人吐槽,很多涉及诗句,成语的翻译都被翻译成了很直白的一句话,不再具有原句的那种优美。

作为学习了三年英语的人,我必须说一句公道话,我觉得《后宫·甄嬛传》美版的翻译相当了不起的。若是将“甄嬛体”转换成“人话”,将诗句转换成大白话,对比“人话”、大白话,你会发现,美版《后宫·甄嬛传》里面的翻译相对于原句所表达的意思的还是相当准确的。

语系不同,产生了“文化折扣”现象,这点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只有让这种“折扣”不断地减少。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就更好解释了,地域不同,文化渊源不同,造就了文化之间的不同,再加上经济体制的不同,就像我们高中政治学习的中的一句话:经济决定上层建筑。而文化就属于上层建筑,就算是属于统一经济基础,文化还有差异,就不要说不同的经济基础。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就曾提出,高语境传播和低语境传播的概念。他指出,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是高语境传播,反之则是低语境传播。霍尔认为,有着伟大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就处于的高语境顶端,是东方文化的代表。美一国等大部分欧美文化倾向于低语境。这就导致中国文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外国观众对于中国文化反应出的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不了解, 在解码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感,出现传播隔阂。

不同文化之间有所异同,就只能尽量缩小之间的差别,而多进行两者之间的交流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减少传播中的隔阂。有人将文化分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我觉得“强势文化”的一方不应该一味的侵蚀别国文化,多尊重别国文化,而“弱势文化”则要大力发展自己的文化,强大本国文化,加强本国文化的发展,这样就可以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民族的多样性,而不至于出现文化同质的现象。

三、意识差异

意识差异的产生跟文化差异相关,也跟经济差异相关。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有段时间,网上流传的那个关于东西方意识不同的微博,简单的图片,简明的文字,色彩分明,很清晰的说明了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差异,20个例子,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个深奥的道理: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对于守时、关于一个意见、对于愤怒、对于排队、关于自我、周末街景、聚会、外出旅游、餐厅中、美丽标准、一日三餐、面对问题、沐浴时间、老年人生活、领导、交通工具、对待阳光、对待孩子。

我觉得意识之间的差异不仅仅只是说政治态度的不同,像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而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简单的意识形态的不同,还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举个例子,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在中国,死亡这件事是不到最后一刻是绝不会说出口的,是投鼠忌器的,好像一说到“死”,就会马上死,宾馆里面的房间号码一般会避开数字“4”,只因为“4”与“死”同音。送别人礼物是不会送人钟表,因为那会听起来像是给这个人“送终”,而对于西方国家的人而言,送礼物是送的心意,而不是寓意。

四、结论

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意识差异是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三大障碍,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三个问题,无论再好的营销手段,都无法将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不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因此,突破这三大障碍是我们现在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继续突破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刘坚,程力.语境控制理论的跨文化传播意义,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4期.

[2]张耘.媒介生态时域下中国“网络社会”传播环境研究,中南民族大学,2013 .

[3]王洁.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冲突与和谐,华中科技大学,2006.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困境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出版广角(2016年16期)2016-12-13 02:58:30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0:59:24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20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24:20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1:21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社会科学(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8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