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惠连
社区门诊非洛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体会
禤惠连
目的 分析社区门诊采用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从而改善门诊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方法 9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9例。对照组口服非洛地平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96%, 对照组为87.76%,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舒张压(DBP)及收缩压(S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缬沙坦与非洛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 可显著改善临床疗效。
缬沙坦;非洛地平;社区门诊;高血压
高血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 多发于中老年人, 如果患者的血压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 将会严重影响肾脏、大脑及心脏的健康, 引起多种并发症, 如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及中风等[1]。目前尚无根治高血压的有效方法, 坚持长期的降压治疗是控制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社区门诊采用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社区门诊在2014年1~9月收治的9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入选病例均被确诊为高血压, DBP≥90 mm Hg(1 mm Hg=0.133 kPa), SBP≥140 mm Hg,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9例。观察组中男31例, 女18例;年龄47~89岁, 平均年龄(62.73±3.81)岁;病程2~26年, 平均病程(10.35±2.04)年。对照组中男29例, 女20例;年龄46~88岁, 平均年龄(63.02±2.62)岁;病程2~27年, 平均病程(10.89±1.95)年。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程、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就诊时均要求坚持常规治疗, 包括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保证休息、戒烟戒酒及限盐等, 在治疗前14 d停用血管活性及降压药物。观察组联合应用缬沙坦(天大药业珠海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30777)与非洛地平(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30414),两种药物均为晨起口服.1次/d, 非洛地平的剂量为5 mg/次,缬沙坦为85 mg/次。对照组晨起口服非洛地平(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30414), 5 mg/次.1次/d。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 治疗过程中根据血压变化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让患者静坐后测量血压.1次/d,测量时间为上午8:00~9:00, 确定患者处于平静状态时取3次血压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分别取治疗前与治疗后3 d的平均血压值作为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的依据。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为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所采用的疗效判定标准如下:① 如治疗后SBP降低幅度≥20 mm Hg, DBP降低幅度≥10 mm Hg且<90 mm Hg, 血压波动较小, 相对稳定, 则为显效。② 如治疗后SBP降低幅度<20 mm Hg, DBP降低幅度<10 mm Hg, 但DBP<90 mm Hg,血压控制情况优于治疗前, 则为有效。③如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改变情况不符合显效及有效标准, 血压值波动大, 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96%, 对照组为87.76%,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压方面, 治疗前两组的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n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在血压方面, 治疗前两组的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DBP及S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有1例失眠.2例心悸.2例头痛.1例面部潮红,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4%;观察组中1例胃部不适.1例头晕,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98例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 其中观察组49例的治疗方案为缬沙坦联合非洛地平,而在治疗对照组患者时仅采用了非洛地平。结果证实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7.96%, 而对照组仅为87.76%,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且治疗后观察组的SBP水平及D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提示联合应用非洛地平与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非洛地平。
非洛地平属于钙通道拮抗剂中的一种, 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 通过口服便可以有效控制血压, 且具有半衰期长的特点, 每天服用1次即可, 因此被普遍应用于临床中。相关研究指出, 非洛地平可选择抑制血管中的平滑肌, 同时对平滑肌组织细胞及心肌中钙离子的通道产生阻滞作用, 因此服用后可有效扩张血管中的平滑肌, 降低外周血管所受到的阻力, 当平滑肌不断扩张及血管阻力不断下降时, 患者的血压水平也会得到有效控制。非洛地平虽然可以降低血压, 但也有研究指出应用非洛地平时可能导致患者的血压出现大幅度波动现象, 可造成血管损伤, 不良反应较多, 严重时可引起脑血管或心血管疾病, 故不宜单独使用或长期使用。缬沙坦属于一种强效受体拮抗剂, 可有效调节血流动力学, 服用后可对高血压疾病引起的心室结构功能改变及心室肥厚等起到逆转作用, 且并不会对血管离子通道或激素受体产生影响,因此有利于改善肾脏的血流动力机制, 避免血管、肾脏受到损伤[2]。缬沙坦与非洛地平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 但联合应用两种药物可起到协同增效作用, 保证平稳降低血压, 同时缩小血压波谷与波峰之差, 可起到保护血管及减少不良反应的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 而对照组为12.24%,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再次证实了以上观点。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s, mm Hg)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s, mm Hg)
组别例数DBP SBP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9111.27±10.3678.54±6.31162.32±12.37120.45±10.91对照组49110.21±11.5395.33±5.78160.39±11.03142.27±19.62 t 8.6245.0137.9954.319 .1.9270.0060.2310.003
综上所述, 在对社区门诊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联合应用缬沙坦与非洛地平能够获得相对理想的临床疗效,可推广应用。
[1] 陆尽亚, 朱健华, 秦小同, 等.缬沙坦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心肌钙蛋白酶Ⅰ、钙调神经磷酸酶和钙/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Ⅱδ的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6):511-515.
[2] 张亚平.阿托伐他汀联合非洛地平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的影响.中国实用医刊.2014.41(10):36-3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6.140
2014-10-16]
510555 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