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的艺术探究

2015-05-07 02:48陈淑香
文教资料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艺观旷达苏轼

陈淑香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河南 长葛 461500)

一、引言

苏轼(1037-1101年),号东坡居士,字子瞻,一字和仲,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世人将其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苏轼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早年有经济入仕的抱负,即使后来屡遭贬谪依然心忧百姓,于困境之中成长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为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二、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一)豪放

在苏轼之前,由于受思想上的局限,人们对词,总像对精美的小摆设,放在幽窗雅座之间,自娱自乐,或供高雅清闲之士玩赏,使词始终成为酒边花间的点缀,词也因此受到致命的束缚。

苏轼豪放的个性及与时代的矛盾的关系与苏词豪放风格的形成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时正值北宋王朝时期,一般说来,为了巩固对人民的统治,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北宋王朝对士大夫是比较宽厚的。但由于专制主义的种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士大夫的才能,阻碍了士大夫为国为民尽力抱负的实现。苏轼就处于这样的环境当中,他开朗的胸襟和旷达的性格与当时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作为一个作家,必然会将这种矛盾的心情在作品中一吐为快。他习惯于用豪放不羁,甚至看起来玩世不恭的态度表达自己的忧愤。这是他的作品具有豪放风格的很主要的原因,下面我们举例说明。苏轼有一首很著名的写中秋月夜的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句一出,突兀而起,气概不凡,使人感受到诗人开阔深邃的思想、奔放的感情、宏伟的气魄。诗人的想象就在广袤的夜空中驰骋。

一会儿,他是贬谪下凡的上界仙人,立即要乘风归去;一会儿,他却又是尘缘未了、留恋人间的凡夫俗子,受不了“琼楼玉宇”的清寒,宁愿留在人间;忽然,他又由圆圆的月亮想到分离的弟弟,夜深了依然不能入睡;不久,他又因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领悟到这是自然与社会的必然规律,心情立刻又变得开朗起来。天上人间,出世入世,由日月初生到眼前的清辉万里,苏轼的思维既不受时间的限制,又不受空间的束缚,他的词表现出自由而奇妙的想象,表达了丰富多变的情感,从而构成了清朗广阔、神奇而壮美的意境。

(二)婉约

苏轼不但对豪放词进行了创新,而且在传统的婉约词的发展上,也有贡献。在继承欧阳修婉约词和张先婉约词的风格的基础上,苏轼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使之不限于描写儿女私情,反映了更多的生活画面。

如果说豪放词是苏轼的创新的话,那么,对于传统婉约词来说,就是他对词新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他在词的创作中,扩大了词中所反映的生活面,使这不仅仅局限于反映儿女私情,而是可以从山林、乡村等方面着手,或发议论,或抒襟怀,各得其妙,从而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例如《洞仙歌》(冰肌玉骨)描写帝王宫廷秘闻佚事,寄寓兴亡之感。《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由前人风流遗址的游赏而探索人生的目的意义,抒发人生的感慨。这两首词的表达超出了艳情闺思之意,之所以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所表达的意境之美,从而充分体现了苏轼婉约词的个性特色。另外,再看苏轼所专写儿女情的作品,他不仅局限于儿女私情,爱恨情仇,而是运用开朗、乐观的心态描写儿女情,是另外一种诠释。于是,便有文人墨客责备苏轼不懂爱情,有“不更其境”的说法。试举一首写牛郎织女的《菩萨蛮》来看看: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堕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来疏雨零。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一年一度的相聚,对于两个心心相印却相忘于银河的恋人来说,略显心酸和残酷。所以,一般诗人们的立意旨在表达他们的相思之苦、相见期短等方面。但是,在苏轼笔下却是另一番心境。斗转星移,云开月堕,即将分离的恋人难分难舍,眼泪化作漫天的疏雨。但是他们始终不羡慕人世的夫妇。相逢虽然是短暂的,但他们的爱情和上天一样是永恒的;人间的夫妻虽然能朝夕相守,但爱情和生命都是春花朝露,转瞬即逝。苏轼的词先是执著缠绵,最后却突然放开,变为开朗乐观。由此,不禁使我们想到了秦观的名篇《鹊桥仙》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们二者,究竟是谁借鉴了谁呢?想来是苏学士学习了老师,却后来居上,此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三)旷达

和豪放词不同,旷达是苏词艺术风格的基调。苏轼的旷达词与其他文人墨客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均以古道村舍、溪风流月、薄云疏雨等这一类清新的自然美为主。为此,英雄豪杰们变为“携壶藉草亦天真”的酒徒、“何处不堪行”的迁客、“正是维摩境界”的居士、“一笑人间今古”的渔父……于是,在“杖黎徐步转斜阳”、“带酒冲山雨”等一类自然风光的游赏和诗人墨客的宴乐中,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由人和自然的谐调造成的,趋向于静态的一种美。对于所描写的对象是否属于静态没有关系。然而,这种和谐的产生,是因在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中采取超脱、听其自然的态度而形成的,并不是没有矛盾的无差别境界。在三百多首苏词中,描写月夜的苏词多达五十多首,描写雨过天晴景象的就有二十多首。另外,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苏轼还习惯于把皎洁的月光与明镜般的江湖结合起来,更凸显出境界的光洁。词中还大量使用“清”字,苏轼这一独树一帜的取景角度与表现手法是受到他恬淡闲适、超脱清高的思想感情的影响形成的。与此同时,更体现出了他特有的审美情趣。如:“清影”、 “清和”、 “清颖”、 “水风清”、“清夜无尘”等,也是苏轼的旷达风格在艺术意境构造上的体现。

三、“随物赋形”的文艺观

思想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是思想的体现。苏轼词的内容之所以如此丰富,风格如此多样化,整体来说,都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创作过程中,苏轼再将这些经历和思想在作品中表达出来,这是将思想融入到作品中的一个方面。想要更全面地看苏轼随物赋形的文艺观,则应该到他的文论中去寻找,一个人文艺观的体现,多见于他的文章中。从苏轼的角度来讲,他认为创作必须是有感而发,为时事而作的。在特定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欲望,使作者发之于声,写之于手。因此,作者个人的文艺观必然会渗透于文学创作中的各个方面。词的创作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均要有感而发,有感而写。从而表现丰富的文学内容,使形式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相结合,从而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由此创造出更多别具一格的风格。“随物赋形”正是如此。

四、语言表达艺术

苏轼的词豪放、婉约、旷达,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词的内容与风格,这些词作品风格的体现,必然需要有与之相应的艺术手段。首先体现在对语言的运用与表达上。苏轼的词,笔触明快、清新、沉着、色彩新鲜,还做过词“诗化”的尝试,这是苏轼词语言方面的一大特色与突破。如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所说的“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但是,苏轼的词并不仅仅是把词“诗化”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还是以宋诗语言来写词的,不仅仅局限于唐诗语言。如:宋代诗人欧阳修、王安石等人把唐代诗人杜甫、韩愈等人作品中的语言与自己的作品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宋诗语言的特色。苏轼也是积极参与这一艺术活动的人,因此,苏轼在进行词的革新时,就很自然地将诗的语言,特别是宋诗的语言带进了词里,从而形成了绚烂多彩的作词风格。

苏轼的词因独特的风格成为了词史上的里程碑,在诗、文、书、画等领域都达到了时代的高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人们对于苏轼的词,说它“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人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在苏轼的笔下万物可入词。这与苏轼个人的生活阅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于艺术独特追求分不开。

[1]王重歌,徐海燕.苏轼词风的多样性[J].文学教育(下),2007(02).

[2]杨洋.试论苏轼词主体意识的强化[J].皖西学院学报,2005(01).

猜你喜欢
文艺观旷达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旷达者
苏轼吟诗赴宴
夏目漱石《草枕》中那美人物形象与“非人情”美学
胡风的性情与悲剧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张爱玲的文艺观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