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超
(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0)
《鬼谷子》自《道藏》本旧注以来,直至清代,乃有俞樾、尹桐阳、俞棪等人对其进行校释。新时期,《鬼谷子》研究整理工作进入新局面,出现了许多通俗注本,也有不少专家学者结合社会现实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如宗琼译注《鬼谷子》、方向东注评《鬼谷子》等,这些都为《鬼谷子》的普及作出了一定贡献。许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更是当代学者关于《鬼谷子》研究的一本比较全面的著作。
然而,正因为历来治《鬼谷子》者所处时代环境、学科背景、研究角度等的不同,很多问题显现出来,还有一些被忽略的地方。笔者在读《鬼谷子》及其历代注解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校勘、训诂等研究方法,以札记形式对其中未安及尚可商榷之处所提出的管窥之见,以求进一步疏通文义,便于日后之学。
1.《捭阖第一》:“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旧注:“贤愚各当其分,股肱尽其力,但恭己无为,牧之而已矣。”尹桐杨:“牧,伺察也。《方言》十二:牧,伺也;监牧,察也。司、伺一字而。牧与下文意字韵。”方向东:“牧,原指放养牲畜,后泛指统治、管理。牧人:管理、治理众人。”许富宏:“牧:统治;主管。 ”陈蒲清:“牧:看守,管理。 ”
按:旧注未释“牧”之意。 “牧”犹“制约”。 《周易》卷三《谦卦第十五》:“《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荀子》卷十八《成相篇第二十五》:“请牧基,贤者思。”杨倞注曰:“治也。”亦可为例。
2.《捭阖第一》:“故言 ‘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
按:“弃损”二字诸家未释。“弃损”有抛弃、损害之意,如:《战国策·原序》:“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者,天下之所恶也。”王符《潜夫论》卷八《德化第三十三》:“其愚拙工,则一荫之麴豉皆臭败而弃损。”宋代冯椅所撰《厚斋易学》卷二十《易辑传第十六》:“夫人方在蹇难之中,必凡事有所弃损以求出,然后可以解难。”陈蒲清先生认为“弃损”疑是“弃捐”之误,此说不必。
3.《反应第二》:“若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
陈蒲清:若犹,好像。
按:陈说牵强。若,即如此,这样。句中代指“启发诱导”。犹意为相似、如同,《三国志·诸葛亮传》:“犹鱼之有水也。”故若、犹应作两字解。
4.《反应第二》:“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方向东:睑:通敛。
陈蒲清:睑,眼皮。在此作动词,指眼皮下垂,即闭合眼睛。引申为一般的闭合。
按:陶注曰:“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诱致之。故欲闻彼声,我反静默;欲彼开张,我反睑敛;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与。”据此,“睑”仅释作闭眼即可。
5.《内揵第三》:“还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旧注:“仪者,法也。”高金体曰:“仪,刑也。为物之典则。”尹桐阳:“仪同献,贤也。”萧登福将“退为大仪”释为“全身而退的大法则”。
按:诸说看似合理,但未尽《鬼谷子》之意。西晋张华《励志诗》:“大仪斡运。”李善注曰:“以生天地谓之大,成形之始谓之仪。”颜师古曰:“混沌太极旋转运行,天地轮回周而复始。”“大仪”即“太极”。原句意为:“不断地环转变化,让人摸不着头脑,退回到天地运转的状态。”
6.《飞箝第五》:“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
郑杰文:采色,神采和容色,《庄子·人间世》:“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之采色即此意,此指阿谀奉承之态。李贺:绚丽的颜色。许富宏:采色,绚丽成章之颜色。《孟子·梁惠王上》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此言满足耳目视听之好的女色、音乐、歌舞、娱乐等。
按:采色,一说或为“采邑”,非。陶注:“其用,谓人既从化,将用之,必先知其性行好恶,动以财货采色者,欲知其人贪廉也。”采邑指古代卿大夫的封邑。郑训虽依古据,未得《鬼谷子》之旨。方师向东训作“声色”,与许说同,甚是。《孟子·梁惠王上》:“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 ”《淮南子·齐俗训》:“听失於诽誉,而目淫於采色。”即此意也。
7.《飞箝第五》:“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
尹桐阳曰:“立,位也。”
按:尹说非。立,即确立。如《鬼谷子·内揵第三》:“策无失计,立功建德。”“立势”就是确立事物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个方向把握和控制事物的发展,叫做“立势而制事”。
8.《摩篇第八》:“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陶注:见几而作,何晚之有,功成不居,何拘之有,久行此二者,可以化天下。
俞樾云:抱当为保。《释名》释姿容曰:“抱,保也,相亲保也。”是抱与保义通。《诗·楚茨》篇:“神保是飨。”笺云:“保,居也。 ”《思齐》篇:“无射亦保。 ”笺云:“保,犹居也。 ”然则成而不抱,犹云成而不居。尹桐杨:功成而不居。
按:俞说不失。但“抱”即有“心存,怀藏”之意,如袁枚《祭妹文》:“然则抱此无涯之憾”。文意自现,不必辗转为训。
9.《权篇第九》:“佞言者,謟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
尹桐阳曰:“平同谝,便巧言也。”萧登福:“言谈时言辞果断,以平铺直陈的方式来求得勇决之名,称为平言。郑杰文曰:“平言,成事之言。 《尔雅·释诂》:‘平,成也。 ’”许富宏:“平言即直截了当之言。”
按:各家训“平言”均不同。此言以敢于直言而取得勇者的名声,许说确。
10.《权篇第九》:“故智贵不忘。 ”
按:忘,道藏本、乾隆本、嘉靖本作“妄”。 《说文》:“妄,乱也”。此句意为“智慧贵在镇定不乱”。乃知“妄”为音形近而误。
11.《权篇第九》:“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方向东:先分,天分。陈蒲清:“先分”可能即《反应》篇所说的“先定”。先定,预先的决断。
按:先:预先。分:辨别。意为预先知道自己的不足而指责他人的,就是反。
12.《符言第十二》:“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
陈蒲清:荧惑,蒙蔽迷惑;又是星宿名称。此处是被蒙蔽、迷惑的意思。《战国策·秦策二》:“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逸周书·史记》:“重丘遗之美女,续阳之君悦之,荧惑不治。”火星,古名荧惑,故道藏本注解误以此处的荧惑为星宿名。道藏本注:“夫四方、上下、左右、前后,有阴阳向背之宜。有国从事者不可不知。又,荧惑,天之法星,所居灾眚吉凶尤著。故曰:‘虽有明天子,必查荧惑之所在。’故亦须知也。”俞樾曰:“此以人事言,非言天象也。”注云:“荧惑,天之法星,所居灾眚吉凶尤著”,失其旨矣。尹桐杨曰:此凡皆有逆顺之宜,故须问之。又曰:法星所在之处,亦必求而知之。《论衡》:“荧惑,天罚也。”《广雅·释天》:“荧惑,谓之罚星,或谓之执法。 ”俞棪曰:“《管子》房《注》曰:又须知法星所在也。”戴望《管子校正》:“荧惑,犹眩惑也。”《逸周书·史记》曰:荧惑不治。《赵策》曰:苏秦荧惑诸侯。”或作营惑。《史记·吴王濞传》:鼂错荧惑天下。《淮南王传》:“荧惑百姓。 ”《汉书》均作“营惑”。 曹胜高、安娜:荧惑:即火星。萧登福曰:荧惑,或作荧??,火星之异名。《史记·天官书》:“(荧惑)出则有兵,入则兵散。以其舍命国荧惑。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饥兵。”张守节《正义》云:“天官占云:荧惑为执法之星,其行无常,以其舍命国,为残贼、为疾、为丧、为饥、为兵。”荧惑所在有灾,故有国者须察之。
按:本句为倒装语法,即“荧惑之处在哪里?荧惑,古指火星。因隐现不定,令人迷惑,故名。《吕氏春秋·制乐》:“荧惑在心。”高诱注:“荧惑,五星之一,火之精也。”《淮南子·天文训》:“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文选·扬雄<羽猎赋>》:“荧惑司命,天弧发射。”故萧说甚是。方师向东亦称:“火星运行失常则有灾,所以要知道火星在哪里。”其后“有(右)主问”,指君主要问的问题。与前文“有主赏”对应。诸家以“蒙蔽迷惑”释,则不必。
13.《符言第十二》:“家于其无常也。”
按:“家于”,道藏本作“家乎”。寂,意为寂静无声,谓变化悄然玄妙。《管子》卷十八《九守第五十五》曰:“寂乎其无端也”。
14.《本经阴符七术》:“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旧注:“言威势既盛,人物肃然,是我实有而彼虚无,故能以我实取彼虚,以我有取彼无,其取之也,动必相应,犹称铢以成镒也,二十四以铢为两,二十四两为镒也。”尹桐阳曰:“《仪礼》 注:‘满手曰溢。 ’《小尔雅·广量》:‘一手之盛谓之溢。’称,量也。珠蚌之阴精,若以镒称铢,喻其不差。”许富宏:“以镒称铢,用重锤称量轻物,比喻以重驭轻,轻而易得。”
按:诸家之说不失。成语出自《孙子·军形第四》:“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王皙注:“言铢、镒者,以明轻重之至也。”
15.《飬志》:“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
按:“徨”,道藏本、乾隆本、四库全书本作“偟”。 《玉篇》“彷徨也”。《正韵》“彷徨,犹徘徊也。”故“徨”为往来之意。“偟”意指空闲。陶注云:“此明寡欲志能养志,故思理达矣”。“欲不偟”,指欲望不能趁机膨胀,“偟”乃言有欲存焉,稍长。当据改。
[1]陈蒲清.鬼谷子详解[M].长沙:岳麓书社,2005.
[2]方向东.鬼谷子[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3][清]纪昀.四库全书(影印文渊阁本)[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陶弘景注.鬼谷子[M].北京:中国书店,1985.
[5]萧登福.鬼谷子研究[M].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84.
[6]许富宏.鬼谷子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许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尹桐阳.鬼谷子新释[M].上海:上海文明印刷所,1933.
[9]俞棪.鬼谷子新注[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