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比对结果分析报告

2015-05-07 07:32孙顺爱
中国卫生产业 2015年33期
关键词:食源性菌落生化

孙顺爱

南宁铁路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南宁 530003

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极易污染水源、食品等,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危害,诸如伤寒、急性肠胃炎、菌血症和败血症等[1-2]。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实验室工作技术能力水平[3],关系到食品卫生日常监督的权威性、科学性以及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有效性[4]。为提高实验室对食源性疾病标本的检出能力,笔者结合亲自参加2015年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微生物盲样考核经历,总结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过程,为今后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工作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样品

该次盲样考核样品为2 mL冻存管半固体,塑料密封袋包装。样品编号:1号。

1.2 检测依据

2015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手册;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4789。

1.3 培养基和生化试剂

培养基:该次比对所用的培养基由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微量生化鉴定管:由杭州滨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及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法国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由上海欣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所有培养基和生化试剂均在有效期内。

1.4 检验步骤

1.4.1 增菌培养 将1号样品分别接种于下列增菌液中,置36℃培养18~24 h(3%NaCl碱性蛋白胨水6 h增菌1次),增菌结果见表1。

表1 1号样品增菌结果

1.4 .2选择性分离 根据增菌结果,分别转种下列平板,置36℃培养18~24 h,见表2。

表2 1号样品在不同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形态

1.4.3 镜检结果为革兰氏阴性略弯曲杆菌。

1.4.4 生化反应 ①初步生化反应:从分纯的3%NaCl胰蛋白胨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做初步生化试验,见表3;②补充生化反应:见表4。

2 结果

2.1 增菌和选择性分离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样品在心脑浸液肉汤和3%NaCl碱性蛋白胨水中呈均匀混浊生长,说明样品中含有能在该增菌液中生长的微生物。划线于血平板、弧菌显色平板、TCBS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在血平板上无溶血环产生;在TCBS平板上,菌落呈蓝绿色;在麦康凯平板上无菌落生长;在弧菌显色平板上,菌落呈淡紫色,与显色培养基说明书副溶血性弧菌菌落特征一致。

表4 1号样品补充生化试验结果

表3 1号样品初步生化试验结果

2.2 生化鉴定结果

从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1号样品氧化酶+,动力+;在无盐胨水和10%NaCl中不生长,在3%NaCl、6%NaCl、8%NaCl胨水中生长良好;神奈川试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和蔗糖;靛基质+,V-P-,赖氨酸+,鸟氨酸+,精氨酸-,完全符合副溶血性弧菌特征。

2.3 结果报告

1 号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3 讨论

由于样品为冻存管半固体保存,因此,收到样品后应立即检验,若不能及时检验,应按作业指导书要求保存。检验过程中要避免样品受到污染,要保护操作人员免受感染。

严格控制培养基和试剂的制作程序与质量,并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储藏;避免使用过期培养基和试剂,对培养基和试剂的制作日期要做好详细的记录[5]。

目前,我国多数实验室(尤其是基层实验室)的设施还不够完善,主要依靠常规方法分离鉴定。常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4个基本步骤:①前增菌和增菌;②分离纯培养物;③属和种的鉴定;④血清学分型[6]。繁琐而复杂的检验步骤,要求检验人员除了具备丰富的检测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试验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每个步骤中培养基和微量生化管的变化,为结果判断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此外,能力验证时可结合显色培养基的使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能力验证的效率和准确性[7]。

该次盲样考核菌株为单一纯菌株,然而在食品加工、销售和食用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杂菌的污染,给目标菌的分离鉴定带来一定的困难,干扰了目标菌的检测,影响了目标菌的检出率,建议使用显色培养基,更方便有效地将目标菌和杂菌分开来[8]。同时也建议今后的盲样考核,在考核菌中加入一些菌落形态或生化反应与目标菌相似的干扰菌,以增强检验人员对目标菌的认识,提高实验室整体检测水平。

4 结语

用常规检验方法检测,分离鉴定过程繁琐复杂,耗费时间长,且检验操作者的主观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检验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实验过程中,仅仅采用单一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容易造成漏检,应该从多个角度去佐证实验结果[9]。

食品卫生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及健康,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把控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据,对食品病原菌进行检测和鉴定,能够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从而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10]。

在突发性食源性疾病卫生事件中,对食源性致病菌检测要求准确、快速、灵敏以及高特异,因此,有条件的实验室除了采用常规检测方法外,还可采用最新的检测方法,如PCR法、免疫学法、生物发光法、生物传感器技术、电阻抗法等方法进行检测,以提高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缩短检测时间,使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及时治疗食源性疾病患者,保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1]王学硕,崔生辉,邢书霞,等餐饮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危害分析、污染调查与防控[J].中国药事,2013,27(9):974-979.

[2]Schulz S,Stephan A,Hahn S,et al.Broad and efficient control of major foodborne pathogenic 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 by mixtures of plant-produced colicins[J].Proc Natl Acad Sci U SA,2015,112(40):E5454-60.

[3]俞慕华,鞠长燕,陈辉,等.能力验证试验中沙门氏菌分离与鉴定[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2,11(5):424-426.

[4]刘晓敏.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特点和检验质量控制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5,15(10):276-277.

[5]许阳.论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5,9(5):331-332.

[6]何晓青.沙门氏菌检验技术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0):1260-1262.

[7]鞠慧萍,孙鹏翔,苏粉良,等.食品能力验证中沙门氏菌的分离及鉴定[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8):48-49.

[8]舒鹃娟,张伟冲,袁峰,等食品微生物的检测能力验证[J].上海预防医学,2014,26(3):154-157.

[9]江志杰,王似锦,高春.食品中沙门氏菌检出能力验证结果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6(5):1929-1935.

[10]Khan M,Nazir J,Anjum AA,et al.Toxinotyping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enterotoxigenic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isolates from mutton,beef andchicken meat[J].J Food Sci Technol,2015,52(8):5323-5328.

猜你喜欢
食源性菌落生化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TTC应用于固体食品菌落总数测定研究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夏季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
不同emm基因型化脓性链球菌的菌落形态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菌落图像分割与计数
从废纸篓里生化出的一节美术课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力量训练的生化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