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桦
(广东培正学院人文系,广东 广州 510830)
澳门当代作家人才结构概述*
张剑桦
(广东培正学院人文系,广东 广州 510830)
作家队伍的人才结构组成是检视一个地区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澳门文学的发展历程有必要探讨澳门当代作家人才结构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澳门当代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澳门本土作家强化的家园意识,澳门本土作家队伍不断壮大;深受香山文化熏陶、浸润的广东籍作家的加盟;新移民作家大量融入澳门当代文坛,给澳门当代文学注入了新质;一批更年轻的澳门文学新锐正在蓄势待发,蓬勃成长。
本土作家;广东籍作家;新移民作家;文学新锐
人们习惯把澳门作家的来源分为澳门本土、中国内地和东南亚新移民三部分,澳门诗人陶里对这种分法不以为然。他曾写道:“时至今日,那种分法随着时间的转移而不符合实际和没有意义。按照法例规定,凡在地方上连续居住满7年者,可以成为当地居民,那么,是否还有必要把这些人再烙上个‘归侨’或‘新移民’的印鉴呢?当然没有必要。再说,这些‘归侨’或‘新移民’经过多年的浮沉,基本上适应了澳门的生活方式,什么疏离感、过客心理属于意识形态上的不协调也应日渐减退或消失,否则,怎么可住得那么长久?根据他们在澳门生活而写作的事实,只有称他们为澳门作家有实际意义。”[1]陶里的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研究澳门当代作家构成,我们还是有必要细分一番。
从作家成员的构成看,历史上澳门文学作品大部分由一批因逃难、避居或宦游而来的作家创作,他们在澳门逗留时间长短不一,不同程度存有“过客”心态。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中期以来的澳门文坛,已拥有一批澳门本土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深深地植根于澳门文化的土壤中。作家构成的“草根”成分的扩大,“家园”意识的增强,“本土”色彩的加浓,是澳门当代作家队伍构成并日益壮大的显著特点。
澳门当代作家队伍与澳门古、近代作家队伍相比,澳门本土作家的数量大大地增加了。明清、晚清和民国三个时代加起来,澳门本地土生土长的作家也仅有约10人;而澳门当代作家队伍中的澳门本土作家就约有35人。刘登翰说:“文学在澳门的出现,主要是一种‘植入’,而非‘根生’。特别在新文学出现之前,尤为明显。”[2](P24)澳门古、近代文学从“植入”到“根生”,走过了漫长、曲折、艰难的嬗变过程,澳门新文学(或谓现代文学)及当代文学,确是由“依附”到“本土”,然后逐步走向文学自觉和初步繁荣局面。在这个漫长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澳门作家本土化局面的形成,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
澳门当代作家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的格局,即一个“老、中、青、新(新生代)”相结合的文学人才梯队业已形成,而且在不断地成长、发展和壮大。
诸如:澳门本土作家中被称为“成功报人”的老一代作家李成俊,宝刀不老、勤奋耕耘,近年来相继推出《待旦集》、《夜未央楼随笔》两部厚重的散文随笔。他并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而是孜孜以求,据信出版部门已在着手筹备出版他的下一部新书。被称为“杂家”的李鹏翥,现任澳门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澳门笔会会长、澳门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长等社会职务,著有文艺随笔集《澳门古今》、《濠江文谭》,虽然社会活动工作繁忙,仍然孜孜以求,关注澳门文坛发展现状,近年又推出文艺随笔集《磨盘拾翠》。被称为“情墨两淡而显理趣”的中年作家林中英,称自己的作品“是在澳门土壤里长出来的作品”,[3](P138)她很喜欢沈从文《湘行散记》、《边城》一类的文章,认为它们不是什么重大的题材,但写出了动荡的气氛以及人间的苦难。在林中英看来,不一定写得风雷激荡,要是能写出一个时代的氛围、人世的深情,能令读者感动,作品就已不错了。中年作家周桐是澳门文坛可数的几位长篇小说作家之一,她当年凭一部《错爱》名满澳门文坛,出版过很多长篇小说。别人问她如此长年累月投入写作,累否?她说:“我从来不觉很累,我真的喜欢写,也从未想过要停下来。写作不难,难在你肯不肯坚持下去。”[3](P36)青年诗人懿灵曾写道:“澳门人是流离的,这里多的是过客;澳门政治是流离的,一时偏右一时又偏左;而整个岛是流动的,流动的岛不但向外流,又有以内圆心为目标的不断向内倒流的特性。而我只是内外圆之间的边缘人。我不敢说自己不会外流,也不敢说能抵得住圆心的吸引力。可是在我还清醒,还能分辨哪句是心底话的时候,我希望能把所想的写成诗,提醒来日的自己,来日的人,你和我。”[4]这是懿灵于1990年出版的《流动岛》后记里的一段话。我们欣喜地发现,懿灵没有外流,似乎也抵住了圆心的吸引力,依然清醒地站在边缘,纵使这中间隔着十年的沧桑,和三个孩子母亲的责任。新生代小说家寂然认为,文学创作“玩”的就是坚持。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真的以为寂然视小说为“娱乐”,视写作为“玩”,一点认真的意思都没有,你会大错特错。因为寂然写作是“玩”,不过却是“玩命”的玩。过去几年,认识寂然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超级大忙人,忙得身体都变差了,但他没有停止写作,他在工作量及压力最大的时候,依然保持一星期两篇专栏稿及每天的小说连载。澳门新移民作家黄文辉,也属于新生代作家。曾经有过浓烈的“过客”心态的他,写了那么多讨论社会的文章,此刻对澳门的感情又是如何呢?他说:我“深入地了解澳门的文化历史,我理性地看这个城市,归属感也比较大了。”[3](P218)
澳门籍(约35人)
原名笔名生年籍贯职业主要作品李成俊(惜珍、怀嘉、方菲、耿心)1926广东新会(生于澳门)报馆社长评论集《夜未央楼随笔》、《待旦集》、评论合集《澳门文学论集》李鹏翥(梅萼华、濠上叟)1934—2014澳门报馆总编辑随笔评论集《濠江文谭》、《濠江文谭新编》、《磨盘拾翠》,掌故集《澳门古今》余君慧(余行心、东方明)1928广东台山(生于澳门)商绘画短篇小说《丝士咖啡室》、《秘密》、《浴室惊魂》、《艳遇》、《静电》、《成年人的童话》、《快活楼》何思撝(韩牧)1938广东中山(生于澳门)商行诗集《铅印的诗稿》、《急水门》、《分流角》、《回魂夜》、《伶仃洋》、《待放的古莲花—韩牧澳门诗选》李艳芳(凌稜、林蕙、李心言)1939广东新会(生于澳门)报馆副刊主任散文集《有情天地》、《北窗内外》、《爱在红尘》、散文合集《七星篇》汤梅笑(林中英)1949广东新会(生于澳门)报馆副刊主任散文集《人生大笑能几回》、《眼色朦胧》、《自己的屋子》、散文合集《七星篇》、《美丽街》,儿童故事集《爱心树》,小说集《云和月》、小说合集《一对一》郑妙珊(懿灵)1964澳门教师诗集《流动岛》、诗合集《神往—澳门现代抒情诗选》、《五月诗侣》邓景滨(金中子、丁山、曾鸣)1945广东新会(生于澳门)大学教师随笔集《语林漫笔》,评论集《澳门联话》、《语坛争鸣录》、《实业诗人第一家:郑观应诗歌研究》彭海铃(丁楠)广东新会(生于澳门)大学教师散文集《已凉天气》、《次等聪明》、《道理还是自己的对》、散文合集《丁家村》、《丁家村续篇》,论著《汪兆镛与近代粤澳文化》谭任杰1935广东开平(生于澳门)医生诗集《听雨楼诗词》钱浩程(王和、无涯、不器山人)1968浙江杭州(生于澳门)教师诗集《王和诗稿》、《盗墓者言》,散文集《月亮升起如一首白色的诗》邹家礼(寂然)1974广东新会(生于澳门)教师系列小说《月黑风高》、中篇小说集《抚摸》、《救命》,小说合集《一对一》、《双十年华》,散文集《青春残酷物语》林玉凤(紫鳶)1972澳门大学教师诗集《假如我爱上了你》、《忘了》、诗合集《镜海妙思》梁淑琪1970广东南海(生于澳门)小说集《双十年华》、长篇小说《恋爱季节》、《爱你爱我》、《初恋》、短篇小说《等》、《圈》、《跑步》周落霞(谢雨凝、江映栏)1937广东中山(生于澳门)长篇小说《雨后落霞》,散文集《小城的回忆》(与丈夫卓力合著)、《春寒集》、《失眠夜》、《雨凝集》、《紫水晶》、《绿荷》、《西江月》黄坤尧1950广东中山(生于澳门)大学教师散文集《翠微回望》、《沙田集》、《舟人旅歌》,诗词集《清怀集》、《清怀诗词稿》、《清怀词稿·和苏乐府》、《清怀三稿》周树利1938广东中山(生于澳门)戏剧《简陋剧场剧集》、儿童剧《两小无猜》李宇樑1955澳门戏剧《二月廿九》、《亚当与夏娃的意外》、《地狱变》、《男儿当自强》、《冥中行》、《怒民》、《等灵》许国权(大鸟)澳门戏剧《我系阿妈》、《九个半梦之后……》丁丽英(丁璐)澳门散文合集《七星篇》
明清、晚清和民国三个时代歌咏澳门的中国诗人,大多数来自岭南、香山及附近地区。例如,明清时代歌咏澳门的中国诗人约有70人,其中粤籍诗人约有41人,占歌咏澳门中国诗人总数的59%;41位粤籍诗人中香山(中山)籍诗人约有11人。晚清时代歌咏澳门的中国诗人总数约有59人,其中粤籍诗人约有46人,占歌咏澳门中国诗人总数的78%;46位粤籍诗人中香山籍诗人约有10人。民国时代歌咏澳门的中国诗人约有84人,其中粤籍诗人约有73人,占歌咏澳门中国诗人总数的87%;73位粤籍诗人中香山籍诗人约有16人。明清、晚清和民国时代,以香山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客观上为澳门储备、输送了大批文学人才乃至赓续到当代澳门文坛。
秉承明清、晚清和民国三个时代的余韵,澳门当代作家仍然主要来自岭南广东籍,其中约有34人。在澳门当代作家群中,中山籍(香山)和中山附近的新会籍作家较多。即便是在澳门出生的作家,祖籍仍有不少是中山籍或新会籍的。诸如:呼吁“建立澳门文学形象”、被称为往来于港澳的“两栖”著名诗人韩牧,祖籍中山;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港澳报刊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评论的知名女作家谢雨凝,祖籍中山;以“清怀诗词”名世的诗人、学者,同样往来于港澳的大学教授黄坤尧等,祖籍中山。至于不是在澳门出生的作家中的中山籍作家,诸如主张诗歌要纯要美的著名诗人汪浩瀚;以“省堂诗词”名世的学者型诗人陈伯煇;诗人兼著名书法家的陈颂声;颇具前卫色彩的小说作家钟伟民等,都是中山籍作家。在澳门出生的新会籍作家有:对澳门有独特情怀、被称为“长不大的”前辈女作家凌稜;情墨两淡而显理趣、“澳门土壤里长出的”女作家林中英;学者型作家、语言学家、“总是想进取”的大学教授邓景滨;学者型女散文作家、汪兆镛研究专家、大学教授丁楠;实验小说的新锐、来自市井的传奇的“新生代”作家寂然等。不是在澳门出生的新会籍作家,诸如澳门资深的老报人、“天明斋”主人陈大白;跟澳门苦乐与共、关注澳门风物、抒发镜海情怀的徐敏;凭长篇小说《错爱》成名、从内心里真正喜欢创作、成果甚丰的女作家周桐;澳门艺术博物馆馆长兼作家陈浩星等。
广东籍(约34人)
原名笔名生年籍贯职业主要作品危亦健(陶里、阮放)1937广东花都教师诗集《紫风书》、《蹒跚》、《冬夜的预言》、《马交石》、《危阑高处》,小说集《春风误》、《百慕她的诱惑》,散文集《静寂的延续》、《莲峰撷翠》《等你在冬季》,评论集《逆声击节集》、《从作品谈澳门作家》、《水湄集》、《让时间变成固体》胡晓风(孤独月、东方一羽)1922广东顺德报社周刊主编诗合集《神往—澳门现代抒情诗选》、《五月诗侣》佟立章1924广东南海报社副总编辑诗集《晚晴楼诗》,诗书画册《三径吟秋》陈大白1915广东新会报社副总编辑综合性文集《天明斋文集》,历史掌故《濠江风云儿女》陆觉鸣1928广东广州大学教师评论《太平天国的玩家》、《谢秋娘与杜秋娘》、《忆诗人鸥外鸥》、《忆丽尼》、《归藏一议》李江(江思扬、秦西行)1949广东博罗报社编辑诗集《向晚的感觉》、诗合集《神往—澳门现代抒情诗选》、《五月诗侣》汪雪峰(汪浩瀚)1950广东中山商诗合集《神往—澳门现代抒情诗选》、《五月诗侣》冯刚毅(云独鹤、薄海涯、梅淡雅)1944广东开平报社副刊编辑诗集《天涯诗草》、《镜海吟》、《咏兰诗五百首》伍松俭(徐敏、唐思)广东新会报社编辑主任散文集《镜海情怀》、《澳门风物志》、《澳门风物志续篇》冼为铿(思放、小焰、熊焰)1931广东南海新华社澳门分社官员散文集《谈文字说古今》(1-5集)陈艳华(周桐、沈尚青、沈实)1949广东新会报社外文翻译长篇小说《错爱》、《晚情》、连载小说《半截美人》、《八妹手记》、《幻旅迷情》、《狭路姻缘》、《逃妻》、《人生边际》、《流星》、《绿罗衫》、《澳门假期》、《除却天边没人知》、《再生缘》,散文集《雌雄同体》、散文合集《七星篇》、《美丽街》邱子维(鲁茂、柳惠)1933祖籍江西临川(生于广东佛山)教师长篇小说《白狼》、连载小说《星之梦》、《恩情》、《小兰的梦》、《辫子姑娘》、《黑珍珠》、《谁是凶手》、《莫负青春》、《冬暖》、《爱情的轨迹》、《百灵鸟又唱了》、《铁汉柔情》、《蒲公英之恋》、《杜鹃花开》、《路漫漫》,散文集《望洋小品》刘桦(冬春轩)1926广东番禺报社社长散文集《世说新声》、《鼓枻沧浪》林佐瀚1934—2001广东番禺职员诗词集《无悔集》、《无悔集续编》廖子馨(梦子、白逸)1968广东惠阳(生于柬埔寨)报社副刊编辑散文合集《七星篇》、《美丽街》,评论集《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我看澳门文学》陶天权1949广东广州商散文集《窗帘背后》、《窗台秋思》陈伯煇(省堂)1949广东中山大学教师诗词集《省堂诗词》(1-2集)吴志良(吴闻)1964广东连平基金会行政委员游记散文集《葡萄牙印象》,历史散文合集《东西望洋》陈颂声(陈止乎、宋笙、受知)1935广东中山教师诗集《星月诗踪》潘丽娟(楚凌枫)1958广东开平诗合集《五月诗侣》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冲击澳门,带动小城经济腾飞。与此同时,新移民大量涌入,澳门人口由之初不足20万猛增至40万。移民潮带来各种思想文化形态,打破了澳门固有的文化秩序和思想格局,新移民的到来,也给澳门文坛注入了新质。
众所周知,澳门当代作家人才结构是较为复杂的。其中,有华文作家和土生葡人作家;华文作家中又有本土作家和移民作家之分;移民作家中有早期移民和新移民之分;新移民中又有来自中国内地和来自东南亚之分。来自中国内地的新移民作家有高戈、淘空了、流星子、骆南侨、冯刚毅、李观鼎、舒望、黄文辉等;来自东南亚的新移民作家有玉文、胡晓风、陶里、凌钝、云力、梦子等。而新移民诗人的到来壮大了澳门新诗的创作队伍,使澳门诗人开始新的大组合。此前,澳门新诗作者不多,如李鹏翥、韩牧、李丹和早期移民的江思扬、汪浩瀚等。而新移民诗人数量很多,来自中国内地最具代表性的是淘空了、高戈、流星子、云独鹤、苇鸣、骆南侨、舒望等;来自东南亚各国的有玉文、胡晓风、陶里、凌钝、云惟利等。新移民诗人的到来,还促进了澳门新诗对外来面形形色色现代思潮和艺术方法的吸收,他们与本土诗人(包括早期移民诗人)之间、相互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及由此而生成的不同心态、不同感受,借助这些新思潮、新方法表现出来,使得澳门诗歌创作千姿百态,蔚为大观。
新移民诗人面临的是进退失据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困境。他们有的刚从十年“浩劫”中呻吟着走出来,身心俱创;有的刚从纷乱的战火、排华的喧嚣、歧视华人的异境中逃离,惊魂甫定。他们带着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及对美好人生的期待来到澳门,正像云独鹤在《春天的赞歌》中所描绘的那样:“潮水般一袭长裙/袅袅娜娜曳地/从冰天雪地走来/向万紫千红走去。”然而,澳门并没有如其所愿,张开双臂迎接他们。新移民远离自己的故土,心头本来就满溢着失却桑梓的痛楚,在这座属于别人的小城中,不仅温饱难求,发展无路,而且还承受着环境陌生和文化观念异变的双重精神压迫。陶里在《失调的冬天》中写道:“冬天的寒流浮起心的荒漠/我在季节中流浪”。云惟利在《陌生人》中写道:“深藏肺腑中的是焦虑和不安/举目四望来往的车水人流/只见路旁站着一个陌生人。”所幸的是,这种“流浪者”和“陌生人”的身份自认,使他们充满惶惑、失落和孤独的焦虑,却并没有令其消沉、退缩、屈服和一味地沉浸在虚无中不能自拔。胡晓风仍然被希望的火焰燃烧着:“别说时间一百年/我还是等待/只要你再给我个梦/只要你像春天的风”(《我还是等待》)。诗人等待的是生活的春天、文学的春天、实现理想的春天,相信哪怕是等上一百年,春天毕竟会到来。高戈仍然在不懈地追求:“勃然贲张的血脉里/流泻大河混溷的冲动/挥舞鼓起锦蟒的臂膊/飘萧华发向旷古甩去……”(《追求》)。陶里、云独鹤、云惟利、舒望等人,也都在生命重负和生命困境中,苦苦地追寻着“诗的精灵”,用诗笔叙写人生际遇,叩问人生价值,表达人生态度,抒发人生抱负。正所谓“愤怒出诗人”,在苦涩的生活体验中,新移民诗人领悟到生命的悲剧意识,增强了他们流布在诗行间感情的厚重,使之富于感染力,引发读者共鸣。
约有8位福建籍作家,其中被陶里称为“雪老在风浪中观鱼跃鸢飞”[5](P124)的梁披云,属于早期移民作家,其他作家多数是在80年代前后加盟澳门文坛的。如“悠悠唱晚晴”[5](P137)、有着艰辛的人生、命运多舛的怪杰淘空了,给澳门诗坛注入现代诗“该这样写”的范本;如“情理并重”[5](P131)的诗人兼诗论家,矫矫不群、富有独特见识的高戈;如“从纸船到双桅船”[5](P106)的诗人兼评论家庄文永;如“爱文如玉”[5](P1)的玉文,祖籍福建晋江,出生于印尼;如“新生代”黄文辉、周丽娟、蔡晓君也是福建籍人。
还有4位上海出生的澳门作家,其中苇鸣是澳门现代诗的一位“弄潮儿”,被称为诗歌形式革新能手。出生于上海的梁荔玲默默耕耘,不求达闻于世,在澳门报刊上连载多篇小说,其中一部还在北京举行发行仪式并拍成电视剧。上海出生的方欣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移居澳门的,写散文出名的谷雨也出生于上海。
山东蓬莱出生的穆凡中、穆欣欣父女,与澳门戏剧和散文结下不解之缘。穆凡中的戏评剧说集《东柳西梆》受到著名戏剧评论家田本相的称赞;穆欣欣的散文集《戏笔天地间》得到其导师周安华教授的认可。
北京、海南、湖北籍作家融入澳门文坛的不多,但却是澳门文坛重量级的作家。如北京籍的李观鼎,乃澳门实力派的文学批评家、学者。海南籍的云惟利,澳门知名诗人兼文学批评家。湖北籍的程远,著名的语言学家兼诗人,精通文学语言的“炼金术”。他们3人都是澳门大学教授,学富五车、知识渊博,是既能创作又能评论的“两栖式”文学人才。
福建籍(约8人)
原名笔名生年籍贯职业主要作品梁雪予(梁披云)1907福建永春诗集《雪庐诗稿》郑卓立(淘空了、石榕、雨花石)1943福建惠安教师诗集《我的黄昏》、《黄昏的解答》、《黄昏的再版画》黄晓峰(高戈、闻迅)1941福建莆田文化杂志编辑诗集《梦回情天》,评论《澳门现代艺术和现代诗评论》,主编《神往—澳门现代抒情诗选》、《澳门新生代诗钞》、《艾山诗选》、《雪庐诗稿》庄文永(流星子、江春潮、子文)1958福建晋江大学教师诗集《落叶的季节》、《生命剧场》,评论集《20世纪80年代澳门文学评论集》、《澳门文化透视》吴珍妮(玉文)1944福建晋江(生于印尼)散文合集《七星篇》周丽娟1977福建晋江小说《夏娃的日记》、《尘埃》黄文辉(黄永晖、石坚、杜余)1971福建教师诗集《因此》,评论《字里行间—澳门文学阅读记》、《不要怕,我抒情罢了》,与人合编《澳门新生代诗钞》、《澳门青年文学作品选》蔡晓君(再旭)1988福建晋江诗《别后归来》、《一名相思》、《美人鱼的愿望》、《车拉丽秋》、《迷路》
海南籍(约1人)
原名笔名生年籍贯职业主要作品云惟利(云力)海南文昌(生于新加坡)大学教师诗集《大漠集》、《涛声集》,评论《白话诗话》
北京籍(约1人)
原名笔名生年籍贯职业主要作品李观鼎(思孟、谢孟)1939四川长寿(生于北京)大学教师诗集《滴水集》、《这一天,莲花在午夜熠熠开放》,评论《边鼓集》,论著《论澳门现代文学批评》,编选《澳门文学评论选》(上下编)、《澳门现代诗选》(上下册)
上海籍(约4人)
原名笔名生年籍贯职业主要作品郑炜明(苇鸣、黄天、郑人)1958浙江宁波(生于上海)大学教师诗集《黑色的沙与等待》、《无心眼集》、《传说》、《自我审查》,论著《非有意的诠释》、《澳门文学发展历程初探》、《澳门文学史》梁荔玲生于上海小说集《童年》、《他来自越南》、《我身我心》、《今夜没有雨》、《香山盟》赵阳(谷雨)生于上海散文集《梦里听风》、散文合集《美丽街》许明明(方欣)生于上海报社副刊编辑小说集《爱你一万年》、中短篇小说《归程》、《希望在明天》、《焰》、《沦落人》、《不同的海湾》,散文集《澳门的蓝月亮》,随笔集《情归何处》
湖北籍(约1人)
原名笔名生年籍贯职业主要作品程祥徽(程远)1934湖北武汉大学教师诗词集《程远诗词》(1-3编)、《泛梗集》、《泛梗续集》,散文集《面海三十年》
山东籍(约2人)
原名笔名生年籍贯职业主要作品穆凡中1936山东蓬莱工程师评论集《澳门戏剧过眼录》、《昆曲摭谈》、《东柳西梆》(上下)穆欣欣山东蓬莱散文集《戏说天地间》、散文合集《美丽街》
2007年12月,澳门基金会出版了一套由李观鼎编选的《澳门现代诗选》(上下册)。[6]掀开目录,一连串更年轻、更新锐的现代诗作者映入眼帘:S、夕岚、小曦、心雨、甘草、再旭、自由落体、吴诗婷、林汪燕、姚风、洪瑾、陈淑华、陆奥雷、丝纱罗、贺绫声、杨海一、玮岚、刘洁娜、蔡少民、郑宁人、卢杰桦、骆嘉怡、翼、钟桃华、谭俊莹、龚刚……罗列这些诗人的名字,是为了说明在澳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确乎存在着一种强劲的执拗,不绝如缕。要知道,这只是近几年来涌现出来的澳门现代诗年轻的作者,还不涉及其他诸如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澳门文坛的其他文体同样后继有人,方兴未艾。
我们略介绍几位:
丝纱罗,女,1985年生于澳门,本名袁绍珊,高中时开始用丝纱罗为笔名进行文学创作,曾获第五届澳门文学奖诗歌组亚军和散文组优异奖,第六届澳门文学奖诗歌及散文组优异奖。现为澳门《华侨报》专栏作者,作品散见于台湾、澳门和内地的刊物。她说:“诗是流亡。以无法为有法,兼写宇宙、哲思与情欲。冰的笔触乃自我追求,也是性格所然。写诗有时在表现情感,时而逃避情感,试图以诗以一种更为曲折的情绪保存自己,如婴儿。”《澳门现代诗选》中选丝纱罗的诗有《对床听雨》等10首。
陈淑华,1986年生于澳门,祖籍广东珠海,中学毕业于圣心中文中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虽生于澳门,长于澳门,却喜欢以陌生化的视角去感受小城的独特风味,沉静性格带来对宁谧的向往,以平凡里的细意发掘感悟城市气息。陈淑华说:“诗歌艺术不在于若隐若现的朦胧美,诗句该在可探索的共享性下展现其独等的感发力量,令人在蓦然回首间顿生弹指惊雷式的感触。”《澳门现代诗选》中选陈淑华的诗有《梦醒时分——黑泽明〈梦〉观后》等5首。
夕岚,1987年生于澳门,本名陈凯岚,曾用笔名烙痕,毕业于濠江中学,现留学德国。诗作曾刊于《澳门日报》、《华侨报》、《澳门笔汇》等。夕岚说:“说穿了,诗——就是我在人生道路上,认真呼吸过而留下的纪念,曾经存在过的证据。”《澳门现代诗选》中选夕岚的诗有《不要在那里踱步》等7首。
林汪燕,女,1987年出生,笔名星恋。她说:“诗歌对于我是一个可以让我把所有感情抒发出来,却不必担心那种怪异眼神的唯一通道。”《澳门现代诗选》中选林汪燕的诗有《想念的重量》等4首。
玮岚,女,1987年生于澳门,本名梁伟青。崇拜李清照、冰心、林徽因、陈黎,在《澳门日报·镜海》读前辈们的诗而习诗,作品散见于各报副刊。她说:“一首好诗能够彰显生活中的美;一首好诗能唤起诗人潜藏的感知能量;一首好诗能开拓出读者探索的视野与思想空间;一首好诗重组了破碎的心灵。”《澳门现代诗选》中选玮岚的诗有《在海边,爱安静如瓶》等8首。
S,1988年出生,崇尚西方的歌德文化与革命精神。S说:“入世未深,诗龄尚浅,所以暂时只能说,诗不能用常规衡量,诗未必言志,亦不需要趋向,只需要成熟。”《澳门现代诗选》中选S的诗有《污秽的摇篮曲》等6首。
再旭,女,1988年出生,本名蔡晓君,兴趣是看书、写作。最喜欢的书籍是小说,写作范围包括新诗、散文、小说等,都只浅尝,没有专精。她说:“新诗是很美很美的语言,是人们对美的意念的追求,如果不能做到对它基本的尊重,那我宁可把自己的感情丢进真正的垃圾桶了。”《澳门现代诗选》中选再旭的诗有《别后归来》等5首。
刘洁娜,女,1989年生于澳门,笔名夕夕,2005年初开始尝试写诗,作品多发表于国内《课堂内外》高中版杂志。她说:“诗应具独创性,感情要自然、率真,内容应当能反映时代精神以及诗人心中所想的。”《澳门现代诗选》中选刘洁娜的诗有《黑马——因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黑马”》等3首。
翼,男,1989年生于澳门,原名陈恒信。作品多为现代诗,曾于2005年获第六届澳门文学奖新诗组优秀奖。他说:“什么是诗呢?我认为不能为诗下定义,也不愿为诗下定义……正因如此,诗的内容并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能否为读者带来什么刺激,又或者感受到什么感情。”《澳门现代诗选》中选翼的诗有《立入禁止》等7首。
上述罗列近年来澳门诗坛涌现出来的新秀,约有33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他们具有年龄优势,朝气蓬勃,大抵是“80后”(不少还是1986、1987、1988、1989年出生),年轻气盛,可塑性强,富有潜质。二是他们都有较高的学历,不少都是大学毕业或相应的文化程度(有的在国外留学学成归澳,有的正在国外留学),视野开阔,思维敏锐。三是他们从事诗歌创作时间一般都较早,很多都是在读中学或读大学时就开始创作诗歌,且一发不可收拾,循序渐进,精益求精。四是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每人都有他们自己的“诗人诗观”,这实际上就是文学观念,不同的文学观念规定着不同的创作方法。五是他们承传了澳门前辈诗人的优良传统,把写诗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写诗是实现自我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他们面对“当代生活世界的非诗化”,排除干扰,甘得寂寞,潜心创作,固守并拓展前辈诗人创造的精神家园。从文学人才学的角度看,一个地域或区域的文学发展,关键要看文学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从这些朝气蓬勃、富有潜质的年轻诗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澳门文学发展的希望和未来。
[1]陶里.澳门文学的再观察[J].香港文学,1999,(7).
[2]刘登翰.澳门文学概观[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8.
[3]黄文辉,邹家礼.澳门作家访问录·[M].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2006.
[4]懿灵.流动岛.后记[M].香港:香港诗坊,1990.
[5]陶里.从作品谈澳门作家[M].澳门:澳门基金会,1995.
[6]李观鼎.澳门现代诗选(上下册)[M].澳门:澳门基金会,2007
(责任编辑 徐芸华)
A Summary of Macao’s Contemporary Writer Groups
ZHANG Jianhua
(HumanitiesDept.,GuangdongPeiZhengCollege,Guangzhou, 510830,GuangdongProvince)
Structure of writer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exes to indicate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of a given region and, consequently, no study of literature history of Macao can be successfully done without some discussion devoted to the structure of its writers. Macao’s literature has seen great development since mid 1980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strengthened homeland awareness of the native Macao writers and the enlarged population of the native Macao writers; 2) the Guangdong writers nurtured in the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e of Guangdong; 3) new strength brought about by the new immigrant writers; and 4) a group of promising emerging writers. These four writer groups - native Macao writers, Guangdong writers, new immigrant writers and emerging writers -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Macao writers as a whole.
native writer, Guangdong writer, new immigrant writer, emerging writer
2015 - 08 - 27
张剑桦(1953—),男,广东培正学院人文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台港澳文学。
I206.7
A
1671 - 7406(2015)010 - 0035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