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璐璐 张金梅 邓明茹
【摘要】本研究采用“计划、行动、反思、再反思”的螺旋式行动研究范式,在契约精神指导下,以大班戏剧主题活动“花木兰”为例,探究了戏剧主题活动契约制订的内容、类型、方式及契约的运行与维护,以帮助教师解决戏剧主题活动秩序管理方面的困惑,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戏剧主题活动。研究者还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戏剧主题活动;契约;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9-0013-06
儿童戏剧教育强调遵循、保护儿童的戏剧天性,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创作空间,尊重及张扬其戏剧创作潜力。〔1〕然而,有些教师在“大胆放手”之后,在面对活动出现“刹不住车”“控制不了局面”“孩子们太疯了”的情况时,可能会感到茫然乃至产生抵触情绪。他们不知道如何既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能维持教学活动秩序。为此,研究者尝试制订戏剧主题活动中的相关契约,以帮助幼儿园教师摆脱在戏剧主题活动秩序管理方面的困境,并借此进一步完善戏剧主题活动契约制订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范式,以大班戏剧主题活动“花木兰”为个案,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实物分析等方法,进行“计划、行动、反思、再反思”的螺旋式行动研究。〔2〕
(二)研究对象
研究者以南京市Y园为研究对象。Y园是儿童戏剧教育实验基地。在预调查中,Y园的教师反映,他们在戏剧教育教学管理方面遇到较多困惑,愿意配合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
本研究的合作教师D,教龄15年,本科学历,参加过有关儿童戏剧教育的培训并组织过一个戏剧主题活动,具备基本的戏剧教育知识与技能。D老师所带的大班共34名幼儿(男20、女14)。该班幼儿在中班时曾开展过一个戏剧主题活动。总体来说,该班幼儿识字量较大,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三)相关概念
1.戏剧主题活动
戏剧主题活动是指师幼围绕某一主题,共同建构从戏剧表达、戏剧创作,直到最后成型的戏剧表演的一种儿童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3〕
2.戏剧主题活动契约
用通常幼儿园秩序管理的常规要求戏剧活动中的幼儿,难免会使幼儿感到拘谨、放不开。结果可能是,即便活动表面看上去很有秩序,但戏剧活动的游戏性和教育教学效果却会被减弱。戏剧主题活动契约不完全等同于通常的幼儿园秩序管理常规,它具有戏剧活动的假定性、流动性以及一定的游戏精神。本研究所说的戏剧主题活动契约是指,以契约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幼儿公民意识、践行民主主义教育为目的,通过平等协商方法建构的服务于戏剧主题活动的规则、约定。
二、研究过程
戏剧主题活动开展之前,研究小组共同观看有关视频,结合视频案例学习有关戏剧主题活动契约的理论,了解契约的内涵,确定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者根据方便性原则,从已有大班戏剧主题活动方案中进行筛选,选择了空间变换频繁、对团体合作等要求较高,且幼儿较为熟悉的“花木兰”戏剧主题活动。戏剧主题活动“花木兰”包括“我是小小花木兰”“木兰这一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抗战”“大获全胜”等十一个子活动。幼儿创编的剧本包括《木兰练功》《英勇抗战》《庆功宴》《木兰回家》四幕。
在准备这个戏剧主题活动期间,研究者先和教师D讨论,请其结合实践经验对活动中可能涉及到的契约进行预设。在实施过程中,研究者进行跟踪、观察,作阶段性分析与调整。每个阶段结束后,研究小组共同反思活动过程与结果,总结经验与不足,据之调整计划,再行动、再反思。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自下而上的行动研究和研究小组间的对话,研究者对戏剧主题活动契约的内容、类型、特性、建立方式、运行过程进行归纳。
(一)契约的内容
戏剧主题活动包括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三个环节。在前两个环节中,幼儿具有演员和观众双重身份,且两种身份频繁切换。在前两个环节中,他们的活动空间比较随意,不一定是正式的舞台。在戏剧表演环节,幼儿的观众或演员身份则区分得比较清楚,演员的活动空间就是在“剧场”里或“舞台”上。以戏剧主题活动“花木兰”为例,研究者和教师D、幼儿一起协商、制订了契约,见下表。
“听的约定”是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协商形成的,是指看到“暂停手势”就停止与戏剧活动无关的活动,保持安静并注意倾听的约定,这个约定以显性的书面形式(见下图)呈现在活动区。
“假嘛假嘛的约定”即“假定性契约”,这是观众和演员之间达成的约定。他们通过口头约定,确认双方已经达成“假装这是真的,其实这是假的”的共识之后,分别观看或表演戏剧活动。〔4〕形成这个契约的背景是,部分男孩拒绝扮演戏剧中的“古代美女”,教师就与他们协商,“我们来扮演女生,假装自己是戏里的‘古代美女”“不用担心,即便扮演女生,大家也知道你实际上不是女生”。
“战斗宝典”是有关攻击范围的约定。这是在“花木兰”主题活动背景下,应幼儿安全需要而生成的契约,属于显性的口头契约。教师和幼儿约定,使用“兵器”的演员只能接触(攻击)同样有“兵器”的演员,且“兵器”只能接触(攻击)其手上的“兵器”。对于没有使用“兵器”的演员,则只能用手臂接触(攻击)其手臂,且要控制力度。
“评价的约定”是表演过程中与观众商订的有关评价的约定。在活动现场,研究者发现,幼儿A经常以斥责的口吻评价演员,影响了大家的情绪,因而研究者与之协商并达成共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应当受到尊重。提建议或问题时要用温和的方式,而不是训斥、嘲讽。这是属于个别的、显性的口头契约。
“行动地图”是有关演员在舞台上的行动路线的约定。戏剧的故事情节要求演员在舞台上频繁走动,为避免混乱无序情况的发生,教师和幼儿针对在舞台上行走时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事先讨论,制订了行走路线,包括候场位置、上下场路线和舞台站位等。之后,教师将路线画在纸上并张贴在活动现场,并命名为“行动地图”。这是属于集体的、显性的书面契约。
“十声的约定”是关于幼儿表演时间的约定。幼儿在舞台上表演时,难以控制自己的表演时间,教师就和幼儿约定了记住表演时间的方法,例如幼儿B是在某段音乐开始响起时,默数十声之后开始表演的,幼儿C则是在幼儿B开始表演之后默数五声再表演的。
“半边脸的约定”是提醒演员注意与台下观众交流的契约。有些幼儿并不清楚观众与演员角色的区别,有时会背对观众,只面向教师或同伴演员表演。教师D就与幼儿协商,表演时至少要有半边脸面对观众,以便与观众建立起交流。这是属于集体的、显性的口头契约。
“角色形象契约”是指扮演演员的幼儿要明白,自己的表演要尽量符合剧中人物的角色特点,“要演得像”。作为观众的幼儿在观看表演时,也要抱着这样的期待。这是一种集体的、隐性的心理契约。
“配合的约定”“胜败的约定”“死的约定”三种契约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是幼儿依据活动情节的进展形成的合作性质的契约。例如,“配合的约定”指在“花木兰”第二幕《英勇抗战》的排演中,“敌军”要配合“木兰军队”,假装被打败并撤退。“胜败的约定”是指,在战斗中如出现多对一打斗、“兵器”落地、越过舞台边界就算是失败,不能继续作战。“死的约定”是指,“敌军”要配合“木兰军队”假装战死沙场,“死”前要有一定的抵抗动作,且不能同时集体“死亡”,否则就“太假了”。这三个约定都是显性的、集体的和口头的契约。
“导演的约定”是指,导演和演员要互相尊重,导演应当善于给演员提出恰当的建议而不是命令演员。这是教师D针对担当导演的幼儿D自我中心强、喜欢领导他人、不善于合作的特点,与其单独协商制订的。赋予幼儿D“导演”身份,既肯定了其能力,也借此锻炼其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这个约定属于口头的、显性的、个别的契约。
(二)契约的类型
从表现形式来看,戏剧主题活动契约主要分为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显性契约即师幼通过平等协商形成的公开、成文的契约,如白纸黑字的“听的约定”;或口头商订、应允、公开的未成文的契约,如戏剧表演环节的“十声的约定”。隐性契约则是师幼、幼幼之间对对方的一种基于活动情节的期待,并未明确提出,如“角色形象契约”。
从适用范围来看,戏剧主题活动契约主要分为集体契约和个别契约。集体契约即适用于班级大多数人的契约,个别契约则主要是针对小组或个别幼儿的契约。
从设计和实施角度来看,戏剧主题活动契约又可分为预设契约和生成契约。
(三)契约的特性
1.契约是师幼双向建构的过程
缔约双方的平等是契约得以建立的基础,其本质是一种自愿的合作活动。教师与幼儿制订契约时,一方面要让其意识到契约的好处,另一方面也要促使其明确责任意识。契约制订是建立在对幼儿有所帮助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简单地为了维护班级纪律。
2.契约是普适性与个别化的结合
在活动中表现特别的小组或幼儿,例如过于兴奋、沉默、游离、出现问题行为的幼儿,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与其建立个别契约。契约的个别化还体现在,不同主题背景下、不同班级所建立的契约各不相同。例如在“花木兰”戏剧主题活动中,“敌军”与“木兰军队”持续、无序的“打斗”使活动陷入混乱,一度阻碍了活动进程,于是师幼共同制订了有关攻击范围的约定,而在其他戏剧主题活动,如“老鼠嫁女”“小熊过桥”中就不存在这样的情况,这是由戏剧活动的主题决定的。两个班级同时开展“花木兰”戏剧主题活动,他们都制订了有关攻击范围的约定,但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正如米德指出的:“符号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具有情境性和区域性。相同的符号在不同的情境下蕴含的意思不同,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区域或情境中用来表达的符号也不同。”〔5〕
3.契约是预设和生成的结合
戏剧主题活动契约是不可能在活动前全部制订完成的,师幼在活动过程中要及时调整、修补、更新契约。
4.契约是韧性与弹性的结合
韧性是指某些契约相当于游戏规则,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如“打斗中绝对不能伤害对方”。弹性则是指契约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在不同的时空和情境下,它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契约的建立方式
1.师幼共同协商建立契约
个别师幼共同协商、讨论,建立契约,包括书面和口头契约两种形式。
2.通过角色扮演中的协商建立契约
幼儿扮演某一角色,就承担了一定的角色任务。在扮演过程中,幼儿会在教师或同伴的提醒下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约束。如在“花木兰”第四幕《木兰回家》的排演中,扮演年迈“奶奶”的幼儿C喜欢抢戏,总是第一个冲上前拥抱回家的木兰,在老师和同伴帮助其分析了角色形象之后,幼儿C就不再抢着跑在“妈妈”前面,而是弯着腰、蹒跚着走在“妈妈”身后迎接木兰了。
3.教师入戏建立契约
教师以戏中的角色身份提出的建议更容易为幼儿接受。如教师扮演“将军”时提出的建议,扮演“士兵们”的幼儿十分乐意服从。
4.以突发事件为契机建立契约
活动中,具体的事件或问题情境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契约。〔6〕例如教师与幼儿A建立的“评价的约定”,就是抓住了“观众幼儿A评价方式过激,导致演员B哭了”这个契机,与幼儿A进行约定的。
(五)契约的运行过程
戏剧主题活动契约的运行过程呈“蝌蚪型”。“蝌蚪”的头部相当于契约的建立环节。契约的建立方式直接影响幼儿对契约的认同和维护程度,因而在整个契约运行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契约的施行环节会出现曲折反复,甚至倒退的情况,类似于蝌蚪游动时呈波浪状的身形。随着幼儿对活动契约的接受与逐步内化,师幼、幼幼间进入一种高度默契的状态,就不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维护契约,正如随着“蝌蚪”的成长,它的尾巴会慢慢消失一样。
当戏剧主题活动尚处于“表达”和“创作”环节时,幼儿也处于探索、磨合阶段,此时有关戏剧活动的课程与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比较多,教师需要和幼儿建立契约,以帮助幼儿了解戏剧主题活动的规则。因此,在“表达”“创作”环节建立的契约较多,后期主要是维护和完善契约。戏剧主题活动的“表演”环节较为特殊,因涉及到舞台、剧场等具体场景,该环节开展初期需共同建立的契约较多、较杂,后期则较少且易于维护。整体上看,戏剧主题活动契约的建立呈一张一弛的节奏。
四、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1.戏剧主题活动管理困境背后的原因
首先,戏剧主题活动对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结构进行了解构。正如马丁·艾思林指出的,戏剧之所以成为戏剧,“恰好是除语言之外的那一组成部分,即动作”。〔7〕戏剧是一种主要用肢体说话的艺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组织形式多样且变化频繁。“围圈(集体、小组)、聚合、散点、‘T型”等流动的空间布局,将幼儿从桌椅板凳上“松绑”,幼幼之间、幼儿与环境间的互动机会大大增加。教师不再是活动室内的中心和焦点,各种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加,教师的权威被解构,“控制感”“安全感”都受到威胁。
其次,原有的活动常规效果弱化,适宜于戏剧主题活动的规则缺失。有教师尝试使用常规维护秩序,结果是常规在戏剧主题活动中的效果弱化乃至失效了。以戏剧主题活动中“假定性”规则为例,这种规则在常规中并不存在,但它却是戏剧的基本特性,是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契约”。正是缘于以上两种情况,教师遭遇了管理上的困境。
2.常规与戏剧主题活动契约的关系
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它与戏剧主题活动契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1)戏剧主题活动契约有对常规的继承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促其社会性发展,〔8〕是保护而非限制和约束幼儿。常规与契约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
(2)戏剧主题活动契约更有对常规的超越
①以契约精神为灵魂的戏剧主题活动契约
常规指“沿袭下来经常施行的规则”,通常是自上而下、单向运行的。契约即“合意”,是缔约者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形成的“共同意志”。〔9〕相较于教师规定的、单向的常规,在谈判、协商、讨价还价、互谅互让中生成的戏剧主题活动契约更具平等、民主的精神。
②游戏精神关照下的戏剧主题活动契约
戏剧主题活动契约具有游戏性,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轻松的体验,而这种体验会促使幼儿更积极、主动地维护契约。例如,在“花木兰”第二幕《英勇抗战》中,在制订“死的约定”时,“敌军”欣然答应并与“木兰军队”配合默契。他们约定“装死”时不仅要“躺在地板上一动不动”,而且“死”的时间也要恰当,“要一个一个地死”。在“装死”过程中,幼儿还需充分发挥想象,让自己死的姿势、表情既要与众不同又要逼真。对于这种自己约定、自己执行的契约,幼儿乐在其中。
建立契约的目的正是培养具有游戏精神的人——兼具自由精神和规则意识的人。在戏剧主题活动中,幼儿自主、自愿地建立和维护契约,幼儿的主动精神、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得到了培养。
③后现代课程观视界下的戏剧主题活动契约
多尔认为,课程不是事先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是通过反思不断扩展和生成的,所有的课程参与者都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10〕戏剧主题活动契约的建构秉承多尔的理念,在建构过程中我们听到的是多种声音的表达、交流而非教师的独白。
(二)建议
1.树立正确的戏剧主题活动契约意识
戏剧教育强调自由、平等、民主精神,同时也与责任相伴相生。师幼商订契约后,有义务共同维护契约,共同维护集体利益。教师宜树立正确的戏剧主题活动契约意识,防止活动走向绝对自由与高度控制两个极端,努力实现自由创作与秩序维护之间的平衡。
2.增强戏剧主题活动契约的游戏性
幼儿在愉悦的体验中能更自主地建立和维护契约。如“花木兰”戏剧主题活动中制订的“听的约定”,到后期改名为“巴拉拉能量的约定”。同是师幼制定的有关保持安静的约定,当教师举起右手对着幼儿喊出“巴拉拉能量——呜啦呜”的有趣的咒语时,幼儿安静下来的速度更快,脸上的笑容也更灿烂。
3.正确使用契约
教师要注意不过度使用契约。契约是戏剧主题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但如果花过多时间专门强调契约,可能会影响活动进程,也会使活动单调乏味。〔11〕
在活动陷入困境、难以推进时,教师要考虑到,可能不仅是契约执行顺利与否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否恰当的问题。例如,一次排演中,“敌军”追击“木兰军队”使之窘态百出,台下第一排的观众义愤填膺,竟徒手拉住舞台上“敌军”的武器,坐在自己的座位(观众席)上与之拉扯,以示支援“木兰军队”。分析具体原因后发现,观演两个区域设置过近,且没有明显的区分标志。观演意识不十分明确的观众可能就会越位,参与到演出中去。这种情况下,教师宜及时调整观演区的空间布局,以减少环境因素的干扰。
参考文献:
〔1〕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课程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晶波.学前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84.
〔3〕张金梅.论儿童戏剧教育的组织形式〔J〕.幼儿教育,2011,497/498(1/2):30-32.
〔4〕王馨.假定性:戏剧存在的前提〔J〕.红河学院学报,2008,(8).
〔5〕黄晓京.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布鲁默〔J〕.国外社会科学,1984,(12).
〔6〕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7〕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33.
〔8〕张燕.幼儿园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1.
〔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
〔11〕JONOTHAN NEELANDS.透视戏剧:戏剧教学实作指南〔M〕.陈仁富,等,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