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京胡同旅游与文化特质

2015-05-06 12:44张祖群王波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胡同居民北京

张祖群++王波

作者简介:张祖群(1980-),男,湖北应城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遗产旅游等。王波(1985-),女,黑龙江省绥化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区域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章受到如下项目共同自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JY088)、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CGA12100)、北京市社科联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2012SKL027)、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3D005019000005)、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规划课题(BG125YB012)。

【摘要】胡同作为首都北京的一张古老的名片,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欢迎。学术界文献基础多表现为胡同保护和有效利用、胡同游旅游产品开发等。文章以北京胡同游的主要线路为基础,剖析了北京胡同游存在如下问题:胡同数量锐减、胡同日渐失去其传承历史文化载体的原住居民、胡同承载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工艺等日渐消失、胡同游旅游产品本身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最后给出北京胡同游提升措施。以跨文化旅游的视角认为,伴随着传统工艺的失传和消逝,北京胡同游同样不可避免地遭受逝去的命运。

【关键字】文化特质;跨文化旅游;原住民;菊儿胡同;北京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3.003

一、研究综述与研究方法

从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将燕地封与召公、召公长子克到燕地就封算起,北京已有3059年建城史;从公元1153年完颜亮下诏正式迁都燕京算起,北京已经有861年的建都史。历史叠加使北京拥有独特风格的胡同建筑,它是北京百姓生活的场所,也是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舞台,胡同记载着北京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烙下不同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胡同是北京的名片,是北京历代王朝的地方标志景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胡同数量在急剧减少濒临灭绝的危险。许多有识之士在探寻胡同的过程中,也在探寻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胡同,保护胡同的完整和其承载的历史文化脉络,让它充满生机地延续下去。近年来随着对北京胡同游的开发,四合院与其生活方式、民俗风貌等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游客来此体验和感受,尽管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视角关注和研究胡同游,但对胡同游的论述仍是甚少。

(一)从不同视角出发探讨胡同保护和有效利用关系

1.从历史街区文化保护视角对胡同游进行研究。郑杨 (1998)分析了胡同游的现状,并研究了胡同游的开发与保护,他认为胡同、四合院里的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由于胡同、四合院的原始建筑材料及其格局将很难得到提升,以及胡同里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更新比较慢,胡同这样的历史街区将失去活力[1]。因此要将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才能焕发胡同的勃勃生机。

2.从环境保护视角研究胡同游。郭一辰和黄隽(2010)以什刹海旅游为例,从环境保护视角对胡同游进行研究[2]。在资源空间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心理承载力三个方面对相关环境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以及在对胡同游游客流量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解决胡同游的发展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并为什刹海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提出建议。

3.从经济学视角探讨胡同保护及胡同游效用。黄隽(2005)根据经济学原理分析胡同游的成长过程及其市场面临的问题[3]。提出胡同游的“寡头竞争—控制容量—建立旅游产品制度创新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思路。

(二)从胡同游的现状探讨旅游产品的开发

1.胡同游现状与存在问题。张瑛、陈卓、李建明(2007)认为胡同游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4]。从分析“什刹海胡同游”政府特许经营的必要性入手,阐明其实质是对公共资源的产权重组。曹吉星(2009)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访谈,对胡同游目前存在真实性、居民参与性、文化整合等问题进行探讨,对胡同旅游文化资源进行详细分析[5]。王学峰(2009)通过深入的调查对北京胡同游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6],他指出胡同游在发展中存在问题。李艳(2012)认为北京胡同游目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胡同数量不断减少、胡同文化日渐淡薄、胡同旅游产品种类单一以及胡同游市场竞争无序等[7]。

2.针对问题应采取的对策。针对胡同游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王学峰(2009)指出可以采取的对策[8],各部门相互合作完善胡同游的功能,改变形象,规范市场,有序竞争,杜绝黑车、黑导的现象发生,其次对胡同游产品进行创新,突出特色,保住品牌,再者严格管理,加强自律。曹吉星(2009)也针对胡同游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行文化普查与摸底、打造文化品牌、走产业化模式、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等建议[9]。

(三)从其他视角对胡同游进行研究

徐勇(1998)介绍了不同种类的胡同游览活动[10];理迅(2002)对北京胡同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行介绍,展现了胡同游的魅力[11];王碧涛(2004)系统全面的介绍了什刹海地区的胡同游以及当地居民对现在兴起的胡同游的看法和感受[12];宋冰(2008)从政府对胡同这一旅游资源实施特许经营的角度对胡同游进行探讨[13];陈思(2011)从胡同游的兴起视角对胡同游进行分析探讨,并针对什刹海胡同游的管理等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14];刘鑫(2012)从居民的旅游感知度和旅游态度的视角对胡同游进行研究,并指出目的地居民的态度和行为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胡同游的策略[15]。

(四)研究方法

无论是从历史街区的保护还是从经济学效用或胡同的活化角度,对胡同游的开发和保护是必要的,然而胡同游仍然面临很多问题[16]。首都北京是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北京的故宫、天坛、颐和园、长城、十三陵、周口店猿人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然而胡同最能体现北京民俗文化风貌的特色,是“老外”游北京,体验北京的民俗民风的主要看点之一。根植于元大都的街巷肌理,在明清北京城时期又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北京胡同是北京平民文化的历史沉积,承载着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笔者运用旅游人类学调研方法对北京什刹海历史街区、南(北)锣鼓巷、八大胡同等进行调研,运用人类学的半结构访谈方法对菊儿胡同的游客、居民、旅游从业者等进行随机的访谈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北京胡同游主要线路与问题

(一)北京胡同游的文化特征

胡同是北京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胡同最初于七百多年前传入北京并结出丰硕的文化之果,是北京传统地方特色的象征,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感的胡同四合院,其结构不同、门楼和石阶不同象征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同时反映出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长幼有序的等级思想。

随着历史的发展,“胡同”这个词已经不单是指北京的街巷了,它还承担着一种文化,很多学者称之为“胡同味儿”。这种“胡同味儿”源于生活在胡同里的平民百姓,源于胡同里的家长里短,包含从物质的到精神的,从自然到人文的一切内容。一户户人们居住的房屋组成了四合院,四合院连起来又形成了胡同,一条条、一片片的胡同沟通起来就构成了整座北京城[17]。胡同之于规模恢弘的北京城而言犹如经脉骨骼之于人体。北京的胡同表面上看似差不多,其实它们各具特色,每一条胡同都有自己的故事,胡同的名称既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化,也向人们展示了社会风土人情。

(二)胡同游主要区域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胡同游览活动,通过胡同游来活化胡同[10],一些主要的胡同游线路便开始活跃起来,胡同和四合院不仅仅是老北京的历史文化的遗产、记忆和象征,也是与北京的故宫、颐和园等反映帝王生活历史的场所形成鲜明对照的过去普通百姓生活的“历史博物馆”,是过去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景象的活画廊[17]。北京胡同游的主要线路主要集中于什刹海、鼓楼、国子监、孔庙、雍和宫以及南锣鼓巷等景点,北京保存下来的胡同不止于此。

(三)北京胡同游存在的问题

虽然北京胡同游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游览,但是北京胡同游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调研组在对南锣鼓巷及菊儿胡同等胡同进行调研,并应用人类学的扎根理论的田野调查方法对胡同居民及胡同游进行深入考察,并经过总结分析,对其现状总结出如下的几个方面。

1.胡同数量锐减。北京的胡同保留下来1320条,其中有430条的胡同保存完整[18],胡同游并没有开发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胡同数量还在减少。那些没有被开发的胡同正面临着亟待保护的问题,而开发的胡同面临着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的问题。

2.胡同原住居民流失和文化传承载体缺失。由于胡同基础设施欠缺,造成居民生活不方便,至今这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调研组成员对南锣鼓巷等胡同进行访谈,其中包括生活在胡同里的老一辈居民、青年一代居民、外来打工者等,菊儿胡同的8号院住着11户人家,就是小户人家也要2到3口人,人们生活拥挤导致生活幸福感下降。

课题组调研记录如下:

“我就是这儿本地人,从小生长在这个胡同里,中专毕业到工厂上班,是一名技术工人。家里有一位老父亲和妻子女儿。我从小跟父母生活在大杂院里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屋,后来上头进行改造建设,附近有几个院都已经改建成小阁楼了,但因为领导下台,所以并没有把改造进行完。我所在的院也就给落下了,到现在都没有改,一直还是14户住在同一个小院里。后来慢慢很多水电改造入户工程,解决了不少基本生活问题,但还是确实太过拥挤,而且环境一直比较脏乱,人也多,也乱。”

期间中年男子不紧不慢地指了指院门口的大垃圾堆,还有院里头树下随意码放的脸盆和杂物,并且慢慢往院外走。

“借着单位分房,家里商量准备凑钱买一套单位的房,在大兴。也准备把老房子卖了换钱。但老爷子就是不愿意走,说在这条街活了一辈子了,知根知底,同乡同源,哪儿也不去,多大房子也不走。后来没办法,但还是筹钱搬的单位房,这不就三天两头来看老头儿。而且也七十多了,请了保姆,平常能照应照应。”

男子说话时候回头看了看自家不大的屋门,通过眼神并没有能确认到是否老爷子就在室内,但透过杂乱简陋的门窗我们期待着能见一见这位爱家还爱北京胡同文化的老人家。

“跟街坊关系还行,还是平房的多,而且那些大院里的老人儿也不多了,尽是租出去的,或者走了的。”

访谈到这里基本告一段落,不知是习惯应对络绎不绝的游者,还是对于街区现状的漠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略显冷淡的受访者摆摆手走离的背影。对多份访谈资料整理分析,可以总结出目前胡同里居住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及其构成情况。进行访谈过的居民对胡同大多反应出如下的居住现状:很多胡同里的四合院没有卫生间,只得到街上的公共卫生间,生活起居非常不方便。而且胡同里的居住非常拥挤,居住空间小。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里:①一部分当地居民选择搬出胡同,尽管这幽深曲径的胡同载满了他们的回忆;②一部分当地居民对这种生活现状选择了漠视,也许是出于无能为力,也许是出于无奈;③一部分居民在面对这种现状时,家里的年轻一代想要搬离胡同,而老一辈的人则不愿意离开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胡同,这里的一切就是他们的生命,结果造成老人独自生活在胡同里,而年轻的一代已经搬迁;④除了喜欢居住在胡同的居民和一部分出于无奈而居住于此的居民以及老一辈独自居于此的居民外,如今这里居住的更多的是外来的国内打工者或者是外国人。

3.胡同传统生活方式日渐消失。根据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由于当地居民日渐减少,北京胡同里居住的更多的是外地人,这种格局就破坏了原本胡同居民的生活方式,失去了文化传承的胡同,就像是失去灵魂的人毫无活力而言。如果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或策略,胡同游也将失去其原有的魅力,慢慢的被市场淘汰,因此胡同游必须引起各界重视。

4.胡同游旅游产品本身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是旅游市场无序,存在黑三轮车、黑导游等现象,政府的相关部门、旅游公司以及当地居民加强合作,逐渐改善这种现象的发生,完善市场机制,建立有序规范的竞争市场。二是相关旅游公司对胡同旅游的发展目标及战略缺少长远谋划的眼光,造成胡同游仍然只是处于产品单一、服务质量不高,甚至是市场混乱等现象。三是缺少创新的机制及管理体制,由于胡同游方面的经营管理经验不足,胡同游发展缓慢,缺少品味。

三、北京胡同游利益主体识别和品质提升

(一)利益主体识别

将访谈样本信息提取可以识别以下主体,除去上文所述常住居民外,还包括:①“长期租住于胡同的外国人”,他们有很大一部分在北京租住1年以上深入体验北京,“我喜欢胡同这种被包围的大气感觉,喜欢和胡同里的老人探讨中国故事和汉字,喜欢中国的民俗,我真的爱北京”,这种形式完全改变了世界旅游组织关于“游客”的定义。②“胡同游”三轮车工,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北京胡同的原住民,而是外地人,其实可以进一步细分。③调研师生群体,“胡同游”长期受人关注,设计建筑学、城市规划、旅游管理、区域经济、公共管理、美术学、风景园林等专业大量的调研师生,成为影响“胡同游”的力量。④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NGO,长期关注和跟进某一条胡同或四合院,征集老照片,招聘地图设计志愿者,招募翻译、摄影、图书编辑志愿者,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北京胡同游提升

第一,保留京味民俗文化,提升胡同居民的生活设施,保护胡同的完整性。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关注和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改变胡同居民外迁的现象,保留住传承历史文化脉络的载体——居民,这是胡同的灵魂,也是提升胡同游的关键和本质。政府及各界应该通力合作,解决胡同居民面临的生活问题,当然这不仅仅是旅游业面临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城市规划改造、建筑学等方面的问题。只有改善了胡同的基础设施等,解决了居民的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才能留得住当地居民,才能保留下这里蕴含的文化传统、民俗风貌,胡同的历史文化脉络才能传承下去,胡同游才能长远发展下去。否则胡同游只是昙花一现,渐渐地被埋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胡同里的京味民俗文化是胡同的灵魂,是胡同游的核心,没有了京味文化或者变了本质的文化对于胡同而言就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因此,要提升胡同居民的生活基础设施。

第二,政府各部门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完善胡同游的规章制度,提升胡同游的整体形象。如诸多学者所探讨的胡同游由于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而存在乱象,胡同游本身可以活化胡同,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感受胡同里的生活,然而由于“黑车”等现象而打消游客意愿,这直接影响到胡同游的形象。因此各部门加强合作,明确规章制度和职责,杜绝此类现象发生,提升服务质量,进而提升胡同游的整体形象。

第三,创新旅游产品,提升胡同游的活力和吸引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①从吸引游客再次游的角度,创新旅游产品。旅游公司推出的胡同游的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导致许多旅客游览过一次后就不愿意再次游览,从而丧失了这部分游客,因此,创新旅游产品从而提升旅游的活力和吸引力。②从旅游地当地居民旅游感知的视角,创新旅游产品。旅游开发公司更多的是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来开发推出旅游产品,而忽略当地居民的感知,在今后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中,旅游公司应该试着从居民的角度来开发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产品特色,促使胡同游可持续发展下去。

第四,走胡同文化产业化的道路,提升胡同游的品质。当地居民是胡同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胡同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必须加强和当地居民的沟通和合作,旅游产品应充分展现胡同的文化底蕴,民俗风貌。可以和胡同居民合作将胡同文化产业化,比如将其中的故事、民族传统工艺等编入故事册中或者是艺术报刊等,并且最好采用中文和外文的形式,这样可以充分展现胡同的文化魅力,达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有利于胡同的保护与传承。

第五,深入发掘胡同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从导游的角度,应该加强导游的胡同文化资源的培训,对于胡同的兴起及其变迁以及胡同里的民俗风貌等要进行详细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要深入进去感受胡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传达给游客,并让游客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从游客的角度,开发的旅游产品应能够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使他们有兴趣继续去了解胡同的生活等。

四、讨论与总结

尽管胡同游得到游客的喜爱,尤其是外国游客,随着社会的发展,胡同在面临着急剧减少的趋势,尽管各部门已经重视起来保护胡同,但是在胡同的保护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保护与破坏的矛盾,南锣鼓巷的开发保护就活化了胡同,不但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将胡同的承载的文化传承下去。而与南锣鼓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锣鼓巷,没有使其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在仅仅一街之隔的南、北锣鼓巷却扮演着生与死的命运。因此,无论是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还是从历史街区的保护来看,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应以保护为前提,将保护与其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但是从历史的发展长河的角度来看,北京的胡同游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就是遗憾的美、残缺的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改变以及城市规划的发展,胡同的保护面临更多的困难。

任何社会活动离不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尤其是体现民俗民风的胡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试想,如果没有胡同里当地居民参与的文化生活和生产实践,又怎能传承和发展独具特色的北京地方文化?缺少传承和发展的北京文化又怎能保持长期的吸力以扩大异文化的认同?缺少文化吸引力的北京胡同游又怎能持续发展下去?笔者担忧,随着城市建设越来越快,当最后一个原住民搬走,四合院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倒下,北京胡同游将成为旅游教科书上的一个历史标本。

参考文献

[1]郑杨.论历史地段有序更新的市场机制—北京胡同旅游实证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1998,(2):34- 35.

[2]郭一辰,黄隽.“胡同游”与什刹海旅游环境保护[J].环境教育,2010,(2):56-59.

[3]黄隽.“胡同游”的成长分析[J].旅游学刊,2005,(1):44-47.

[4]张瑛,陈卓,李建明.北京胡同社会参与研究——一个探访民族旅游现状与出路的个案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6):59-61.

[5]曹吉星.北京胡同旅游调查研究——以什刹海地区胡同游为例.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硕士学位,指导教师:毕桪教授,2009年10月:52-55.

[6]王学峰.关于“胡同游”升级换代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36):135-136.

[7]李艳.对北京胡同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思考——以什刹海地区为例[J].江苏商论,2012,(4):109-111.

[8]王学峰.关于“胡同游”升级换代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36):135-136.

[9]曹吉星.北京胡同旅游调查研究——以什刹海地区胡同游为例.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硕士学位,指导教师:毕桪教授,2009年10月:56-58.

[10]徐勇.“胡同游览”的启示[J].北京规划建设,1998,(2):36-38.

[11]理迅.走近北京“胡同游”[J].北京工商管理,2005,(5):20-21.

[12]王碧涛.从宁静到喧哗——什刹海胡同游[J].中国绿色画报,2004,(68):68-72.

[13]宋冰.政府特许经营若干问题研究——关于“什刹海胡同游”政府特许经营的实例调查[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6):83-87.

[14]陈思.什刹海治理与胡同游的兴起[J].当代北京研究,2011,(4):33-36.

[15]刘鑫.基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胡同游发展对比研究——以南锣鼓巷、五道营胡同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指导教师:张茵副教授,2012年7月:1-5.

[16]张祖群,王波.夕阳西下:试论北京胡同游文化特质[A].中国旅游研究院主编.中国旅游评论(2013)[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167-179.

[17]翁立:《北京的胡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第20页.

[18]蒋彦鑫.北京仅3成胡同保存完整 旧城保护面临尴尬境地[N].新京报,2006-12-19.

Abstract: Hutong, as an ancient card of the capital city of Beijing, get the welcome of the tourists from domestic and abroad. Academic literature foundation much performance is Hutong protection and effective use, Hutong tour tourism products, and other visual Angle to study a Hutong tour. North of the main line to go as the foundatio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Beijing Hutong tour as follows: lane dropped drastically, Hutong gradually lose their inheritance history cultural carrier native residents, Hutong bear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process gradually disappear, Hutong tour tourism product itself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Finally gives Beijing Hutong tour ascension five measures. Finally discussed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from the cross cultural tourism characteristics think, with the traditional process of lost, Beijing Hutong tour as the setting sun also inevitably suffer the fate of the die.

Keyword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ross Cultural Tourism; Aboriginal; Ju-Er Hutong; Beijing

猜你喜欢
胡同居民北京
石器时代的居民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北京,北京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东明胡同